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地文心”遼寧行|走進黑嘴鷗最大繁殖地
      來源:中國環境 | 肖琪  2022年08月19日12:10

      嘴是黑色,腳是紅色,尾羽和下體是白色,眼上和眼下為白色的星月形斑。這些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嘴鷗的主要特征。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鷗類專家梅偉義來到盤錦考察,當時確認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入海口濕地是全世界唯一的黑嘴鷗繁殖地。

      如今,遼東灣畔這處占地面積9100畝的堿蓬灘地,已成為是我國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

      堿蓬草。李元勝攝

      “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遼寧采風團一行,17日來到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黑嘴鷗的繁育現狀及保護情況,感受遼河入海口濕地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

      盤錦的蘆葦和堿蓬濕地是黑嘴鷗十分理想的繁殖地,每年3月上旬,它們成群結隊,從遠處飛回盤錦遼河口繁育后代,直到10月又攜家帶口,從盤錦飛往越冬地。

      盤錦遼河口如何成為黑嘴鷗滿意的家園?對黑嘴鷗的保護工作具體是如何開展的?作家們帶著這些疑問,實地探究其背后的真相。

      “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來到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李翔宇攝

      “每年4月份左右,我們會啟動黑嘴鷗棲息繁殖地的土壤、水質和植被的取樣檢測工作。”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濕地管理科科長劉野介紹道,“這項工作是黑嘴鷗繁殖期必不可少的內容,能為推進黑嘴鷗保護研究、持續復壯種群和不斷優化棲息繁殖地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實際上,日常的巡查防護,以及取樣檢測是南小河管理站所開展工作的一部分。此外,管理站還會對棲息繁殖地外圍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幫助黑嘴鷗避免人類和天敵的侵擾;通過引灌潮水的方式,實時調節水的鹽度,促進水循環,改善水質,確保黑嘴鷗種群有充足的食物保障。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會深入棲息繁殖地周邊的村屯,利用“愛鳥周”宣傳,提升農戶的保護意識。為黑嘴鷗的生存和繁殖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環境。

      “黑嘴鷗的種群數量現在是多少?”山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原主任李景平關注著一系列保護措施所能達到的效果。

      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李翔宇攝

      “現在,黑嘴鷗的數量已經從1990年的1200只,發展到現在的繁殖種群數量10500只,棲息種群數量則超過了20000只。” 劉野還介紹,“今年3月初開始,回來的黑嘴鷗陸續增多,我們有9名員工輪崗值守,24小時守護著黑嘴鷗,讓它們可以盡快適應并開始繁衍。”

      原來,黑嘴鷗回到棲息地的第一件事是選擇合適的“落腳地”,接著則是爭奪領地,直到4月下旬進入繁殖期開始筑巢、產卵、孵化。而這些過程,都得到了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守護。

      抬頭望去,遠處的堿蓬濕地上停落著數不清的黑嘴鷗,“拍到了一只‘少年’黑嘴鷗。”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重慶市作協副主席李元勝用鏡頭記錄下黑嘴鷗在遼河口濕地的“愜意”生活。

      “少年”黑嘴鷗。李元勝攝

      在盤錦,對黑嘴鷗的保護還離不開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30年的工作。今年72歲的劉德天是協會的創始人。協會從成立之初的47人發展到如今的4萬多人,通過開展環境教育、采取借助信息公開、發揮專家智慧、影響政府決策等途徑,保護了黑嘴鷗棲息地(濕地)50余萬畝,使黑嘴鷗的種群數量得到恢復性增長。

      “協會從1995年起至2003年開始走進自然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從2004年起與企業合作創建環境教育基地,共創建了6個環境教育基地,使16余萬中小學生受益。” 劉德天介紹道,“協會的另一個發展策略是發展黑嘴鷗文化來保護黑嘴鷗。30年來,培育出包括民間傳說、小說、繪畫等20門類黑嘴鷗文化。其中協會整理出版的《黑嘴鷗傳說》一書的三篇文章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文化作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大餐,對于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未來,南小河管理站和黑嘴鷗保護協會還將繼續共同守護著黑嘴鷗,在遼河口濕地繁衍生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將在這里精彩呈現。

      此次采風活動是由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協主辦,中國環境報社、遼寧省生態環境廳、遼寧省作協承辦的2022“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系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