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加快推進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對外傳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孫美娟  2022年10月28日08:07

      為進一步推動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走入基層、服務社會,更好地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10月19日,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圍繞當前中外文學國際傳播的熱點問題,組織“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對外傳播:現狀、問題與對策”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的主講學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

      闡述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對外傳播的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到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對外傳播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對于構建積極開放的中國形象,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傳播面臨著優秀譯者匱乏、傳播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鑒于此,我們今后應當通過柔性傳播、多形式傳播和多主體傳播等策略的運用,努力推進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努力擴大中國文學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胡開寶表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傳播按時間劃分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1951年《中國文學》雜志成立;《魯迅選集》《魯迅短篇小說選》等50余部作品得到翻譯,使得魯迅成為當時西方文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家,被稱為“中國的伏爾泰”;中國翻譯家王際真編譯的《當代中國小說選集》、許芥昱編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等近20部作品選集翻譯出版。這一時期,郭沫若、丁玲、巴金、葉圣陶、老舍、沈從文、茅盾等中國當代作家文學作品被譯介到英語世界。第二階段是自改革開放后至本世紀初?!吨袊膶W》主編楊憲益于1981年倡議出版“熊貓叢書”,翻譯了魯迅、老舍、王蒙、張賢亮等大量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越來越多的漢學家如葛浩文、金介普、韓斌、藍詩玲、白睿文等開始參與翻譯工作。這一時期僅收錄英譯作品在英美出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選集達50多部。第三階段自本世紀初至目前。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對外傳播的體制建設逐漸完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項目先后啟動。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2012年莫言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翻譯的賈平凹作品獲得美國美孚文學獎,并助力中國作家姜戎、蘇童、畢飛宇等人獲得亞洲文學獎。與此同時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對外傳播的傳播方式日趨多元。

      探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對外傳播的策略

      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對外傳播對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對外傳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成效,但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地域、跨時間的實踐活動,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對外傳播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如優秀譯者的匱乏、傳播形式的單一和傳播效果的差強人意等。

      胡開寶提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對外傳播可以采取柔性傳播策略、多形式傳播策略、多主體傳播策略。柔性傳播策略是指采用含蓄迂回的方式進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傳播。由于中國和英語國家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的傳播應采取柔性傳播的策略。首先,在選材上,我們可以選擇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進行翻譯,這樣可以增加中國文學作品與國外受眾之間的文化接近性與認同性,拉近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其次,在英譯過程中,除文本因素外,譯者應將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作為翻譯的重要考量。在保留原作文學價值特色的同時,盡量減少翻譯文本的異質性,減輕譯本為讀者帶來的文化陌生感和沖擊,增加譯本的閱讀友好性與親密感。多形式傳播是指采取物質形式和符號形式相結合的傳播向國外受眾傳播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以多角度、立體式地擴大受眾覆蓋面。物質形式直觀、生動,往往會在較短時間內產生影響。多主體傳播策略是指發揮國家機構、民間團體、高校、企業和學者等多個傳播主體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傳播中作用的策略。國家機構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影響力大,但與受眾之間權力距離很大。民間團體和高校的政治色彩和官方色彩不濃,與受眾之間權力距離較近,所做的宣傳往往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只有多管齊下,譯與介并舉,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