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藏書界的“她力量” ——她們講述她們與書的故事
      來源:藏書報(微信公眾號) | 劉岳 林妹妹 袁小茶 萬小蘭 焦傲 雅倩  2022年03月08日08:16

      不論是古籍收藏與推廣、古籍舊書拍賣、還是書店經營與文化推廣,在書界,從來都不缺乏女性的奮斗與付出。

      她們的努力工作,不斷激發著行業的無盡活力;她們的堅持堅守,點燃了更多人親近藏書文化的熱情。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我們特別邀請了來自拍賣界、書店業、民間收藏等領域的女性,講述自己與書、與藏書文化推廣的故事。

      透過這些獨特視角,讓我們感受藏書文化的同時,也感受新時代書界的“她力量”。

       

      雁過留聲 物證明史

      ◎劉岳(西泠印社拍賣公司)

      眼光所及手觸之時,拓本、手跡、影像一如時光留聲機,帶我們進入“它時代”,向我們娓娓道來那真實有溫度的歷史、情感和文化。它們是一件件無比珍貴的史料,印證、補充、反轉著現有的史論,堅實有力。

      2017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在西泠拍賣古籍部辦公室看到了一本南宋江西廬陵官刻初印本《資治通鑒綱目卷第二十三》。我們屏住呼吸,古籍部同事將它緩緩翻開,陽光透過那一頁頁價值堪比黃金的宋版書紙張,將它的二指寬簾紋穿越過近千年,完美投射在我眼中,我被古籍和造紙藝術的美深深打動了,至今難忘。

      南宋江西廬陵官刻初印本《資治通鑒綱目卷第二十三》

      宋版書的用紙一般以皮紙、麻紙為主,簾紋有二指寬,紙張的韌性很強,因此得以善存的一些宋版書,會給人“觸手如新”的驚艷感。雕版印刷術經過唐、五代幾百年的發展,在宋代到達了一個巔峰。宋版書不獨刻印精良,紙墨上乘,展卷即有一種靜穆之氣,并且校勘精審,具有極高的文獻學價值。自明代以來,流傳漸稀,不少已成孤本,故為收藏家們爭相購藏,遂成“佞宋”之風。這本《資治通鑒綱目》更是宋版中最堪寶貴的初刻初印官府本。此一孤品不僅涵蓋著宋韻工匠精神,更是國家歷史瑰寶。

      每次與老物件的相遇都能讓我產生獨特的感情共鳴,隨著了解的層層深入,我每每試著用當事人當時事的心態,去跟它們產生共情。

      2018年西泠拍賣首次推出“攝影及電影藝術專場”,那一張張黑白照片背后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記憶。彼時影像的主題大多是人物,但有一批影集很獨特,是杭州籍中國早期建筑大師董大酉自藏的《大上海發展計劃》重要項目建設詳細內容。設計師用影像和圖紙等完整保留了設計圖紙、模型、工程建設過程、空中俯瞰圖、建筑及環境樣貌總覽等內容,記錄了民國時期上海城市建筑發展的重大探索項目,反映出執政者和建筑師們對于轉型期中國大型城市必備市政功能建筑的美好憧憬和大力探索。

      時間列車倒回到民國18年(1929),時值上海特別市政府制訂《大上海計劃》。8月12日,“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成立,董大酉(時年31歲)被聘請為顧問。8月28日,董大酉籌建新市府及五局辦公房,共征地8萬平方米,主持征稿上海新市府及五局辦公房建筑設計方案,后經邀請、評選、吸收諸多設計方案,綜合加工,建造了具有中華民族建筑式樣的市府新大樓,于民國22年(1933)9月落成,在當時可謂中西結合創新改良之建筑典范。可惜最終因“一二八事變”的影響,計劃暫停,部分建設成果也遭到破壞,后因日本全面入侵而徹底終止。

      此冊影集為上海城市建設發展史,乃至中國近代建設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影像及史料,從中也可見,在城市建筑與城市建設領域中,飽含民族復興的社會思潮。董大酉主持設計的系列“中國復興”式建筑,可謂中國現代民族建筑設計之發端。其受現代建筑學教育,卻并未一味追求西方風格,而是中西合璧,形成兼具實用與美觀的新現代主義風格。這樣一套完整的近代建筑史料呈現在眼前時,見者皆為之動容,很難不為那個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和命途多舛的建筑師所嘆惋憤怒。

      在2021西泠秋拍中,一頁張愛玲圍繞編輯出版其自選集《張看》事而作的信件,因其非凡的溢價表現備受關注。

      這封中英文夾雜的短信寫在1976年1月28日,從中可見張氏對此書及其早年文章的重視。上款人黃俊東其時為《張看》(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現代中國文學叢書”系列作品之一,1976年3月出版)的責任編輯,信件1979年影印出版于黃俊東著作《獵書小記》,后收入張愛玲相關著作。張愛玲的信札在市場中較為少見,生前即影印出版的更屬鳳毛麟角。

      此信中的《附記》第二段主要是為說明《天才夢》而作。《天才夢》是張愛玲自認的“處女作”,1940年獲上海《西風》月刊三周年紀念征文“名譽獎”第三名,實為最后一名。張愛玲補寫的“附記”說明“并不是我幾十年后還在斤斤較量”,但特地為此增寫“附記”更能證明她的“斤斤較量”。那種女性特有的敏感和不甘,呼之欲出。

      劉岳為媒體介紹西泠拍賣·中外名人手跡專場相關拍品

       

      我與古籍 有個約會

      ◎林妹妹(古籍收藏者、“同古堂”公號運營人)

      私以為,所謂古籍,除民國前線裝書為大宗外,諸如金石碑帖、名人信札、佛經典籍等,也應歸此門類。其中,線裝書筆者所藏僅數千冊,不成系統,而名人信札亦只算是略有涉及,至于金石碑帖、佛經典籍等收藏也是滄海一粟,聊以自娛而已。故而,本文權作是拋磚引玉,分享在古籍門類收藏過程中“稽古游楮”的些許樂趣與收獲,乃至于愿景。

      觀華夏文明史,國人骨子里有著根深蒂固的“讀書人”情結,俗話也說“書中自有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車馬多如簇”等,亦是勸學之語。而長久以來,但凡讀書人都多少有藏書的癖好。其中,頂級藏書樓,如歸安陸氏“皕宋樓”、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錢塘丁氏“八千卷樓”、寧波范氏“天一閣”以及湖州劉氏“嘉業堂”等,藏書之富,自是不必多言。

      而受囿于財力之書香門第,卻也惟書有色,得藏書之樂,如黃紹箕“蔘綏閣”、黃澄量“五桂樓”、趙用賢“脈望館”、潘博山、潘景鄭昆仲“寶山樓”等,集腋成裘,其藏書樓規模雖談不上恢宏,亦可稱所藏殊豐。及至于今,不少藏書家仍是遍處搜訪古籍,以盈篋架。

      筆者藏書,首源于資料查詢、考據的需要。得益于互聯網的便利,不少電子版古籍可以輕松獲閱,然因卷帙浩繁,仍有部分典籍,無法一窺究竟,且電子書錯謬、編排遺漏的現象諸多。于是,藏書的念頭由此萌芽。孰料,“一入古籍深似海,除卻線裝不是書”,從“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宋版書、存有宋版遺韻的元刻本、以及明清刻本、金石碑帖等,但遇善本,總有“自珍”的想法,藏書遂也愈漸豐富。亦有“愛而不得”者,難免為憾。如不久前,國內某拍賣最早本“北宋拓《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300萬元起拍,結果1210萬元落槌,筆者終因囊中羞澀,與之失之交臂,也只能嘆“重在參與”。

      作者訪碑

      素日雅集中,往來友朋,對我購藏古籍的癡好,認同者有,持反對意見者也不乏。究其緣由,無外乎古籍之曲高和寡,山林文學內容艱澀,且如胡適之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之文學”,白話文的受眾更廣。而潛移默化中,亦有“受影響”之摯友,雖初涉古籍,卻也欲一擲千金,想要收藏萬冊“明版古籍”,又請名家題寫“萬明堂”書樓匾額等,可稱逸事也。

      私以為,相較于其余收藏門類,“線裝書”古籍的行情顯然是處于價值洼地。一件流傳有緒的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以其市場價格甚至可以買下整場古籍的拍品。這種價值“不對稱”,頗令人思量。明人胡應麟,視書如妻,每每遇“佳籍”,必傾囊相購。赴京趕考的曾國藩,也曾因囊中羞澀,以四季衣裘典當,于書肆中換購一部《二十三史》。又如朱自清,典衣置買《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此皆“風雅”所致。

      更有甚者,如清代藏書家唐堯臣,篆“借書不孝”印,告誡子孫,藏書傳家。“鐵琴銅劍樓主”瞿紹基則以“先朝有詔,不便出兌”,拒絕光緒帝交換所藏古籍之請。此皆可見,于讀書人而言,“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

      作者訪問陳寶琛故居

      筆者雖是一介女流,對古籍“墨香”“圣人言”之沁人心脾,卻也總念念不忘。閑暇之時,于小院中,一杯清茶,手不釋卷,偶爾得一二佳句,朱筆圈點,繼而有繾綣,有沉思,有惆悵,各種滋味,百般情愫,難以言說,時間則在這慵懶靜謐中,悄悄流逝。古籍如同密友,伴我“與古神馳”。此間之逸,惟 “同好”能知所以。

      此外,筆者運營藝術品自媒體“同古堂”,其中“古籍”板塊的推文,包括古籍、明清尺牘、近現代名人書札、金石碑帖、唐人寫經等,也常有著筆。以線裝書為例,年代不同,樣式或多或少相異。紙張亦有竹紙、綿紙、連史紙、麻紙、開化紙等之別,刊刻的機構,則有殿版、民間刻本等區分。即使同一套內容的古籍,也分極初印、初印、后印本、翻刻等。類此“年代、紙張用料、版本”等差異,以及是否名家舊藏、有無題跋等,構成了“古籍”作為重要收藏門類的系列要素。不過,與其他收藏門類明顯不同者,則是古籍真贗相對容易區分,有明確館藏品及著錄可作參考;目前古籍的收藏群體,幾乎是一批知識分子基于對古籍價值的認可而自發形成的,可稱“清流”。因此,其市場發展甚有韌性,普通藏家入門也不難。

      事實上,古籍的存有量,應是所有收藏門類中最多的,不過其多數為公藏,私人藏有者,超過十萬冊已可稱是業界翹楚。結合國內對各公藏機構中古籍的整理、統計,除了部分孤本、善本外,古籍的價值“量化”并不難,有專門機構將其作為“理財產品”雖看似天方夜譚,假以時日,卻也猶未可知。筆者揣測,一旦資本注意到“古籍”板塊,其回報率也應當是可觀的。更況乎,古籍的文獻、藝術、文物價值等,包括與古籍息息相關的書齋文化,亦日益受重視矣。如今年春晚,《只此青綠》靈感源于《千里江山圖》,引爆朋友圈,可見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并未消散。而“古籍”作為傳統文化的直接媒介,隨著“認識”的回歸,其價值“回歸”,也當非意料之外。

      不管如何,作為傳統收藏品類,如今古籍的價格仍舊是“親民”的,這一點對于“好書之人”而言,無疑是幸運的。新的一年,筆者亦希望更多的文人雅士能與“籍”相逢,往來友朋,也無白丁。

       

      愛古籍的女神不會老?

      ◎袁小茶(圖書編輯 古籍文化推廣人)

      我愛上古籍,從愛上這個男人開始。

      女人愛上古籍,好玩嗎?明天是“女神節”,按理應該為古籍界女同胞、和古籍界萬千背后默默奉獻的“女家屬”發發聲。但如果是夫婦二人一起愛古籍,而你恰好是光榮的“勞動婦女”角色,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把每年一度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天天過成“國際婦女勞動節”。

      每個行業都有職業病。剛認識“桌子”(作者丈夫、著名古籍拍賣人武松的網絡昵稱)的時候,陪他去看古籍拍場預展,幾年前還沒有“疫情”,戴口罩的人寥寥。看到一個正在調閱的小哥穿著精致的緊身毛衣戴著黑口罩(簡直像是古籍界的一股清流),就跟“桌子”說:“哇,那個小哥哥好專業耶。他是不是怕打噴嚏有飛沫會污染古籍?”

      “桌子”抖了抖他那件千年不換的大棉襖,“額……可能是怕古籍‘污染’他,哈哈哈哈。”——天天古書堆里扎著的人,10個人里有8個都有“慢性鼻炎”。家里的地板天天一層“書灰”,吸塵器永遠不閑著。幫“桌子”給古籍拍照留檔,很多書太脆了,翻一回就掉一桌子渣。中醫朋友來家里做客打趣:“這明代的書渣,可以留著入藥了”。“桌子”聽見,兩眼放光像是遇到“人生知己”——這回終于找著借口不掃衛生了。

      哎,錢鍾書在“勞動改造”中終于學會了掃地。但沒有基本常識,沒掃幾下就被積塵嗆成了肺病,最后晚年就死在肺病上。看,要“勞動改造”一個書呆子,連時代都失敗了。古籍界女家屬去拿掃帚了。

      大概一個行業“興旺發達”的標準之一,就是能雇得起“女秘書”。疫情前和“桌子”去看古籍預展,有小拍公司雇的實習生殷勤地在電梯口發圖錄宣傳單,使勁地往我手里塞。走出門口我問“桌子”:“為啥單塞給我?”“桌子”:“……你沒看見一電梯都是大老爺們。好不容易逮著一姑娘,人家把你當女秘書了。能雇得起女秘書,萬一背后有隱形大客戶呢?”

      那個實習生估計也是眼拙,哪兒有這么窮得叮當亂響的“女秘書”啊。“玩物”不一定“喪志”,但“玩物缺錢”是永恒的真理。如果家里有兩個人愛書,基本每個月底都要上演“古籍界絕望主婦的貧困秀”。

      省錢的方法在于“開源節流”。買書不能停,“桌子”就想著把“古籍女家屬”變現了——“變現”方法也簡單:有個愛畫的張伯駒,就培養個畫畫的潘素;有個愛書的黃裳,就有個幫忙寫題跋的小燕。“桌子”可算是學到了黃裳老的精髓:“題跋的字,丑的都算自己的。好看的都是太太代筆的。”

      最開始,是“桌子”寫完整跋文,我小楷抄錄。后來是他只管寫版本部分,女家屬補跋文加抄錄。再后來他覺得培養我懂版本還是有希望的,大把一撒葉子 ——女家屬全代筆,“桌子”只干最后審閱批改的“領導”的活兒。

      古籍宣傳,光有傳統的小楷跋文當然不夠。要“破圈”給外人看,就得寫網絡推文。“桌子”開始忽悠女家屬:“你別給他們寫新書的10萬+推文了,得提升點兒境界,搞搞古書推文才是正經事。”我:“你知道難度嘛,基本受眾量在那兒擺著。古籍文章找到100個受眾,比大眾新書破1萬閱讀量還難。”“桌子”:“哪怕只多了一個人認識古籍,也是功德嘛。”

      然后女家屬就開啟了“哈哈哈哈哈寫古籍故事”的不歸路。把老學究的專業版本問題,講得好玩聽得懂。遇上拍賣季古籍扎堆,讓行家也能“哈哈哈一圖看懂亮點”省時不累,善莫大焉。

      當然,活兒不能總白干。禮物還是要送的。不過作為古籍“女家屬”,就別指望男人送大牌香水、包包做伴手禮了。“販子”的伴手禮永遠是破書、殘頁、寫經、拓片……“桌子”還有一樣“殺手锏”伴手禮,成了古籍直男界的經典段子:“親愛的姑娘,我給你帶了一堆墓志回來。”后來還真有人要來交流經驗,問“女朋友不喜歡自己送的破書怎么辦”,打算開個《論如何讓親愛的姑娘愛上“墓志”》的交流小組。

      勞動婦女節,“桌子”的禮物又來了。“親愛的姑娘,我給你帶了一堆老墨。”古籍女家屬:“……是不是要哄女家屬學補抄(古籍書葉)了?”“桌子”一臉被識破的壞笑。

      得,我這個“勞動婦女節”,又要過成“婦女勞動節”了。

       

      修書十年 做好古今信息傳遞

      ◎萬小蘭(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修復師)

      2012年,我是作為一名新手來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學習古籍修復,在此之前,我從未經歷過與古籍修復相關的任何工作。那個時候古籍修復算是一個十分冷門的行業,至少我第一次聽說的時候不知道是干嘛的。最初從業古籍修復,因為沒有工作經驗,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學習期很長。開始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來的,好奇讓一切事情都有趣起來,所以最初的幾個月興趣盎然。后面慢慢地會變得枯燥,有可能每天都在練習剪紙,跟著一條條直線一直剪,一直剪,或者就是齊欄,一疊幾十上百頁的書葉,要一遍一遍地練習,做到欄線正直以達到書平口正。也正是這漫長的學習期,讓我從一個性格急躁的小姑娘,慢慢變得安靜沉穩了一些。

      經歷過開始的學習期,我逐漸接手各類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其間參與修復的有手抄經文《敦煌遺書唐人寫經》,以及錢幣、地契、線裝古籍、拓本等的修復工作。修復過程和修復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因剛剛學習修復時遇到的各位老師們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對于古籍的破損形態程度修復方法南北迥異,經驗豐富的民間師傅和歷經博物館系統訓練的老師,遇到同一“病癥”,“藥方”各有千秋。所以修復工作,一邊要廣泛了解各位老師所經歷的各種修復案例,從中間總結案例特點和方式方法,一邊要將這些修復經驗因地制宜地運用到親手修復的文物當中去。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總結和積累的過程。在手抄經文《敦煌遺書·唐人寫經》修復中,為保證經文清洗展平的效果及保證手寫內容不脫墨、不脫色、不暈色,采用把撤潮紙均勻噴濕,待濕度在 70% 左右,將經文輕夾于其中,讓經文紙張間接緩慢吸收水分,每天更換兩到三次撤潮紙以保持濕度,持續這一動作就要半個月左右。類似這樣的經歷有很多。

      經歷過大量的修復工作以后,我認為修復質量是整個修復工作的核心。由于古籍修復的對象具有極高的價值和不可再生性,所以修復工作一定要遵守一些修復原則,來確保修復質量。修復工作中,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物原貌,包括裝幀形式,舊有文物的載體,文物上所有的文字信息等。雖然說我們修復過程中會靈活采用不同的修復方法,但是現在國家已經頒布了《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標準,所以在后期自己帶新人學習的時候,都會要求他們必須先學習《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所有靈活運用的各種修復技能和方法,都要在這個基本要求之上去完成。

      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這十年,總算對古籍修復有一個淺顯的認知。個人認為這一工作雖然是傳統技藝,但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現在進行的修復工作需要更多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相結合。我們的修復技術大部分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承下來的,但是新一代的修復人需要熟悉的遠遠不止這些,利用現代化的脫酸設備對紙張脫酸并檢測紙張纖維變化,修復前對紙張的 pH 值測試及纖維檢測,還有修復工作中有時候需要通過網絡數據圖片或者內容來比較核對修復對象脫落的這一筆、那一畫的準確位置。隨著我們國家對古籍保護及修復工作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來規范,相關準則陸續出臺,古籍修復人員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及相關知識,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

      有時候,我會關注全國各地老師的講座,涵蓋化學、藥學、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內容,因自己不是古籍修復相關專業畢業的,所以對理論知識的欠缺感受很明顯,也希望在古籍修復這條道路上能夠不停地彌補基礎知識方面的不足,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修復案例,能真正勝任古籍修復這一神圣事業,真正做到無愧于心地完成前人與后人的信息傳遞。

       

      隱秘的屠龍者

      ◎焦傲(北京伍倫國際拍賣公司部門經理)

      我不會忘記,2018年嚴冬中最寒冷的幾天,伍倫拍賣公司以1219萬元拍出了一幅五代后晉開運四年(947)版畫。如今,這一頁版畫被稱為“最貴的一張紙”。

      2018伍倫秋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五代后晉開運四年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雕印觀世音像 32×46厘米

      慚愧地講,作為古籍拍賣從業者,我的版本學知識貧乏,我是輕度社交恐懼癥患者,興趣龐雜無章,又很少聚焦在傳統意義的古書上……所以,我學著舶來的名字把我們部門叫“善本與手稿部”,“ 狡猾”地縮小古籍的征集范圍,卻只能不自量力地追逐善本中的善本、手稿中的手稿,年年都搞荒野求生,我是你不認識的隱秘的屠龍者。

      尋龍難,解構一條龍更難。古物最不缺的就是傳奇,僅憑故事卻不足使其認祖歸宗。目鑒、文獻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三重證據法”是“屠龍”的不二法寶。

      2021年,我們的善本與手稿部征集到兩幅佛教版畫,圖像均為唐代密宗風格。菩薩發髻卷曲,搭配忍冬發飾,眉目細長而富有異域風情,面龐安詳飽滿,體態豐腴柔媚,衣紋流動回旋,端坐于華麗的大仰蓮座上,與西安唐代安國寺造像如出一轍。

      唐代,古天竺佛教密宗傳入中土,形成“唐密”。武宗會昌滅佛(840—846),寺廟、佛像、書畫被毀,唐密幾近失傳,成為中國佛教美術史上的遺憾。從圖像特征來推斷,這兩張版畫應當制作于會昌滅佛之前,也就是公元846年之前,堪稱盛、中唐時代的上乘之作。尤其是其中一幅直徑僅8.7厘米,是目前所知最小的一幅獨立的唐代佛教版畫。

      2021伍倫春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梵文經咒 直徑約20.6厘米

      困擾我們的最后一絲疑慮是,這兩張版畫的紙張比較厚韌,與一般所見唐代符咒所用薄如蟬翼的楮紙有明顯不同。所幸疫情陰霾沒有波及與我們屢次合作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經過幾個月的漫長等待,放射性碳測年報告終于從科學角度幫助我們證實這兩幅版畫的紙張年代為公元664—774年的盛唐時代,和伍倫善本與手稿部專家的鑒定結果相吻合。

      加入伍倫以來,頭發喪失了不少,皮膚焦黃了一些,裙子也很少穿了,逛街啊、滑雪啊、度假啊再也沒有去過。翻翻5本薄薄的圖錄和厚厚的出版物,從36件回歸的敦煌遺書,到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從國家珍貴古籍五代刻本《妙法蓮華經》,到金陵版《本草綱目》……我最大的感想是,非常公平!

      2021伍倫春拍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龍刻明重修本《本草綱目》

      古本的美不像器物、書畫,美得最不直觀,層次卻更高一籌。我這個隱秘的屠龍者在行格以外觸摸隋唐以前的真跡,感受楮墨之上的精神,貫通古今中外的審美,頗覺刺激。盡管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這個群體不再因為性別而受到特別關注,此時此刻,我還是挺開心的。

       

      書店的時光寶盒

      ◎雅倩(書店文化推廣人、《書見》系列主編)

      如果問,我是如何和書籍、書店結下如今的緣分,我想大概除了自己對于書籍的迷戀之外,更多的是來自結識的出版人、書店人、還有書友們,這些因為書籍而產生的情感連接創造了如此美妙的機緣。

      回憶往日時光,我很慶幸,自己在大學時代就有機會接觸了書業。無論后來我和多少書店有過交集,最初的那些書店時光,是我最為珍貴的體驗。包括后來我對于書店的熱情,在某種程度上說,都是源于那時的自己對未來人生所做的決定,也是這種力量支撐著我在行業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總是會說: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每個人都應該經歷一段書店時光。讓自己有機會在仰望一面面書墻的時候,思考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放棄。

      在這十多年之間,我換了6座城市求學、工作、生活。在這些年的漂泊中,不同城市的書店似乎變成了唯一讓我感到心安的地方。所以,與其說自己愛書,不如說更愛書店;與其說自己想開一家書店,不如說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書店出現。而這也許正是換了一種方式,實現了我的理想。

      如今想來,這些年我的人生軌跡,也是因為書店,在不經意間發生了改變。在2013年出版了《中國獨立書店漫游指南》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書店們做些什么。2014年的春日,我去杭州拜訪純真年代書吧的朱老師。那日午后,我們坐在書吧露臺的躺椅上,眼前滿是翠綠的山林,遠望即是西湖。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似乎突然找到了關于未來生活的答案。2015年,我迎來了新生命的到來。透過孩童充滿好奇而又清澈的眼神,我開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們傳承給下一代人的。2018年,我終于進入了一種相對平穩的生活狀態,也重新有機會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在和出版社溝通之后,確定了做“書店故事“的主題。而這次的故事,與以往不同,是邀約書店主來主筆,讓他們向讀者講述自己的書店。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書店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五味人生。這其中的苦與樂,往往是冷暖自知而少與外人道。我希望他們的故事能被更多愛書人了解。

      《書見》第一季和第二季所收錄的60家書店里,大部分店主是我熟悉的朋友。然而,當我第一次看到他們關于自己書店的文字時,還是深受觸動。通過文字,我讀到了原來我所不了解的故事的細節,以及每一個決定背后的思量。而這些已經不僅僅是關乎一家書店,更是關乎人生的抉擇。

      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紙質書籍的生存空間會慢慢被更多電子出版物所擠壓,但傳播載體的改變并不會改變文字本身所代表的意義。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存在,書店因此作為這些精神財富的集合體而被人們所熱愛著。即使在未來,書店本身作為一種業態,也許會逐漸消失。但此時此刻,至少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中,書店仍舊擁有其存在的價值。

      人生本就匆匆,很慶幸可以和書籍結下這份不解的緣分。無論接下來的路要怎么走下去,只要想到還有書籍,就會擁有美好的想象。未來,希望可以把這份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