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建構中國網絡文學多維評價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 禹建湘  2022年02月13日08:01

      經歷了30年的不斷進化與更迭,中國網絡文學仍保持穩步發展態勢。截至2021年6月,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61億,網民使用率達45.6%。網絡文學作品多、受眾廣,要使其傳播對社會文化產生積極影響,離不開評價行為對其進行規范。然而,單以緊盯文本的陳舊認知格局或用較為老套的批評模式來追問“網絡文學”本身,難免會造成相關理論的貧瘠和偏倚。若以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為邏輯起點,進而綜合地評估和討論問題,便可洞中肯綮、對癥下藥。從方法論角度講,體系要求把評價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認識和改造”,也就是把“系統和環境的關系聯系起來看成一個更大整體來考察對象”。引而申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建構需要我們關注文本的“現世性”(worldliness),即文學本體與其創造活動隸屬于社會生活的方式。厘析網絡文學在審美的、歷史的、外部的、文化的、技術的、商業的維度下所凸顯的不同面貌,以及在特定情境之中的價值與局限,并為營造健康生態格局、引導網絡文學實踐發揮有效影響,是評價體系作用于網絡文學的理想效力。

      01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衍變

      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寫作主體、寫作方式、寫作類型、傳播機制、閱讀機制發生了改變,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網絡文學的評價主體不斷拓展、評價觀念不斷更新、評價對象不斷挪移,使得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呈現出與傳統文學批評的差異性。

      1.網絡文學評價主體拓展。網絡文學的評價主體發生了多元分立,多股力量遐邇一體、共同建構開放的評價格局,破了傳統文學純一不雜的批評現場。首先,自發的讀者評價成為網絡文學評價重要力量。讀者通過月票、推薦票、打賞等來催更,推出盟主,用自己的即時行為影響網絡文學創作。網絡文學讀者“打破了第四面墻”,成為網絡文學在消費和接受過程中可能“生產性激活”的手段和機制。讀者的自發性評價在網絡文學創作中發揮著“生產性激活”的作用,它影響著作者的寫作心態,甚至直接影響情節的設定,為網絡文學的無限生機提供了內在保證。其次,自覺的學者評價把網絡文學納入文學殿堂。學界對網絡文學經歷了無意注意—觀望、不屑—沉默、失語—熱情、靠近—平和對待的認知轉變過程。學者評價的介入,對網絡文學本體定位、審美特征、評價體系、經典化可能等問題進行了闡釋,也對其大眾文化心理、商業運作機制、快感生產機制等展開了探討。再次,政府部門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政府對網絡文學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體制,加強對網絡文學的監管;二是通過各類作品扶持、活動舉辦、文學評獎等介入網絡文學評價,正面引導網絡文學的創作。最后,市場成為網絡文學評價的最大推手。布迪厄曾指出:“它(指市場,筆者注)的制裁或限制要么通過銷售量、票房收入等直接作用于文學活動,要么通過報紙、出版、插圖及文學產業的一切形式提供的新職位直接作用于文學活動”。文學網站成為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中介,它通過榜單、推介、熱度、流量等方式進行經濟資本和象征資本的分配,其價值判斷以隱匿的方式編織在代碼之中。在付費閱讀模式下,讀者通過購買的方式用個人經濟資本為作品(作家)兌換象征資本,并最終體現在網站榜單上。在免費模式下,封閉的網絡文學場轉變為更大的互聯網文藝場,通過算法推薦、廣告營收、版權運營等方式,注意力和創造力轉化為經濟資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讀者的認同和喜愛成為評判作品價值的重要依據。作品點擊量和收藏量、打賞數、月票數,還有作家作品上榜、獲獎、表彰、媒體關注度、新聞出鏡率等情況,都反映了一個作品的價值認同度。

      2.網絡文學評價觀念更新。網絡文學類型化寫作使得評價觀念也變得多元駁雜,價值取向體現出多重性,其中娛樂價值成為重要關注點。首先,文學的自怡性得到肯定。網絡文學離社會宏大主旨較遠,寫作是一種疏泄、逃避、補償、想象行為。穿越、玄幻等類型創作可以讓讀者暫時逃離現實,在另一個空間中輕松實現各種理想,如“屌絲”可以通過重生成為“高帥富”,各種“金手指”設定可以讓主角輕松走上人生巔峰。網絡文學呈現出一種“自嗨”特征,網絡文學評價只有在肯定這種自怡狂歡的基礎上,才能找到網絡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本質性特征。其次,文學價值的多重性得到體現。傳統的文學評價更側重于探究審美價值和社會歷史價值。在對網絡文學的評價中,價值標準則更為“復雜”和“多元”,有對其娛樂價值的討論,有對其商業價值和潛能的評估,也有對其社會歷史價值的要求。文學價值的多重性評價觀念,則給網絡文學的發展營造了更為寬容的環境。最后,娛樂化的“爽文”得到重視。網絡文學的娛樂性與20世紀末社會文化轉型時期的消費文化精神契合,它的創作借助媒介技術卸下了沉重的社會責任,而更為純粹和輕松。網絡文學以其狂放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個性化的人物,以及對快節奏、高壓力現代社會生活中大眾的痛點、淚點的揭示與爽點的迎合,讓讀者得到精神的愉悅。網絡文學評價觀念的最大轉變是重視這種娛樂價值,把“爽文”放置在文學經典場域來考量。科林伍德曾指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在藝術名義下從事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是娛樂。”網絡文學規模化、類型化的“爽文”生產被寬容對待,這是網絡文學得以進入主流的重要原因。

      3.網絡文學評價對象挪移。網絡文學評價跳出了簡單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的評析,評價對象不斷挪移。首先,從文本到影像。網絡文學借助多媒體網絡載體,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圖、視頻等多種手段來呈現文學上的“全方位”審美體驗,如穿插于章節之中的角色人物“圖像譜”、運用于人物對話中的“表情包”、插入在某一場景描述時的動態視頻,以及網絡對話小說中的圖示性對話敘事模式等。這些使文學文本呈現出聲音、圖像、影視、漫畫的“合成藝術”形式。更為深層的改變是網絡文學IP改編,一部網絡文學作品在進入全版權運營之后,可能會分別經歷影視化、動漫化、游戲化、音樂化等各種類型的改編,影像向文本的滲透,不論是一種圖像的“霸權”還是文學疆域的拓展,都表明文學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希利斯·米勒認為,傳統文學和其他的這些形式(電視、電影、網絡、電腦游戲……)通過數字化進行互動后,形成了一種“新形態的‘文學’”,因而需要構架一種適應新形態的文學的理論。網絡文學評價不再僅僅以文學文本作為評價對象,而要在其“圖像轉向”后的綜合藝術基礎上建構評價體系。其次,從文學到文化。網絡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現象,還是一種文化標本。網絡文學借助媒介技術與商業運營而生產與消費,形成了具備獨特“文化內核”的類型化樣式,如蘊含俠義文化的仙俠小說、體現性別文化的女性寫作、展示情愛文化的都市言情等,使得網絡文學成為各種文化兼容并蓄的試驗場。“網絡文學的意義與合法性在于它實現了印刷文化壓抑的連接性,主要體現為人群的連接、文本的連接與媒體的連接”。尤其是IP改編使文本衍化為電影、游戲、動漫,以及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等,這些“連接”過程本身便是一系列的文化生產活動。在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文學性評價時,應該關注其文化表達和文化價值。最后,從藝術到產業。網絡文學付費閱讀制興起后,開啟了藝術和商業的融合之路,形成了由作者、文學網站等內容提供方、網絡平臺和移動APP等內容分發渠道商、終端讀者組成的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網絡文學產業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的屬性,改變了“審美是超功利”的傳統。網絡文學既是藝術作品,又是文化產業鏈上的文化產品,具有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雙重屬性。網絡文學的評判就有了藝術與商業的雙重維度,批評家在注重作品的文學性和審美性的同時,也要注重作品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價值。

      02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維度設定

      評價體系的核心是維度的設定,這決定了我們“從什么方面開展評價”。布迪厄在文學場理論中指出,作家是被批評家、作序者、商人等造就和發現的。也可以說,文學場中的各“位置”從自身立場和利益出發,根據一定的視角發掘了作家和作品。這些不同的視角就構成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多樣化維度。

      1. 虛擬真實與現實審美的統一。網絡消弭了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限,網絡寫手在進行電腦或手機操作時,能“真實”地與現實存在或虛擬存在的人物對話與溝通,在網絡虛擬空間里,既“真實”又“虛無”。可以說,穿越、架空、重生、修真等玄幻類網絡作品,不僅來源于網絡寫手的藝術想象,而且來源于他們的實際經驗。網絡世界雖然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現實中的人點擊一個圖標,就能穿越進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文學描繪的虛擬真實同樣有著現實的映射。黑格爾指出,“每種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的和其它的觀念和目的”。玄幻類網絡文學并不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天馬行空的玄幻小說,既遵循了網絡虛擬世界的運行規則,也觀照了現實生活中人的奮斗之召喚,反映了網絡時代的生存體驗和精神癥候。如二目的《放開那個女巫》把古代歐洲的巫術與當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相融合,小說在充滿玄幻的想象中展現了現代科學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偉大作用。關云的穿越小說《貞觀大閑人》,講述主人公李素穿越到貞觀年間,在治國與戍邊中建功立業,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千年歷史中的基因綿延。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引導、文學網站支持、作家藝術追求和文學創作規律的合力影響下,近年來網絡文學更多轉向現實題材,其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凸顯,如《榮耀之路》的主人公路遠以高超的專業技術能力與嫻熟的外交手段,幫助龍建集團解決了與外國工人的勞資矛盾。不管是玄幻類小說還是現實題材小說,網絡文學的審美性始終貫穿其中,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審美性始終是網絡文學的本質屬性之一。正如列·斯托洛維奇所說:“忽視審美的價值本質,就不能揭示美的標準。”網絡文學的美學表達盡管與傳統文學存在巨大差異,但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推進、語言技巧運用等遵循了文學創作的共同規律。《貞觀大閑人》以老練的語言描寫西州之戰、松州之戰,結構嚴謹,跌宕起伏,歷史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充分吸收了傳統話本的語言藝術。網絡文學既有傳承,更有審美新變。如網絡小說《至尊醫道》等,不僅拓展了文學的題材邊界,而且把專業知識嵌入小說中,展示了網絡作家熟練的創作技巧,也展示了網絡文學強大的黏合力。我們要以一種更包容的態度看待網絡文學帶來的語言、結構、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審美新變。

      2. 爽文制造與人文關懷的統一。網絡文學是藝術、媒介與商業合謀的產物,尤其是付費閱讀的制度設計以及網絡文學IP產業鏈的開發,使網絡文學由作品轉化到產品,商品的屬性更為明顯。爽文制造是網絡文學商業屬性的最明顯表征,奇幻修真、異世大陸、西方奇幻、現代修真、架空歷史、王朝爭霸、都市生活、古典仙俠、東方玄幻、魔法校園、都市異能、異術超能、科幻世界、戰爭幻想、機器時代、星際戰爭、虛擬網游、三國夢想等蔚為大觀的網絡文學作品,借助“金手指”進行“打怪升級”,“爽點”構成了小說鋪陳情節的不二法寶,并且已經呈現多樣化、層次化、縱深化發展的趨勢。但網絡文學不能沉溺于爽文制造中無法自拔,爽文制造是一把雙刃劍,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不可否認,一些點擊量高、被追捧的爽文,是因為滿足了一些讀者庸俗的閱讀趣味而被推崇。由此,在網絡文學的評價中,應該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守護網絡文學的質量底線。事實上,很多網絡文學作品已關注到這一點,在爽文制造的同時,將人文關懷融入其中。《榮耀之路》中的路遠在解決勞資矛盾時,雖然知道外國工人的騷亂是某些勢力煽動的陰謀,但他依然以一種悲憫之心關心和照顧外國工人的生活,最后感動并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小說始終貫穿著人文精神主線,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結構中,講述了一個充滿情懷的國企改革故事。《極限拯救》是一個軍旅題材,把近年中國海外撤僑的故事濃縮于一個主人公身上,這使得小說的主人公有著非凡的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懸念頻出,戰斗場面令人目不暇接,讓讀者大呼過癮。但小說依然把個人與祖國聯系在一起,個人的愛國情懷溢于言表。《放開那個女巫》中的羅蘭王子在嚴酷的中世紀善待安娜、夜鶯、閃電、溫蒂、娜娜瓦等女巫們,他以穿越者的身份利用科學把女巫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釋放出來,為民眾奉獻自己的才華,并贏得了民眾的喜愛。小說以女巫的救贖完成了對人性的關懷,展現了人性的光輝。我們評價網絡文學時,要洞察到蘊含在爽點背后的人文精神。

      3. 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的統一。“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文學藝術如果不能從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養分,而一味追求“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網絡文學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這種傳承,一方面體現在文學藝術形式和內容要素上的承繼,如網絡文學的爭權、尋寶、成長的敘事母題和“才子佳人”的想象等都來源于一脈相承的通俗文學傳統,故事中的歷史背景、英雄神仙、奇門異術、民俗人文等,也大多來自中國傳統文化。更為重要的則體現在精神內核的傳承上,網絡文學應滲透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信奉,注重“仁”“孝”“禮”“信”“義”等人格修養的彰顯,以及“天下為公”的大義與“天人合一”自然觀等的傳承。網絡文學對民族精神的傳承,也將通過海外傳播在“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代表文化上的封閉自足和藝術形式與觀念上的墨守成規。相反,應該堅持并鼓勵藝術上的創新,激活和重塑文化,提升吸引力和影響力。網絡文學產生于科技與娛樂并行的時代,新的科技帶來了新的思維與想象,網絡文學的題材領域無疑被拓寬了。而讀者對“爽文”的快感閱讀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網絡文學“爽點”制造是適應時代的迭代性表現手法,無論是幻想類題材還是現實主義題材,網絡文學都要體現出時代的烙印。網絡文學的創作手法變革、敘事模式創新、傳播和運營模式的開拓、讀者接受趣味與習慣的變化等,都是網絡文學發生深刻變革的寫照。當前,即使是玄幻類小說,也不再以奇特與天馬行空為追求目標,而是花更多精力來刻畫人物、塑造情節、錘煉語言,在藝術上不斷創新。將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的統一納入網絡文學評價維度,有助于網絡文學融入主流,承擔起增強文化自信的責任,從而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經典。

      03

      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關鍵問題

      文學的價值“是主體的合目的性與客體的合規律性統一的結果”。雖然網絡文學的價值取決于其本身的質量,但文學評價卻能確證其價值。在網絡文學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具有主導性地位,決定著評價的導向性和文學價值的導向性,網絡文學評價在海量的文學作品中挑選和塑造經典,并將其推介給讀者。文學評價通過特定的價值標準、分析方法和評價實踐,能敏銳地發現作品的前瞻性創造,在評價活動中修正和創新文學理論,更新文學藝術理念。要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著重解決如下三個關鍵問題。

      1. 理解網絡文學的價值功能。網絡文學較之傳統文學有了極大改觀,首先,超長篇小說出現,動輒幾百萬字成為網絡小說的行規。其次,“日更萬字”成為網絡寫手生存的重要門檻。再次,網絡寫手通過日常的寫作與讀者進行溝通成為慣例,寫手或求打賞、或發表寫作感悟、或向讀者通報日常生活、或推薦其他作品,顯現出媒介在文學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最后,網絡文學類型化寫作催生了諸多新的體裁與題材,玄幻、穿越、架空、都市異能、萌寵文等使得網絡文學呈現出與傳統文學不一致的特征。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洞察到網絡文學的特殊價值。“評論者要放棄固有的精英話語,進入網絡文學的語境中,要學會屬于網絡文學的‘土著話語’”。很多網絡文學作品既“好看”,又有針對現實的思考,網絡文學評價要適應網絡文學發展不斷優化,對作品進行有效甄別,闡述作品的新價值及其與傳統文學的傳承關系。網絡文學的真正繁榮是從走上產業化道路開始的,文學網站把文學寫作與閱讀納入產業經營的過程中,尋找最適合大眾口味的作品,尋找最有影響的寫手,運用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文學的生產和銷售,并形成系列產業鏈,使產業化成為網絡文學一種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網絡文學呈現出濃郁的“生產”與“消費”特性,但其作為文學的本質沒有變,審美性是其基點,技術性與商業性是其兩翼。商業化和世俗化曾經催生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今天,商業性的網絡“爽文”正在抹平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鴻溝。我們必須看到網絡文學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充滿活力的內在機制,看到其作為新型藝術的復合美,因而網絡文學評價的內涵相比傳統文學要復雜得多。網絡文學帶有明顯的“秀場狂歡”特征,大眾對網絡文學的感知除了文字之外往往還混雜著變幻的影像,但網絡文學并非游離于文化話語系統之外,網絡文學評價必須尋找到生產與消費的文化癥候,揭示出與時代文化精神的契合點,把握網絡文學文本與社會文化語境的關系,從整個文化系統來理解網絡文學的意義,網絡文學評價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詩學批評。網絡文學數量巨大,一部優秀的作品可能在進入專業評價之前就被湮沒了。這表明,網絡文學評價的責任比傳統批評要大得多,它必須適應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商業文化、消費文化等不同的文化語境,認識到網絡文學具有文化的復合價值與時代意義。

      2. 推進網絡文學經典化。伊格爾頓認為:“所謂的‘文學經典’,以及‘民族文學’的無可懷疑的 ‘偉大傳統’,卻不得不被認為是一個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時代形成的構造物”。這表明文學經典具有時代特征,它的產生來自審美自主性,也依賴于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環境。歐陽友權提出了網絡文學經典的四條標準:原創性、恒久流傳、具有多向闡釋空間和藝術價值的永恒魅力。可見,經典最重要的是其藝術性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典看似是由讀者在時間的歷練中完成,但實際上正是批評者反復的選擇、闡釋、評價,才能讓不同時代的讀者能夠對其審美情感產生持續共鳴,這是在政治、輿論、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形成的。網絡文學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同樣可以產生經典,而且也應該走經典化道路,才能使當下的創作方式、接受方式、文化方式得到保存。如何從海量的文學作品中選出可恒久流傳的上乘之作?讀者的評論、投票、收藏、點擊以及文學網站的各類榜單,成為大眾的重要閱讀參考,形成了網絡文學經典化的第一道門檻;學者、網絡批評家對于網絡文學的甄選、批評、闡釋是推動網絡文學經典化的重要實踐嘗試,如網絡文學史的撰寫,“好文集”“典文集”“名家名作導讀”等網絡文學選本的推出,對典型文學作品的批評推介等;各級官方機構、社會組織的網絡文學評選、評獎,如“網絡文學百年百部活動”“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優秀現實題材作品評選”“原創IP盛典”“金鍵盤獎”“天馬文學獎”等,體現了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文學的認可和引導,推動了網絡文學的經典化。誠然,網絡文學高度的類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但獨具藝術個性的作品同樣燦若星河。網絡文學無論是題材選取還是主題表達,無論是故事架設還是人物塑造都在不斷創新。一種類型寫作成熟,很快新類型的突破就產生,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網絡文學的創新精神是其發展的永恒動力。隨著網絡作家文學史自覺意識的增強,他們有意識地提高網絡文學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網絡文學由暢銷經典轉向文學經典就成為可能。網絡文學的經典化過程,離不開評價主體依據各自的評價視角、評價標準、評價方式來推動,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是網絡文學經典形成的前提和條件,也決定了經典選擇的方向和標桿。

      3. 創新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網絡文學在創作方式、審美范式、讀者接受、傳播方式等方面表現出與傳統文學的較大差異性,要求構建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可靠性的評價體系,通過嚴謹、細致的專業化解讀,對其開展評價實踐;通過讀者、專家、作者以及政府和市場的文學評價,對其革命性和創新性部分予以發掘,給予其合法性地位;同時,也通過文學評論、評獎等活動,政府引導和市場介入對文學變革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予以引導、糾偏、矯正,促進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正是專家入場和讀者在場、政府的引導與市場的調節,以及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的建設和逐步完善,使網絡文學逐步取得了合法性地位,獲得了健康、快速發展。“文學理論解決的是文學自身的審美邏輯問題;文學批評則是對文學現場的研究。”文學理論能夠為文學評價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文學批評通過進入文學現場,開展對作家、作品的闡釋、分析、評價,從而實現文學理論的豐富和創新,理論和批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2021年8月,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中國特色評論話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網絡文學無疑是當下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學現象,它的起源、機制、特征等為文學理論創新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最好方法莫過于深入文學現場,“在場性”是我們洞悉網絡文學的最好方式。只有閱讀網絡文學作品,才能清晰地認識到網絡文學的觀念、價值、形式等深刻的變化,才能全面地了解與網絡文學相關的語境、網絡文學本身的狀態、網絡寫手的構成與生成機制、網絡文學產業化的趨勢與利弊、網絡文學批評自身的發展態勢與批評方式等問題。網絡文學評價體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需要媒介學、藝術學、社會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理論的介入。創新網絡文學評價理論體系,除了繼承和吸收我國傳統文藝理論遺產和國外文藝理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網絡文學這個極富當代特色的文藝現象的考察,以學科融合的理論勇氣來闡述和評價網絡文學,面對文學變革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和批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