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文藝評論的功能拓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 胡一峰  2022年04月14日09:25
      關鍵詞:文藝評論

      新時代文藝評論在制度上、學科上獲得了重要發展紅利,同時也面臨著功能拓展和增量變革的新任務,即從創作引導拓展至審美治理,從傳統領域延伸至互聯網空間。

      新時代文藝評論的雙重紅利

      文藝評論是黨和國家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文藝評論在制度和學術兩個層面獲得了發展紅利,為其功能拓展和增量變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建黨百年來,文藝評論一直是黨領導文藝的重要手段,這也是黨的文藝工作的重要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從文藝戰略和宏觀制度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了“文藝評論”的定位,豐富拓展了其職能。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長篇講話,深刻論述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市場等重大問題。他在“第五個問題: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這一部分,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并對此進行系統闡發,提出“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首次明確賦予了文藝批評“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的職責定位。同時,也提出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等重要論斷。這些都對黨關于文藝評論的思想作出了重要豐富和發展。

      2016年,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肯定文藝戰線的成績時,把“文藝評論”與文學、戲劇、電影等文藝門類并列并提,充分肯定取得的豐碩成果,并提出加強改進的明確要求。

      2021年,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更加具體地明確了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總體要求等,勾勒了新時代文藝評論事業發展的施工圖。

      制度“紅利”還表現為文藝評論體制的變革。2014年,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并不斷推動各地文藝評論組織建設。

      文藝評論在新時代文藝制度中凸顯的同時,其學科和學理基礎也迎來了新的變化。眾所周知,文藝評論是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術活動。評論話語必須具備扎實的學術基礎,除了覆蓋文學、藝術學這兩大基本學科外,還涵蓋多個學科專業。長期以來,位于“文學”門類下的“文藝學”或“文學理論”為文藝評論提供了主要的理論支撐。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術成果十分豐碩。依托于藝術學學科建設,這些年藝術學學術成果蓬勃涌現,豐富了文藝評論的觀念、范疇和理論,文藝評論的學科保障更加鞏固,學術基礎更加扎實。

      學科的完備推動了藝術領域包括評論在內的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為文藝評論事業輸送了新鮮血液,促進文藝評論家群體的代際更替,而且整體提升了文藝評論的專業水準,為改變行業生態提供了最深厚的學術基礎。

      在塑造審美風尚中履行審美治理功能

      作為“運動的美學”,文藝評論是文藝實踐與文藝理論之間的橋梁,也是文藝創作與文藝欣賞之間的紐帶。新時代的文藝評論被賦予了十六字功能: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這十六個字,實際上包括了兩個層面:前八個字主要從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的關系立論,闡述了評論對創作的引導和推動意義;后八個字則是把文藝評論的功能拓展到社會層面,要求其對大眾審美素養和社會風尚發揮提升和引領作用,也就是審美治理功能。

      因此,這就要求文藝評論建立公共性的視角,從傳統社會文人雅士的社交方式中解脫出來,也要求它在創作引導功能基礎上進行拓展,在現代傳媒、社團、市場、網絡等構成的公共空間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存在空間,履行審美治理的職能。當文藝評論在公共空間或大眾生活中針對審美話題發聲時,雖也可能應以創作或創作者為言說對象,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對作品或作家的批評,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藝術品或藝術家“嵌入”公共空間或大眾生活之后形成的問題。它所要衡量的不僅僅是作品在題材體裁、內容形式等方面的優劣,更重要的是判斷并說明這件作品與它所“嵌入”的那個空間之間的融洽度。這就要求文藝評論拓展自身學科疆界,使用多學科的理論視野和概念工具進行分析說理。

      其實,理想的文藝評論,從來不是拿一把單一刻度的卡尺丈量豐富多彩的文藝世界,而是對文藝作品、現象、思潮等開具的“體檢套餐”。因此,它所依據的標準應該是集合了美學、藝術學、哲學、文學、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多種學科成果的評價體系。

      在強化網絡文藝評論中實現增量變革

      時至今日,誰都不會否認,任何關于中國文藝的話題,如果離開或回避互聯網對文藝的改變,都是不完整的,也是缺乏遠見的。在公共審美的問題上,互聯網的意義更值得高度關注,或者說,互聯網的時代,一場新的美育范式正在形成。作為一種現在進行時的書寫,文藝評論天然地具有當下性,互聯網的崛起又強化著評論的這一特性。此外,互聯網對文藝生產創作、傳播消費的全鏈條全方位改造,強化了文藝的媒介屬性,推動文藝與資本的融合,從而改變著評論的整體生態。如何正確看待異軍突起的網絡文藝評論,如何有效引導這股新生力量,如何在文藝事業全局中為網絡文藝評論定位,是這些年文藝界特別是文藝理論評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事關文藝評論行業長遠發展和文藝事業全局的基礎性問題。

      作為一種新興的評論樣態,網絡文藝評論與傳統意義上的文藝評論存在較大差別。例如,網絡文藝評論占據線上優勢,反應更加迅速,形式更加多樣,主體更加多元,文風更加活潑,內容也更加蕪雜。這是互聯網特性影響文藝評論的必然結果,也是文藝評論適應網絡時代的自主變革。作為“增量”的線上評論,也將持續推動、倒逼線下評論“存量”的變革。但是,線上與線下評論之間不是線性取代關系,也不是互相隔絕的兩個世界,線下評論的專業、嚴謹、深入以及由此而來的長期優勢,是線上評論長足發展不可或缺的借鑒資源。二者正是在相輔相成中推動文藝評論的新版圖趨于完善。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線上評論,更不能把線上評論與線下評論分割開來、對立起來,而應著眼于推動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探索把握線上評論的特征和規律,積極運用線上線下兩種評論手段,努力發揮線上評論與線下評論的兩種積極性,打好評論組合拳,形成引導大合力。

      迎接這場互聯網帶來的變革,文藝評論需要自我調整和改變的方面很多,其中,夯實理論支撐十分重要而急迫。

      因此,構建網絡時代文藝評論的新文風、新標準、新語匯,最基礎的在于推動理論創新創造,這樣才能為文藝評論保持獨立品格、客觀理性思考奠定基礎。而這種新媒體時代的文藝新理論,當然可以也應該借用文學、藝術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的現有范疇、概念和術語,并在改造中賦予新的內涵,畢竟,舊瓶裝新酒,從來都是理論前進的重要途徑。但從根本上說,新理論的形成必須也必然以網絡文藝催生和積累的藝術經驗為基礎。在當下的網絡生活中,“新詞”不斷涌現。如果從評論的角度細加品味,可以發現,新詞背后透露的正是新媒體時代審美多樣化、差別細膩化的現狀。更重要的,則是積極探尋新媒體條件下社會生活的變化在文藝領域的反映及其成果,而其中的重心便是網絡時代創作主體觀念、情感和心態的新變化。傳統的文藝評論講求“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改變的正是作為創作生態的“世”與創作主體之“志”,因而也要求從新媒體時代文藝創作的基礎源頭入手,分析并掌握其基本邏輯,有理有據地進行評判和闡釋。

      向著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面對新時代文藝評論的發展紅利和廣闊前景,理應深入新的文藝實踐深處,敏銳地捕捉新的生長點,積極拓展文藝評論的職能,在理論創新中推動評論發展,以評論繁榮促進大眾審美風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