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上海之巔遇見巴金、余華、莫言、王安憶…… 《收獲》創刊65周年特展在朵云書院·旗艦店開幕
      來源:收獲App |   2022年07月05日11:26
      關鍵詞:《收獲》

      余華曾說:“我有超過大概四分之三的小說,都是發表在這本雜志上的。在我心中這是中國最好的一本文學雜志。”

      王安憶曾說:“它從來不嫌棄初寫者的幼稚和狂妄,也不盲從和遵命……還具有一種好奇的童真性格,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搶著探索的準備,這就使它始終呈現出年輕的面貌,活力充沛。”

      莫言則說,它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能為它寫稿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三位作家心中的這本不同凡響的雜志,正是即將迎來65周歲生日的著名文學期刊《收獲》。7月5日至8月8日,世紀朵云攜手《收獲》文學雜志社,在位于“上海之巔”的朵云書院·旗艦店,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畫卷:“與《收獲》同行——《收獲》創刊65周年特展”,在中國最高的書店與“中國文學第一品牌”相約,走近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遇見莫言、余華、王安憶、蘇童、孫甘露、金宇澄……

      作為朵云書院·旗艦店今年的重磅展覽之一,《收獲》65周年特展分為四大板塊,以豐富的展品、別致的布置和有趣的互動,引發幾代作家與讀者的共同回憶。

      1957年,巴金、靳以主編的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在上海誕生,一代代收獲人延續五四新文化血脈,堅守文學獨立品格,“把心交給讀者”。本次展覽的首個板塊——“《收獲》與巴金”中,讀者將看到《收獲》雜志的創刊號和復刊號,巴金為《收獲》寫下的文字,《收獲》編輯部的老照片以及生動感人的視頻資料。

      六十五年潮起潮落,六十五年春華秋實,《收獲》始終與中國文學相隨相伴,以卓越的文學眼光,引領中國文學走向,成就中國文壇燦若星辰的名家大家,成為“中國文學風向標”“中國文學簡寫本”。本次展覽中重磅推出的“《收獲》與文學大家”板塊中,讀者通過一張張作家名片,可以看到五十多位在中國當代文壇有著重要影響的作家在《收獲》雜志留下的文學印記,還有冰心、馮驥才、余光中、莫言、賈平凹、王朔、余華、馬原、王安憶、金宇澄、孫甘露等文學大家的珍貴手跡、書信、手稿。

      展覽的第三個別具特色的板塊是——“《收獲》與中國電影”,一張巨幅海報和一張原著索引圖,拼起了《收獲》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茶館》《日出》《野火春風斗古城》《大紅燈籠高高掛》《美食家》《人到中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繁花》……中國無數經典電影的原著小說都首發在《收獲》,著名導演張藝謀曾在《文學馱著電影走》中深深致敬《收獲》雜志:“無數出色的影片和電視劇莫不是從小說改編而來。文學馱著電影,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作家李銳曾經感慨“一家兩代三口人同時為一本雜志寫稿子,這件事情恐怕在中國也少有。”這樣的情況在《收獲》雜志卻并不少見,展覽為此設置了一個有趣的讀者互動板塊,讀者可以在“《收獲》與文學世家”中,先通過作品,猜一猜作家們的名字;然后再猜猜他們和她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是父女、是兄弟、是母女、是夫婦,甚至是祖孫三代人,他們不斷相遇在一本雜志的文學空間,這就是《收獲》的魅力。

      此外,展覽現場還有一面巨大的作家簽名墻,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見證了《收獲》對中國文學的貢獻;還有一張張風格各異的作品插圖和雜志封面組成的明信片風鈴串,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在這兩處“打卡點”合影留念。展覽期間發布展覽現場照片到微博和小紅書,加tag#與收獲同行,并@世紀朵云 @收獲,即有機會參與抽獎。

      《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說:“《收獲》雜志65周年了,我們在上海中心52樓策劃這個展覽,是想表達一種敬意,致敬中國文學,也致敬中國的作家和讀者。文學應該永遠保持時代高度、思想高度和審美高度。”

      “朵云書院·旗艦店開業以來,為讀者策劃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作為一個具有‘上海高度’的城市文化客廳和多元文化空間,我們十分高興可以與《收獲》這樣一本對中國文學、中國作家和中國讀者都有著巨大影響的雜志合作舉辦這次特展,成為’與《收獲》同行’路上的伙伴。”上海世紀朵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云說道,“朵云書院的讀者與《收獲》的讀者有著相當高的重合度,將展覽放到書店,相信會在讀者心中產生更多的共鳴。”

      據悉,為慶祝創刊65周年,《收獲》文學雜志社將連續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與收獲同行——《收獲》創刊65周年特展”拉開慶祝的序幕,之后將推出限量版以“《收獲》創刊號”為主的系列數字藏品、十余種《收獲》主題優享套裝及紀念贈品,還將舉辦中國著名作家系列閱讀活動,慶典將從盛夏一直持續到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