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地足音:魯迅推崇的歐洲現實主義版畫
      來源:光明日報 | 李一帥  2022年05月19日15:51
      關鍵詞:魯迅 版畫

      魯迅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同時還被譽為“中國新興木刻之父”,他不遺余力地主動搜尋、收集、出版、推廣外國版畫,包括蘇聯、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多個國家的版畫。他曾寫道:“新版畫(歐洲版畫)在中國尚不大為人所知。”所以他主動成為西方版畫傳播到中國的“橋梁”。在他收藏和出版的歐洲版畫中,屬蘇聯和德國的版畫數量最多,而這些版畫基本是現實主義版畫或極具現實意義的版畫。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魯迅對版畫的推崇有著特殊的意義。他認為:“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版畫通俗易懂、表現力強、印刷率高,這些都促使版畫成為革命家們宣傳革命精神的“戰斗工具”。但當時中國新興木刻版畫正處于萌芽階段,學習版畫的中國青年幾乎接觸不到外國版畫,自行摸索的道路十分艱難,而20世紀初的歐洲版畫已經發展到比較繁榮的階段。魯迅努力搜求歐洲版畫,是希望歐洲優秀版畫作品啟迪學習版畫的中國青年,同時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

      魯迅編選以及生前計劃編選的外國版畫集一共13冊,其中有6冊為蘇聯版畫,分別是:《新俄畫選》《引玉集》《蘇聯版畫集》《死魂靈一百圖》《城與年》《拈花集》。這些版畫中的絕大多數都為現實主義作品,版畫家多為與魯迅同時代的蘇聯中青年版畫家,其中有些畫家在當時的蘇聯藝術界已經出名,如法復爾斯基、克拉甫兼珂、畢斯凱來夫、密德羅辛、希仁斯基等等。法復爾斯基是蘇聯非常著名的版畫家、插畫家,魯迅稱贊法復爾斯基是版畫形式與結構上的巨匠,是“蘇聯插畫家的第一個”。魯迅收錄進《引玉集》中的版畫《一九一七年十月》是法復爾斯基“革命的年代”系列創作之一,也是法復爾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描繪了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列寧的一場演講場景。

      除法復爾斯基外,克拉甫兼珂為肖洛霍夫小說《靜靜的頓河》所作的版畫插圖,亞歷克舍夫為高爾基小說《母親》、費定小說《城與年》所作的版畫插圖,畢斯凱來夫為綏拉菲靡維奇小說《鐵流》所作的版畫插圖均被魯迅收錄進他編選的版畫集。這些蘇聯小說都在中國產生很大影響,魯迅把這些小說和版畫看作是“戰斗的作品”,是對“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嬌百媚的佳人”那種小資產階級情緒及唯美主義文藝的反抗,這表明了魯迅對現實主義文藝推崇的態度。除此之外,魯迅的收藏中還有擅長人物的葉柴司托夫、潘夫立諾夫、索洛維赤克等畫家的現實主義作品,多為普希金、契訶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畫像。19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品主要讓“藝術模仿自然”,區別于“藝術模仿藝術”,20世紀以來,現實主義的功能越來越接近“社會現實的反映”。魯迅十分重視蘇聯文藝中的社會主義思想,認為蘇聯畫家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具有高超的藝術手法,又能巧妙地呈現厚重的蘇聯小說內容,作品中“表現著真摯的精神”。

      在魯迅收藏西歐版畫的過程中,有一位德國女版畫家的作品被魯迅反復提及,那就是珂勒惠支。珂勒惠支的版畫在創作風格上并不屬于現實主義,而屬于表現主義,但她的畫中往往表現出極其強烈的現實性和反抗精神,把當時德國社會的殘酷現實刻畫得入木三分。1931年,魯迅為了紀念革命家柔石犧牲,首次將珂勒惠支的版畫《犧牲》登載在刊物《北斗》上,引起很大反響,《犧牲》體現了一位母親承受著孩子獻身戰場的悲情。1936年,魯迅又編印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版畫選集中的作品《德國的孩子餓著》《面包》都展現了兒童痛苦饑餓的身影,揭示了德國社會尖刻的矛盾現實,刻畫出底層婦女與兒童的無助,充滿著對被剝削勞動者的同情,展現出對弱者的人道主義關懷。在魯迅收藏的歐洲版畫中,還有被其稱為德國“最革命畫家”的梅斐爾德作品,魯迅推崇梅斐爾德的《士敏土之圖》,同時也推崇蘇聯作家革拉特珂夫的文學作品《士敏土》。被魯迅稱為“戰斗的作家”的德國版畫家格羅斯和“同情受難之人”的比利時版畫家麥綏萊勒都是魯迅推崇的對象,他們的版畫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性,或充滿抗爭的精神,或充滿對人性的關懷。

      魯迅之所以大力推崇現實主義版畫,首先是因為版畫可以反映現實、易于傳播,是中國革命者很好的藝術宣傳工具。在這方面,蘇聯版畫獨樹一幟,蘇聯版畫家擅于表現現實主題,在現實主義創作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1936年魯迅去世前,蘇聯版畫展在上海舉辦,展出了200余幅蘇聯版畫作品,魯迅在重病中關注著畫展,同時還籌備編印《蘇聯版畫集》。后來,他在《蘇聯版畫集》的序中寫道:“這展覽會對于中國給了不少的益處;我以為因此由幻想而入于腳踏實地的寫實主義的大約會有許多人。”魯迅認為,現實主義的蘇聯版畫對中國藝術是有引領意義的,現實主義藝術是腳踏實地的藝術,而非虛無縹緲的藝術,而中國藝術也應該從現實主義出發。魯迅把蘇聯版畫家稱為“黑土的化身”,他贊譽蘇聯版畫家的作品是通過生活磨礪塑造的,所以藝術表現的現實性也必然深刻,他說:“自十月革命以后,開山的大師就忍饑、斗寒,以一個廓大鏡和幾把刀,不屈不撓地開拓了這一部門的藝術。”這正是教育當時的中國美術青年拿起木刻之刀來反映現實,刻出中國人承受的屈辱,刻出中國人經歷的苦難。魯迅還對蘇聯版畫評價道:“它令人覺得一種震動——這震動,恰如用堅實的步伐,一步一步,踏著堅實的廣大的黑土進向建設的路的大隊友軍的足音。”像“大地足音”一樣的現實主義版畫,反映出厚重與深沉的“現實”,是來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藝術。

      魯迅特別重視對青年推廣歐洲現實主義版畫,原因還在于他希望激發中國美術青年對版畫的熱情。他常常替中國美術青年遺憾,認為學習外國文學可以看外國書,而學習西方版畫卻看不到外國原作。這也成為他不只收藏外國版畫,還編印、出版外國版畫的原因,他希望中國青年能夠看到西方版畫原作。20世紀初的西方美術正處于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未來派等現代主義的潮流中,但魯迅認為這些作品過于“古怪”,中國人難以理解。所以,他尋找的是歐洲現實主義畫家和擅于表現現實性的畫家,他反對古怪、出奇且讓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因為他首先考慮的是讓中國人易于理解,也希望讓中國美術青年實實在在地學習到現實主義版畫技法。當時的中國美術青年、后成為著名版畫家的陳煙橋寫道:“魯迅先生本人就是將這高興來分給中國人的最努力者,和‘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中的代表者。唯其如此,所以他能領導中國的新藝術向前走。藝術,不論什么時候,它都是應該為革命而服務的,而木刻版畫,更是為革命而服務的最簡便最直接的藝術。”

      魯迅推崇歐洲現實主義版畫還因為他希望通過版畫能夠提升大眾審美,魯迅不倡導脫離現實的藝術,因為脫離現實就等于脫離大眾,推廣大眾看得懂的藝術,才能影響大眾。魯迅把“改造國人精神”作為己任,從大眾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推廣何種藝術才能讓人民接受。現實主義版畫藝術貼近人民,容易“共情”,也更能激發青年創作熱情,它是反映現實的手段,更是描繪人民生活的方式,這是魯迅推崇歐洲現實主義版畫藝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深知,這些藝術對于提升大眾審美層次是有意義的,因為對于藝術——“大眾是要看的,大眾是感激的!”魯迅對歐洲現實主義版畫藝術的推崇意義深遠,他不僅開辟了我們民族美術在版畫探索方面的道路,促進了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讓民國時期的中國美術青年收獲了版畫技術、積累了經驗,提升了大眾的審美層次,更推動了人民對文藝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