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琴律:“讀圖時代”下的網絡小說創作
      來源:中國作家網 | 琴律  2021年08月20日08:28
      關鍵詞:網絡文學 琴律

      琴律,本名李蕤賓。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代表作《藥窕淑女》《喜嫁》《國色天香》《非婚勿擾》等。

      “讀圖時代”下的網絡小說創作

      “讀圖時代”這個詞出現很久。有文章記載它是于1998年花城出版社為一本書做推廣策劃時,提出了“讀圖時代”的概念。此后也有論著以此做關鍵詞切入,從視覺人類學的角度討論視覺表達和文字表達之間的關系等等。自此以后,“讀圖時代”徹底成為互聯網發展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詞。

      網絡小說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閱讀工具從電腦到電子書、再到智能大屏手機,越發趨向便攜化,可隨時隨地看書、也可隨時隨地聽書。基于看書本身,“讀圖”這一概念在我的印象當中,越發的重視起來。

      我們不得不承認,圖片給予用戶的內容信息更直觀、更精準,在沖擊力上是遠遠超過文字內容的。哪怕作品中有絲毫繁瑣啰嗦的語句描寫,都容易被讀者棄書下架、另選作品閱讀。

      我們拋開“讀圖時代”下的視覺盲區與局限性,也不討論它是否放棄了作品的精神內涵,只追求視覺上的感官刺激。以下僅僅是我個人基于近期對其他網絡小說作品的閱讀感受和個人創作心得,談一下“讀圖時代”創作中,我更注重的兩個關鍵點:關鍵詞與自然段。

      我們在觀看手機頁面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視覺會自動捕捉這一頁文字干脆精煉的關鍵詞,以求快速瀏覽,讀懂頁面內容。

      這便強制要求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選擇用詞上更加細心精準:譬如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字句描寫,避免生僻字、生僻詞組、生僻成語的運用。因為在視覺捕捉中,生僻字總是會被優先捕捉。無論是根據語境猜測字面含義、還是求學問知,去查生僻字的字意,都會影響讀者在閱讀體驗中的流暢感和代入感。

      由此說來,便不得不提到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德文,形式或形狀)也叫完形心理學。此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的,是由知覺活動組織成的經驗中的整體,“整體不同與其部件的總和。”它的理論前提是異質同構說。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提到:外部事物的結構樣式和人類視覺、知覺活動都是“力”的作用模式,外物呈現出自然界重力場的運動痕跡,而人的大腦皮層也存在一個電化學力場,當物體的力結構呈現在眼前時,它通過視覺神經系統傳到了大腦皮層,在這個區域形成一種力場,使內外兩個力場達到同形同構。這個過程不需要想象推理,而是直接感知。

      簡單來說,好比我們看一個陌生人,會依照個人習慣先看他的眼睛、鼻子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做主觀判斷,而不是看這個人的整體;看一幅畫,首先捕捉到的是亮色圖案和特殊圖形,而不是畫面整體;聽一首歌曲時,會快速記憶歌曲中最精辟的高潮句,而非整首歌。

      這一學派的誕生,在舞臺設計、電影布景與音樂療愈上都有著極大的貢獻,也促使美術設計上更加突出logo和分散元素的重要性。

      包括“讀圖時代”的小說閱讀,自然也無法走出“格式塔”理論的概念。畢竟手機閱讀成為現下主流的閱讀選擇,在這一大環境的前提條件下,我認為文字已經不單純是文字,而是圖形圖像的組合。

      基于上面所說的關鍵詞與“格式塔”,便不得不提到自然段分段與重點詞句排列。

      前面已經提過,現在大多數讀者使用智能手機閱讀,不再是PC閱讀。這便要求作者在創作中,每一自然段的字數不要過多,否則讀者會產生嚴重的閱讀疲勞。重點強調的內容,建議另起一個自然段,使讀者能第一時間捕捉到作者交待的重要信息,加強閱讀爽感。

      現如今小說閱讀APP層出不窮,每一個閱讀APP的字體大小、背景顏色、行間距、自然段間距都不相同。所以我建議創作者在上傳小說章節之前,關注發布的閱讀APP上的排版結構:每頁字數、每行字數以及行間距等等。然后在創作當中調整文檔寫作版面,或者在寫作之后,依照要發布的閱讀APP格式重新排版。將其當成一幅優美的圖畫,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增強讀者在閱讀時的流暢度和舒適度。

      以上提到的,是基于“讀圖時代”下的文字和視覺圖像結合的小心得,不是小說創作的具體技法。這一個小心得,是基于作品質量優秀前提下的錦上添花。倘若內容粗制濫造,再如何交疊版面、讀圖舒適也是無法留住讀者的。

      這便又要說回到小說創作本身。

      從06年至今,寫作已經15年,我在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塑造、故事布局、破局等諸多關鍵點中,會更加重視故事的流暢度。

      對作品流暢度的布局方法,每一個作者都有獨特的創作習慣。而我更習慣將故事主線比喻成一根魚骨,魚骨兩側的魚刺便是一個個故事情節。

      無論情節如何翻天覆地地進場與反轉,都不能脫離主線的故事發展。情節交替游走,也是吸引讀者流暢閱讀的關鍵。

      好比情節A,情節B,情節C,在寫作中,從A進展到B的路途中,添加C1的部分,然后再完成B2、D1,讓讀者自然而然地過渡到C2的情節當中。像螺旋紋層層交織,是我習慣采用的創作手段。

      如果將每一個故事情節分為兩部分的話,情節公式可以總結為:A1-B1-A2-C1-B2-D1-C2-E1-D2-G1-E2的無限循環。A1的部分,通常會作為強情節的故事開篇,瞬間抓住讀者眼球,吸引他繼續閱讀追更,直至完結。

      但這一公式并非是固定模式,會根據故事情節不同,進行不同的更改設計。大致情況下,是會在正文之前的細綱當中,按此方法布置故事走向的。

      以上胡言,僅是個人雜談。

      創作更需要豐富的腦洞與想象力,吸引讀者,我們是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