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藝評論應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迭代創新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楊婧  2022年07月25日08:36
      關鍵詞:文藝評論

      文藝評論是引導創作、催生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界的主要的斗爭方法之一,是文藝批評”。通過文藝批評,可以解決延安文藝界存在的若干重大思想問題,從而“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和論述中也多次強調,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

      當下,在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的今天,文藝從創作到生產、傳播、鑒賞、消費等各環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藝類型、文藝形態、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文藝工作的對象、方式、手段、機制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特點,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審美要求和欣賞習慣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可以說,互聯網已不再單純是一種傳播媒介,更是一種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生活必需品,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07億,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其中短視頻用戶9.34億,網絡音樂用戶7.29億,網絡文學用戶5.02億,網絡游戲用戶5.54億。如此龐大的用戶活躍在網絡空間之中,文藝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精神實質,所體現的審美意趣、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對受眾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隨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文藝的網絡化和網絡文藝蓬勃發展,因網而生的各種文藝形態交相呼應,文藝的主戰場,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從傳統媒體轉移到新媒體。因而對文藝的創作生產和大眾的正面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這也為文藝界主要斗爭方法之一的文藝評論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說新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方面,傳統的文藝評論主要依賴于以傳統媒體為載體的傳播方式,受制于傳統媒體受眾群體、受眾范圍、編發流程、傳播時效等因素,傳統的文藝評論在今天信息高速流通的新媒體時代已滯后于互聯網文藝作品產生、傳播的速度。并且,由于傳統文藝評論理論性較強,注重引經據典,有時往往晦澀難懂、曲高和寡,有時甚至是自說自話、隔靴搔癢,這類內容難以引起大眾共鳴和廣泛傳播,無法實現文藝評論的功用。另一方面,新興文藝形態也催生了一種新的文藝評論樣式。當前,互聯網文藝評論的樣態、形式和傳播載體越來越多樣化,用戶在網站、貼吧、微博、微信、視頻等平臺都可以即時發表自己對文藝作品的評論,打分、彈幕、留言、直播、圖文、短視頻等成為了新媒體時代主流的文藝評論樣式,并且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作品的口碑、傳播和消費。例如,2015年一部叫《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電影上映當日豆瓣評分只有2.0分,創下了網站新低,導致該影片僅公映5天便被迫撤檔。然而,目前具有公信力且能夠給出相對中肯客觀評價的新媒體平臺仍為少數,大多數平臺上的評論內容多是非專業、大眾化、碎片化、甚至商業化的,多數為主觀感受、情緒宣泄,其中不乏嬉笑怒罵、插科打諢,缺乏專業的學理支撐,難以有效指導文藝創作、引領大眾審美。

      因此,文藝評論要順應時代潮流,緊緊跟上新媒體時代發展步伐,不斷調整著力點和發力點,堅持創新理念,求新求變,探索出一條以傳統文藝評論影響新文藝評論,傳統文藝評論和新文藝評論交相呼應、融合發展的道路。

      一是要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重在一個“敢”字。互聯網強大的算法推薦機制為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文藝評論的對象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復雜程度上來說都要遠遠大于過去。為了流量犧牲質量對有的創作者變成了一種常態,為了走紅喪失底線大有人在,為了資本變現無視道德約束也時有發生。面對如此亂象叢生的互聯網文藝生態環境,文藝評論不應缺席也不能缺席,要敢于直言,敢于批評,敢于對種種不良創作現象表明態度,敢于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表明立場。要一針見血、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不講空話、大話、套話,不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要運用完整的學理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給予作品客觀精到的分析,積極有效地與新文藝評論形式對話、互動,填補新文藝評論在學理方面的不足,真正起到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作用。

      二是要適應新媒體傳播速度要求,重在一個“快”字。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深度、廣度都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一句言論、一個事件、一個現象只要經過幾個小時發酵就可以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因此,傳統文藝評論需要積極調整思路,要深入文藝現場,以敏銳的洞察力、真切的感悟力和精準的判斷力,針對當下熱點文藝現象和作品迅速推出短小精悍、觀點鮮明、通俗易懂、易于傳播的微評、短評、快評,以便快速形成話題,在不良文藝現象肆意發酵成大規模社會熱點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之前,及時發出權威、專業、積極、有效的聲音,驅邪扶正、激濁揚清,才不至于讓文藝評論姍姍來遲、頻頻缺位。

      三是要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欣賞習慣,重在一個“新”字。新媒體時代,大眾的閱讀及欣賞習慣變得即時性、碎片化、視聽化,比起佶屈聱牙、長談闊論的學術長文,那些語言生動、形式多樣的評論形式更具傳播力,傳統文藝評論要想更好地在大眾中得到傳播,發揮影響力,就必須要嘗試新方法、運用新手段、拓展新視角、改變新文風,以創新力提升和帶動傳播力。要積極探索例如圖文、音頻、短視頻或直播等形式豐富多樣、大眾喜聞樂見的評論呈現方式,勇于入圈、破圈,研究不同圈層、代際之間網絡語言及文化的差異,摒棄過去那種充滿學究氣、學院氣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寫作風格,調整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以一種更接地氣、更有人氣、更富朝氣、更揚銳氣的方式表達主流價值,使文藝評論讓大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傳得開。

      四是要打通融媒體文藝評論陣地壁壘形成合力,重在一個“多”字。文藝評論要加快融媒體陣地多樣化布局,努力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官方媒體與自媒體文藝評論陣地上下聯動,發揮各自優勢和專長,共同發力,形成一個融通的媒體矩陣,最大程度地發揮輿論合力。針對文藝領域傾向性、導向性、基礎性、前沿性問題,文藝新作品、新現象、新思潮,不僅要有高屋建瓴、內涵深刻、理論完善的長篇大論,也要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簡意賅的短評快評,更要有言辭犀利、酣暢淋漓的、形式多樣的“酷評”“辣評”,形成以專業的融媒體文藝評論為主要力量,以新文藝群體自媒體為新生力量,以傳統文藝評論指導新文藝評論、以專業評論帶動大眾評論的多方合力,充分發揮文藝評論的戰斗力、說服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的腳步越來越快,互聯網文藝的發展日益興盛,環境也愈加復雜,文藝評論應把握時代機遇,面對自身問題,加快迭代創新,建構起新的話語體系和評價體系,使文藝評論能夠更加有底氣、更加從容地面對日新月異、復雜多變的互聯網文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