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天地人生:中華傳統文化十章》:“讓文化回到生活”
      來源:文藝報 | 袁益民  2022年12月23日10:34
      關鍵詞:王蒙

      一位作家,從青春年華到耄耋光陰,一直保持高質量、大能量的創作狀態和探索勢頭,放眼全球,恐怕也難有幾人,而中國當代作家王蒙正應位列其中,他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體現出旺盛、持久、深邃的面貌。

      王蒙先生的人生,是怎么做到如此堅韌、如此峭拔、如此英特邁往的呢?他的新著《天地人生:中華傳統文化十章》直接給出了答案:他得益于中華古典文化精髓的啟發、滋養和支撐,先人的智慧打通了他的經脈,塑造了他的骨骼。

      這本不是很厚的書,內容卻非常廣博:生死、天地、天人、命運、仁義、美德、權力、治理、禮法、軟硬實力、王道、無為、修身、君子、勸學、修養、境界、風度、理想、信仰、家國。同時,涉獵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門類和方面,包括哲學、歷史、倫理、社會、生命、理國、治學等等。但王蒙的行文風格不是《中國社會科學》《古典文學知識》《文史哲》之類,也不是各大院校的學報上的厚重論文,而是小說家言的“王蒙腔調”。用王蒙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盡量把談中華傳統不變成談古代的事,談很遙遠的以前的事,而是好像我們談家常一樣,好像我們一塊交流生活的經驗一樣”。

      對高大上的經典進行接地氣的詮釋,不是王蒙的全部任務,甚至只是本書的一個基本面。王蒙在本書的序章《文化圓滿人生》中開宗明義:“文化的活力在于它的有效性……這本談文化傳統的書,意在以文化談人生,幫助人生、豐富人生、圓滿人生。”王蒙所要實現并且已經實現的,就是將哲學通言、圣人睿言、經典格言,與自己此生的體驗、經驗、實驗貫通起來,進而融合、發酵、生成,凝結為可親、可感甚至可觸摸的人生智慧,從而產生啟迪作用、導向功用、標桿效用,實現他在本書跋中所宣揚的“讓文化回到生活”。

      我們讀到了慷慨無私的王蒙,他將人生體驗中最精華的部分,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讀者;我們讀到了“青春萬歲”的王蒙,他的思路依然是如此激蕩,他的想象依然如此瑰麗,他的表達依然如此氣勢豐沛、蓬勃飛揚,他思想的流量依然如此汪洋恣肆。當然,最為寶貴的是,我們讀到了豐贍厚實的王蒙,博古達今、縱貫中西的海量儲存,跌宕起伏、九死不悔的堅忍心性,超脫羈絆、睥睨窘頓、摒棄俗世的靈魂氣場,將思考、張揚、創新永遠放在第一位的自覺追求。

      這里要說到輸入與輸出的關系。正常情形下,輸入與輸出是完全成正比的,學問研究、思想淬煉、創新創造,物質形態的和意識形態的,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都脫不了這個鐵律。當然不排除小部分人靠優越的天資、機靈的大腦而有所成就,但是這條路能走多長、走多久,是要打問號的。偏偏中國文學界、文化界走出了一個王蒙,既天佑聰明,又勤勉如蜂,他的文學創作才能噴薄而出,為當代中國帶來寶貴財富。

      從表象上看,因為有海量涉獵作為支撐,就有了《天地人生:中華傳統文化十章》信手拈來、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的表達與闡述。從深層次看,王蒙是一位很有生活的作家,有形態豐富的人生體驗,多數經典都可以讓王蒙在豐富的命途中找到對應的點位,這就使得經典對于王蒙來說,有了個體的“這一個”的意義,有了基于實踐的消化與運用。在書中,王蒙將先驗適用于體驗,將體驗凝練成的經驗,固化為人生寶典,和盤交付于讀者,他用自己的“讓文化回到生活”教給世人如何“讓文化回到生活”,這是本書的終極目的、任務和價值。

      生活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我們無非采取三種態度:進取、妥協、和解。本書名為“天地人生”:天之下,地之上,人是絕對的主體,這個主體的活動叫做人生。從小說創作方面看,從最初的《青春萬歲》到《春之聲》《堅硬的稀粥》《活動變人形》再到《吻》以及近年的《笑的風》,王蒙一直行進在對主體性的認知、探索、豐富之路上。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進取,王蒙在跋中有一段非常直白的表達,既闡明了寫作本書的初衷,又從文化的角度激活世人的奮發態度和踔厲氣概:“我們討論文化與傳統……為了擔當起隨著時代發展而愈益艱巨復雜化了的歷史使命……實現傳承、弘揚、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實事求是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推進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貢獻中華,貢獻中華文化,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王蒙先生絕對擔當得起“自強不息”這個詞。他從《青春萬歲》起步,就以沖刺的姿態,在小說、詩歌、散文、評論、隨筆各個領域縱橫馳騁,高潮迭起,構建了一個璀璨、博雅、厚實、豐贍的文化“王”國。他七八十歲的時候,依然活躍在各文學類文化類刊物和文學排行榜上;而今快90歲了,還保持著很年輕的創作狀態,學養、活力、韌性共同烘托著他堅硬的進取。“人民藝術家”的國家榮譽,王蒙當之無愧。

      關于妥協,王蒙引用了相聲演員方清平的脫口秀《長生不老》。這個脫口秀走的是荒誕現實主義的路線,其中的劇情是人人都實現了長生不老,終于活得不耐煩了,到了“求死不得”的地步,最后只能去懇請醫生開兩盒“伸腿瞪眼丸”。王蒙居然對這個“段子”情有獨鐘,又“泄露”了他研古而不迂的“青春本色”。當然,這個“段子”只是個引子,輕松地、巧妙地引導讀者回到“道”的本原,在本書的第一章“生死”篇中,他非常認真、誠懇地啟發我們,要學會妥協。“生老病死,生而后死,是天道,是大道,是大自然的不可變易的規律,是能夠做到的就是好好活,健康地活,文明地活,盡可能快樂與有意義地活,盡量避免由于荒謬、迷信、愚蠢、壓迫、剝削、失誤而自損生活質量與壽命。”一方面,人們對生老病死要充分認同和無條件接受;有了這種妥協,人生就會豁然開朗,就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另一方面,妥協不是躺平,不是吞下精神鴉片,在科學性妥協的基礎上,“人生值得努力過好,生活質量需要不斷提高,人格需要完善再完善,喜怒哀樂值得去體驗,艱難險阻值得我們去奮斗去克服,順逆通蹇都在考驗試煉豐富充實我們的人生”。

      和解也是一道人生大命題。和解是介于進取與妥協之間一種努力,一種“輕努力”“微努力”,是圓融、通達,是內在世界與外部環境角力之下水到渠成的自省和作為,是妥當、穩定的人生,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在《我的“黃昏哲學”》里,王蒙告訴大家:“老年又是和解的年紀,不是與邪惡的和解,而是與命運,與生命、死亡的大限,與歷史的規律,與天道、宇宙、自然、人類文明的和解。達不到和解也還有所知會,達不到知會也還有所感悟,達不到感悟也還有所釋然,無端的非經過選擇的然而又是由衷的釋然。”學者們研究王蒙的小說,共同發現了王蒙將和解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梁振華、吳楠在《和解的視角與姿態》中寫道:“王蒙及其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化/文學史上一個含義豐富的獨特存在。結合縱貫其半個多世紀的文學創作實績來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革命政治信仰、幽默豁達情懷等精神人格元素的相生相融,映襯著王蒙以‘和解’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立場。” 房偉在《“歷史和解”與“意識融合”的文學史張力》中也論及,王蒙的小說深刻“表現出全球化歷史時期,中國文學在追求‘歷史和解’與‘意識融合’基礎上,再造民族文化敘事的努力”。在本書里,和解已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一種認識、一種哲學,王蒙刷新并提升了和解的內涵:“平衡和諧,不是靠吃瓜旁觀、袖手躲避、隱瞞真心、敷衍對付……所能做到的。平衡和諧靠的是該爭必爭,能調整則調整,該懟必懟,可忽略則忽略,明明白白,無為無不為。”

      本書分為生死、天地、三才、混一、文治、修身、美德、君子、勸學、風度十章,其中,天地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是我們出發和歸來的永久根據地。王蒙告訴我們,天地衍生陰陽,陰陽涵蓋萬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類如何成全自身、完善自身、發揮自身,天和地都昭示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