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余華為何說它是“中國最好的文學雜志”?在“上海之巔”遇見當代文學一流陣容
      來源:上觀新聞 | 施晨露  2022年07月06日08:18
      關鍵詞:余華 《收獲》

      “‘我們正平凡而毫不鋪張地創(chuàng)造歷史。’但愿我們的努力不是白費。”

      落款為1987年7月19日的信里,孫甘露寫道:“‘我們正平凡而毫不鋪張地創(chuàng)造歷史。’但愿我們的努力不是白費。”那是后來被視為先鋒文學代表作的《信使之函》發(fā)表之前,孫甘露在信中寫道,“倘若哪天還能寫出點什么令自己滿意的,還是想寄給你的……”

      1991年6月15日的這封信,寫在嘉興市文聯的信紙上。余華寫道,“在我即將走的時候,格非在三個電話中疲于奔命,前兩個電話是對你的追捕,最后一個讓我們知道了在這緊張的時刻,你卻鎮(zhèn)定自若地指揮著紗窗走上窗框……”充滿小說家的筆調。信的最后說,“昨天的汽車兩小時就到嘉興了。此刻依然暴雨傾瀉,我給你寫信,成了雨中的回憶了”。當年的信,成為此刻對過去文學生活的回憶。

      信的收件人都是《收獲》主編程永新。這些當代作家的珍貴手跡、書信、手稿,都呈現于“與《收獲》同行——《收獲》創(chuàng)刊65周年特展”。7月5日起,讀者可以在位于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云書院·旗艦店,與這幅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畫卷相遇,走近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遇見莫言、余華、王安憶、蘇童、孫甘露、金宇澄等在當代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

      “我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小說,都是發(fā)表在這本雜志上的。在我心中這是中國最好的一本文學雜志。”余華這樣說。

      莫言說,它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能為它寫稿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王安憶則說:“它從來不嫌棄初寫者的幼稚和狂妄,也不盲從和遵命……”

      作家們心中不同凡響的雜志,正是即將迎來65周歲生日的《收獲》。作為朵云書院·旗艦店今年重磅展覽之一,《收獲》65周年特展分為四大板塊,以豐富的展品、別致的布置和有趣的互動,引發(fā)幾代作家與讀者的共同回憶。

      展覽入口處,一面巨大的作家簽名墻,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見證了《收獲》對中國文學的貢獻。1957年,巴金、靳以主編的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在上海誕生,一代代收獲人延續(xù)五四新文化血脈,堅守文學獨立品格,“把心交給讀者”。展覽首個板塊——“《收獲》與巴金”中,讀者將看到《收獲》雜志的創(chuàng)刊號和復刊號,巴金為《收獲》寫下的文字,《收獲》編輯部的老照片和生動感人的視頻資料。

      《收獲》始終與中國文學相隨相伴,以卓越的文學眼光,成為“中國文學風向標”“中國文學簡寫本”。在“《收獲》與文學大家”板塊中,讀者通過一張張作家名片,可以看到五十多位在中國當代文壇有重要影響的作家在《收獲》雜志留下的文學印記,還有冰心、馮驥才、余光中、莫言、賈平凹、余華、馬原、王安憶、金宇澄、孫甘露等人的手跡、書信、手稿。

      展覽第三個特色板塊“《收獲》與中國電影”,通過一張巨幅海報和一張原著索引圖,拼起了《收獲》對中國電影的貢獻,《茶館》《日出》《野火春風斗古城》《大紅燈籠高高掛》《美食家》《人到中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繁花》……中國無數經典電影的原著小說都首發(fā)在《收獲》,著名導演張藝謀曾在《文學馱著電影走》中致敬《收獲》雜志:“無數出色的影片和電視劇莫不是從小說改編而來。文學馱著電影,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作家李銳曾感慨,“一家兩代三口人同時為一本雜志寫稿子,這件事情恐怕在中國也少有。”這樣的情況在《收獲》雜志卻并不少見,展覽為此設置了一個有趣的讀者互動板塊,在“《收獲》與文學世家”中,讀者可以先通過作品,猜一猜作家們的名字,然后再猜猜作家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揭開磁性墻貼,答案揭曉:他們是父女、是兄弟、是母女、是夫婦,甚至是祖孫三代,不斷在同一本雜志的文學空間相遇,這就是《收獲》的魅力。

      “《收獲》雜志65周年了,我們這個展覽,是想表達一種敬意,致敬中國文學,也致敬中國的作家和讀者。文學應該永遠保持時代高度和思想高度。”在程永新看來,《收獲》長于上海,帶有江南的氣息,有獨特的審美,特別是始終反映時代與大眾生活,繼承巴金等老一輩文學家的高貴品質,這是《收獲》需要堅持的。新的時代,要經營好《收獲》這個品牌,還要發(fā)掘更多和培養(yǎng)更多年輕作者、編輯、讀者。通過《收獲》APP、收獲文學榜等嘗試和開拓,《收獲》也在創(chuàng)造一個更新的“輕‘收獲’”的形象,比如《收獲》APP,就要與紙刊形成錯位與互補,推薦更多年輕作者和適合電子閱讀的作品。

      “朵云書院·旗艦店開業(yè)以來,為讀者策劃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作為一個具有‘上海高度’的城市文化客廳和多元文化空間,我們與《收獲》這樣一本對中國文學、中國作家和中國讀者都有巨大影響的雜志合作舉辦展覽,成為‘與《收獲》同行’路上的伙伴。”上海世紀朵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云說,“朵云書院的讀者與《收獲》的讀者有相當高的重合度,把展覽辦到書店,相信會在讀者中產生更多共鳴。”

      據悉,為慶祝創(chuàng)刊65周年,《收獲》文學雜志社將連續(xù)舉辦一系列活動:在“與收獲同行——《收獲》創(chuàng)刊65周年特展”拉開序幕后,還將推出以“《收獲》創(chuàng)刊號”為主題的限量版系列數字藏品、10余種《收獲》主題優(yōu)享套裝及紀念贈品,還將舉辦中國著名作家系列閱讀和講座,活動將從盛夏持續(xù)到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