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景端:收藏名家手跡的糾結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李景端  2022年03月22日08:22
      關鍵詞:藏書家

      近日上海圖書館找我,說今年是世界文學名著《尤利西斯》出版一百周年,該館計劃于今年6月著名的“布魯姆”日,舉辦《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紀念展覽,向我征集該書中譯本譯者蕭乾、文潔若夫婦的手跡、書信和照片。此前現代文學館和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也向我征集過這些名家的手跡。面對收藏名家手跡這一舉動,我內心不禁萌發一些糾結和聯想。

      我先想到,如今這么多家文化藏館,熱心征集和收藏名家書稿和書信手跡等歷史原件,這的確令人欣慰。收藏和保存名家書稿和書信,對于傳承歷史、佐證史料、保存文化信息,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來,人們都是依靠博物館來保存歷史原件。隨著電子和數字科技的發展,書寫、傳播、收藏和保存的手段,已經越來越簡便多樣了。如今,電腦輸入,互聯網傳播,大數據“云端”收藏等新技術,使得名家各種書稿和書信,只要一個U盤或上“云端”,就能得到最佳的保存。像《大百科全書》,以往有厚厚幾十卷,現在已經有了簡便的電子版。中華書局更把兩千多本古籍,做成大數據儲存,想看哪一本,不必再跑圖書館,上“云端”付費就能看到。我設想,隨著IR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今后對名家書稿和書信等的收藏和保存,一定會有更新的科技手段。這無疑是科技帶給人類文明進步的好現象。

      接著我又想到,現在作家都用電腦打字,以后沒有書稿手跡了。編輯幫作者改稿,也都在電腦上完成,很難再現編輯改稿的原始痕跡,更不會像著名編輯周振甫那樣,把編輯名家書稿的改稿過程寫書留存。至于書信,也只有電子郵件,沒有書信手跡了。這樣一來,以后去博物館想看現代展品,是不是只能看到屏幕視頻,很難再看到歷史原件了? 想到這里,心里確實有點沒想懂的糾結。

      因為紙質手跡原件,不僅承載著名家書寫作畫年代的時代背景,同時也蘊藏著某些名家個人經歷和文化的特征,以至給人有種“見字如人”的親近感和斯人仿佛再現的魅力。所以在歡迎使用數字技術的同時,我產生出一種個人的遐想:就是希望作家們能否考慮,把著作的序或前言不用打字,改用手寫。對于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書信,能否先用手寫留存手跡,再用打字電郵發出。這樣,既符合時代潮流,也多少為后人留下一些可供研究和欣賞的名家手跡。當然,也許這只是我的杞人憂天,因為說不定先進的科學技術,會在將來妥善解決我的這個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