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余華憑借《兄弟》獲得俄羅斯“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
      來源:澎湃新聞 |  羅昕  2022年09月19日08:05
      關鍵詞:余華 《兄弟》

      莫斯科時間9月16日晚(北京時間9月17日凌晨),第20屆“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頒獎典禮在莫斯科大彼得羅夫大劇院舉行。“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是當今俄羅斯文學界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中國作家余華憑借長篇小說《兄弟》獲得了今年“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的最佳外語作品獎。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由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設立于2003年,它以列夫·托爾斯泰出生、居住了一生的莊園(Yasnaya Polyana)命名,授予俄羅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2015年,“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增設了一個新的獎項,表彰被譯成俄語的最佳外語作品。這一外語書獎項以往的獲獎者包括朱利安·巴恩斯、露絲·奧澤基、奧爾罕·帕慕克、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阿莫司·奧茲。余華是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作家。

      據悉,余華將獲得“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的小雕像以及稅前120萬盧布的獎金。這一獎項同時表彰將獲獎作品翻譯成俄語的譯者,譯者也將獲得經濟獎勵。

      評委:《兄弟》極具藝術價值,展現中國之國民精神

      《兄弟》是余華寫于16年前的作品,講述了兩個時代下一對性格迥異的兄弟的故事。這兩個時代,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命運慘烈,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眾生萬象。一個西方人要活四百年才能經歷的兩個有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要四十年。

      而兄弟兩人,哥哥叫宋鋼,弟弟叫李光頭。他們一起成長,卻一個踏實、克己、循規蹈矩,一個張揚、縱欲、膽大包天,最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主席、列夫·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表示,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余華的《兄弟》極具藝術價值,展現了中國之國民精神。“一個時代的全貌——其明亮的色彩和難以忘懷的畫面全部在讀者面前重現。跟隨小說主人公的命運起伏,我們看到了中國從 ‘文化大革命’到今日所走過的艱難、矛盾、戲劇性的道路。”

      而且,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認為《兄弟》將喜劇與悲劇、怪誕與深刻動人的生活真相、民族色彩與普世意義藝術地結合在一起。他說:“評審委員會相信,《兄弟》是一部極其重要的現代世界文學作品,因為它充滿了對人民的愛,充滿了人文主義,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這在今天尤為重要。”

      余華:向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樹林致敬

      因疫情緣故,余華不能來到頒獎現場,但他以視頻方式與現場連線。在視頻里,他感謝“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的評委和主席,感謝莫斯科文本出版社TEXT在2015年出版了俄語版《兄弟》,感謝鄧月娘的翻譯。

      他也分享了自己于2007年9月前往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尋訪列夫·托爾斯泰墓的場景。“我站在安靜的枝繁葉茂的樹林里,站在列夫·托爾斯泰墓前,陽光照射下來時,顏色留在了樹葉上,光來到了列夫·托爾斯泰墓地。這是我見過的最平凡又最不平凡的墓地,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只是在草地里隆起的一塊長方形草地。列夫·托爾斯泰經歷了樸素和震撼人心的一生,他長眠的墓地也是同樣的樸素和震撼人心。”

      當時他在墓地前站立良久,腦海中浮現出他第一次見到列夫·托爾斯泰著作時的情景。那是在1977年,他17歲,“文革”結束一年后,此前被禁止的世界文學名著重新出版了。第一批到達他生活的小城的世界文學名著只有五十種。這五十種書里面,列夫·托爾斯泰的有三種,《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

      他還記得那天天剛亮他就去書店排隊,結果走到那里就看到已經排出三百來人的隊伍,排在前面的都是一夜沒睡的人。當時這些書供不應求,書店只能發放書票,一張書票買一種書。大家議論著首先要買四卷本的,買不到四卷本,就買兩卷本的,如果只有一本,也要挑厚的買。結果書店開門后,一個工作人員走出來說只有五十張書票。

      “當時有十多個沒有書票的人仍然站在書店門外,等著里面買了書走出來的熟人,羨慕地伸手去摸摸他們的書。我也站在那里,我認識的一個人買了《安娜·卡列尼娜》,他檢查了我的手是干凈后,同意讓我雙手把書捧上一會兒,之后他慷慨地翻開書頁,讓我的鼻子湊上去聞聞新鮮油墨的氣味。”余華說,“這是四十五前的事了,現在進入中國的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不知道該買什么書,因為書太多了。現在中國到處可以看到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有一百多個版本。”

      講述這段故事時,余華正在北京的一個小樹林里,“我感覺講述的時候,這個樹林正在向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樹林致敬。”

      海外之音:《兄弟》的國際影響力

      回到《兄弟》這部作品。在俄羅斯“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之前,《兄弟》已獲得“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瑞士《時報》新世紀十年全球最佳作品”“法國《世界報》二戰后百部最佳小說”等榮譽。盡管這部作品在國內出版時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余華的國際影響力意義非常。不同于《活著》,當年《兄弟》在沒有影視加持的情況下,在歐美圖書市場引起了很大反響。2009年,英文版《兄弟》出版前后,美國主要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大篇幅介 紹余華和他的作品,包括NPR這樣的重要廣播。

      學者如批評家王侃、劉江凱,法語翻譯家許均與其學生杭零等對《兄弟》的“海外之音”做過詳細調查和研究。許均與杭零發現:“《兄弟》在法國的出版將余華從漢學界的小圈子一下推到了主流閱讀群面前,在主流媒體掀起了一陣評論熱潮,還獲得了文學獎項,這無論是對于余華個人而言還是對于中國當代文學而言都是不常見的現象。”

      王侃則在《<兄弟>內外》中羅列了當時法語、德語、英語三個語種的外媒文論,提煉出幾個特點:外媒注意到《兄弟》驚人的銷量,但沒有人因此將之視為向大眾“提款”的市場行為,他們更多認為《兄弟》表現了余華“對當代中國生活堅持不懈的批評”;外媒相對集中地在“美學層面”肯定《兄弟》的成就,當中國批評家不屑于余華用一種喜劇式的夸張來敘述歷史時,外媒恰恰認為余華的含諷帶譏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此外,多數外媒也認為《兄弟》在“思想意識”層面“尖刻而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學圈之外,《兄弟》也得到了其他領域學者的關注。《21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新書里寫到了《兄弟》,法國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創始人之一丹尼爾·科恩也說《兄弟》是“一本讓你對小說重拾信賴的書”:“我的意思是,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是哲學的傳承,因為它能夠讓你理解人類的靈魂,它也是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傳承,因為它還能引導你理解社會的機制,以及人類的激情是如何被社會捕獲、被社會利用、從而被社會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