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收獲》主編程永新寫小說:當編輯看得煩悶,嘗試自己動手
      來源:華西都市報 |   2022年08月05日09:04

      作為《收獲》文學雜志主編,程永新堪稱近幾十年來中國文學現(xiàn)場最密切的見證者之一。他經(jīng)手編輯發(fā)表過余華的《活著》、蘇童《妻妾成群》、賈平凹《秦腔》、李洱《應物兄》等重要的作品。程永新當文學編輯“為別人做嫁衣”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們差點忘了他也是一個能親自創(chuàng)作的作家。2020年5月到2021年8月期間,在家看稿子看得煩悶的程永新想到自己寫小說,之后不知不覺攢出了一本小說集。這就是日前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程永新文學作品《若只初見》。

      《若只初見》收錄了五篇題材與風格各異的小說,有融合了歷史和武俠的類型小說,有充滿懸念的雙線故事,有青春歲月的情感流露,有充滿感傷的時代追尋……《風的形狀》講述酷熱午后一個大學生敲開一座老宅鐵門后的遭遇,蘇童稱敘事者形象“讓人聯(lián)想起青年時代的程永新自己”;《我的清邁,我的鄧麗君》則以感傷情緒與節(jié)制手法,書寫鄧麗君與一個時代的關系。

      余華:既寫下了我們,也寫下了他們

      程永新的創(chuàng)作得到作家朋友們的稱贊。余華說:“程永新既寫下了我們,也寫下了他們,同時讓我們和他們在書中熠熠閃光。”蘇童這樣推薦:“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造好的船,現(xiàn)在啟航了。我們看見那船急速地穿越暗黑的洋面,也穿越了時光,留下一路銀色的水花。我們聽見某種海浪般的聲音,那個聲音時而澎湃,時而寧靜,說的是時間的故事,也是探險的故事。”

      李洱為《若只初見》專門寫了一篇書評《你的形狀就是風的形狀》。他提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程永新身邊就游蕩著無數(shù)作家的身影,他們在平臺上移動,而程永新和他供職的《收獲》,不僅是個平臺,還是照亮平臺的那個燈盞。應該承認,有才華、有志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就自己,因為一個小說家的成功,常常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有時候就要看他們在黑暗中是否能被燈盞所照耀。隨后,那些身影開始發(fā)光,在龐雜的群體中獨立成為個體。而在這個過程中,程永新作為那個手持燈盞的人,則隱在了暗處。這使得人們幾乎忘記了作為杰出的小說編輯,程永新也曾是個寫小說的人。”

      程永新:我從事文學工作的體悟和實踐

      在后記中,程永新透露這些作品的完成過程,有段時間他“每天悶在家中,看完所有必須要看的稿子,又把一直想讀的幾本書讀完,捧著特朗斯特魯姆的詩集陷入沉思與冥想。后來實在無聊,嘗試著轉換身份,坐在電腦前把開了個頭的《青城山記》硬著頭皮往下寫,寫著寫著鄧麗君的歌就跳了出來。前些年為了搜集資料我曾專門去了一趟清邁,并做了很多筆記,寫作就是這么神奇的一件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一口氣把《我的清邁,我的鄧麗君》寫完,回過頭再寫《青城山記》就順得多。……完成《青城山記》的初稿,我借機去了一趟成都,《青年作家》的盧一萍陪我故地重游,在青城山流連忘返,山水密林間,一次次幻想主人公習武的情景。”

      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得感受,程永新說,“幾十年里,不停地與作家朋友們探討小說寫作的方方面面,當作品的一面鏡子是一回事,自己寫作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比較慶幸的是這五篇小說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它們是我長期從事文學工作的一種體悟和實踐,寫得好不好,讀者喜不喜歡,那就是天意了。”封面新聞記者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