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虎年趣談虎文化
      來源:解放日報 | 劉永加  2022年01月30日07:39

      2022年,我們將迎來虎年。虎排在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為寅,稱為寅虎。在我國,虎文化源遠流長,流傳甚廣。自古以來,虎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拜,是正義、勇猛、威嚴的象征,更有美麗可愛的形象。圍繞老虎演繹出的文化圖騰、成語俗語和民俗故事十分豐富,令人印象深刻。

      漢代虎畫當“門神”

      虎文化的歷史悠久,虎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上古甲骨文中的“虎”字,是一只造型優美可愛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憨態可掬,距今約60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虎”。此后,從殷商到秦漢的石雕、石刻和畫像石,以及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等,以虎為原型的藝術品紋飾、造型更加豐富可愛。

      漢代時,人們就喜愛在除夕夜把栩栩如生的虎畫在門上。據《山海經》記載:在滄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長著一株魁偉的桃樹,枝葉盤曲舒張,覆蓋3000余里。它的東北面有一處間隙,這就是眾鬼出入的“鬼門”。山上住著兩位神仙,專門負責監管眾鬼,凡是為非作歹的惡鬼,二神遇到就用繩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給老虎吃掉。可見,古時的老虎是正義的化身,所以從那時起人們就把虎畫在門上,不僅表達人們喜愛老虎的情懷,更起到驅除鬼魅的作用,后來演變為門神畫。

      虎還是可愛的義獸,自古就流傳著許多人與虎的動人故事。春秋時,楚國的令尹子文出生時被拋棄,后被老虎哺乳養大,成為優秀的政治家;而在《聊齋志異》中更有一個義虎的故事:一老嫗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長官判虎為老人養老送終,此虎便每天送獵物奉養老人,老人死后,虎還到墳前嗥鳴致哀。

      虎符用于調兵遣將

      威嚴兇猛無比的虎在古代被稱為“百獸之王”,常被視為權力、勇猛和制度的象征。所以,古代將軍多用虎皮掛在帳中或鋪于座上,是為了借虎威以壯軍威。

      古時將軍所在的營帳稱為“虎帳”,將軍的威風稱為“虎威”,驍勇善戰的將領稱“虎將”,勇猛的士兵稱“虎賁”。從周朝開始,軍隊中設立有虎賁,主要作為皇室的衛隊,軍官中也有虎賁中郎將、虎牙將軍等職,據史載“武王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千人,擒紂于牧野”。可見,虎賁曾為武王滅紂立下汗馬功勞。在《漢書·王莽傳》中記載:“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將北軍精兵數萬而東。”《三國演義》中也有關羽等5位蜀漢將軍被稱為“五虎上將”,古代常將將官稱為“虎騎將軍”“虎賁中郎將”,后來虎將也就成了勇將的通稱,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軍隊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用黃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稱為虎符?;⒎钤绯霈F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采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⒎谋趁婵逃秀懳模譃閮砂?,右半存于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并且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竊符救趙,就是戰國時期發生的著名歷史典故。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情急之下,信陵君魏無忌聽取侯嬴之計,以國家利益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魏國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這個兵符就是虎符。

      虎之諺語的兩面性

      虎的威風不僅被人們借以壯大軍威,還演繹出豐富的詞語、成語和諺語。

      來自一則寓言的成語“狐假虎威”,很是有趣,這個成語常用來諷刺借助別人威勢做壞事的小人。因為虎的威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人們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險的境地;冒險行動叫作“虎口探險”,玩命的舉動被譽為“虎口拔牙”,大難不死謂之“虎口余生”?!罢{虎離山計”“坐山觀虎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則是虎文化軍事行動中的體現。

      與老虎有關的諺語十分豐富,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兇暴以致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比如“伴君如伴虎”“老虎門下官難做”等?!袄匣⑵ü擅坏谩眲t體現了老虎在人們心目中的威嚴與權勢象征,言談舉止一派凜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氣度。再比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前門拒虎,后門進狼”“好虎架不住狼群”等諺語,則表現了老虎的習性,以及它與人、與環境、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某種特殊關系。

      虎是百獸之王,漢語修辭中也常以“虎”為喻,與“虎”有關的成語或褒義,或貶義,皆有之。

      與“虎”有關的褒義成語和短語有如虎添翼、虎頭虎腦、虎嘯風生、將門虎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等,更多地取虎的威猛之意。貶義成語有放虎歸山、養虎遺患、虎頭蛇尾、騎虎難下、為虎作倀、與虎謀皮、談虎色變等,更多地取虎的兇殘之意。

      有意思的是,“虎”和“龍”結合的成語大多表褒義,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藏龍臥虎、虎踞龍盤、龍吟虎嘯等。而“虎”與“狼”結合的成語和詞語幾乎都表示貶義,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狼顧虎視、前怕狼后怕虎等。

      錢鍾書曾在《管錐編》指出:“比喻之二柄”是指“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這就是說,同一個喻體可以具有褒貶好惡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與虎有關的比喻就是“比喻之二柄”,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語言特點。

      虎文化民俗至今流傳

      古人在與大自然相處中,人們對虎由敬畏進而產生崇拜。在民間信仰中,虎還是力量的化身,能驅避兇邪。與虎文化有關的民俗至今仍在流傳。

      虎畫常被掛在墻上以護家門,乃至后世衍生出有兒童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用以驅邪,還有人睡虎頭枕以期望強壯自己。在西安東郊韓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虎頭帽襁褓陶俑,是嬰孩頭戴虎頭帽最早的實物例證?;⑹恰鞍佾F之王”,人們還會在虎頭中間繡一個“王”字,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氣。

      與虎相關的民俗層出不窮,古代端午節有懸艾虎、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端午風俗:“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說的就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細菌病毒因而活躍,艾草屬于芳香類植物,有一定的殺菌、驅蟲作用,用艾葉扎成虎形,也有驅病鎮邪之意。有的地方還用雄黃在小孩子額上畫上“王”字,模仿虎頭花紋,也是祈求平安的意思。這樣的風俗從晉代一直流傳了千余年。

      在陜西關中地區,嫁女必陪送一對特大的面老虎,過門時放在漆柜上抬著,走在送親隊伍的最前頭?;楹笊?,外婆要送一個泥老虎當滿月禮。而我國崇拜虎的民族很多,以彝族為最甚。他們的十二生肖以虎為首,在其民族的史詩《梅葛》中,虎頭作天頭,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陽,右眼作月亮,虎須作陽光,虎牙作星星等。

      虎與傳統節日的關系還表現在元宵節。這一天又稱為燈節,習慣懸掛花燈,并在燈上粘貼謎語。這種謎語常用精簡的詞語作為謎面,用古籍詩句或人名、地名為謎底,叫作燈謎,又稱為文虎或燈虎,形容猜謎如射虎難中?!都t樓夢》等古典小說中都對這種娛樂方式有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