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董仁威新作《三星堆迷霧》眾人談
      來源:N星云(微信公眾號) |   2022年06月01日16:17

      歷史科幻通過科幻特有的視角,賦予歷史以未來性,激活我們對歷史的想象力,因而成為科幻文學中的一個特定創作領域,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有其自身特色的敘事模式。

      在本年度出版的歷史科幻作品中,董仁威老師的《三星堆迷霧》以其對歷史探秘、時空穿越、知識考古、文化尋根等多重主題的植入與書寫,而引發眾多關注。

      ——馬傳思?

      考古學的大千世界召喚我們前行

      ——讀董仁威著《三星堆迷霧》

      吳巖

      如果你有機會來南方科技大學,可以乘坐校園中的一路或二路到梨園的車站下車,對面能看到三個聯排玻璃房。從右到左分別是我工作的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唐克揚教授工作的新媒體實驗室,以及在殷商進行過多年考古挖掘的唐際根教授工作的商朝車馬坑。這三間房子,是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未來、現在、過去的三個窗口。想象力探測未來,新媒體面對現在,車馬坑則是指向我們的歷史和祖先。我們之所以能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過去。

      在唐際根教授之后,四川考古院的院長高大倫教授也來到我們學校。他帶來的,是一個陶片博物館。以往在考古發掘中,碎陶片只是邊角物品,但如果整整一個博物館都在展出這些,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各種挖掘現場的陶片都被放置到一起進行編碼和比較,那場景也蔚為壯觀。陶片博物館在人文社科中心的大樓里面,乘車子在三號門或者教工宿舍的地方下來就能走到。

      我之所以突然說起共同工作的這些考古學家,是因為剛剛看了董仁威老師寫的小說《三星堆迷霧》。這是一部有關三星堆考古的科幻小說。故事從當前深入,挖掘了三星堆種種謎團的可能答案。小說中還安排有時間穿越的機器,不但能從現在到達過去,還能朝向更遠的宇宙起源。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高度肯定董仁威的作品,認為有些創作堪稱當代中國文學綻放的奇葩。著名青年作家馬傳思也說,這部作品呈現了少兒科幻應該達到的高度。這么多人都說董仁威老師的書好,大家一定要讀一讀才能知道。

      考古學是中國科幻小說中一個重要的題材。談到這個題材的歷史不得不追蹤到同樣是生活在四川、且多年從事考古學研究的童恩正和劉興詩。童恩正最早的作品《五萬年以前的客人》和膾炙人口的《古峽迷霧》,就是這類作品的典范。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扶桑木下的腳印》等也在這個題材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如果說前面這些作品都是從考古角度切入歷史和科技,那么劉后一則是根據考古學的結論進行一系列回溯創作。他的小說《北京人的故事》《半坡人的故事》等也都在中國科幻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遺憾的是,考古學這個題材在新世紀卻少見有影響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董仁威老師的這部小說應該是這一個支脈的重要之作,他也成為了這一支脈的一個重要繼承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的論文就開始討論科幻小說為什么不是科普讀物。至今,這個觀點也沒有改變。但科幻作品能引發讀者對科學的認知和對科學社會功用的反思,能引導大眾更關注科學,在這個意義上也算達到了廣義的科學傳播目的。喜愛是萬事萬物的源頭,是人生的指引,是職業目標的最初萌動觸發者。如果能有更多孩子因為閱讀這本書喜歡上了三星堆,或者喜歡上了考古,那真是一件大事。不用多,有一個未來的考古學家就已經達到作品創作的目的了。

      科學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在持續發展。2016年,南京師范大學吳慶龍等在著名的《科學》雜志發表文章,認為在史前時代長江曾經發生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大壩高度超過美國胡佛大壩。數月之后大壩潰決,造成上千公里的洪水,沖擊了許多當時已經形成的早期城市或聚居區。作者還把一直懸而未決的夏朝是否存在、共工怒觸不周天的神話故事聯系在了一起。為了證明當時的洪水毀滅文明,還做了受害者骨骸的時間測定。這樣,中國古代的大洪水、共工傳說的真實性、夏朝的存在的證據等就都有了新的說法。在這樣的研究中,科學工作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想,科幻作家董仁威也從中獲得了靈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了這部作品。

      我一直記得董仁威老師1979年創作的科幻小說《分子手術刀》,我那時候還是個少年讀者,今天許多讀者的父母那時可能還沒有出生。這么多年的積累,讓他能更深入地體會科幻小說的創作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了自己的新作。期待這本《三星堆迷霧》也能成為新時代科幻小說的重要之作,讓考古科幻這朵中國科幻的題材鮮花更加繁榮昌盛。

      讀者們下次有機會來南方科技大學,別忘記去我說的車馬坑和陶片博物館看看,更期待大家到我工作的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走走。在我們的世界里,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融合,你能看到董仁威老師想象的東西有多少正在成為“現實”。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科幻作家?

       

      探究精神與人文情懷推動的創作

      ——讀董仁威《三星堆迷霧》有感

      崔昕平

      董仁威先生新近創作了一部作品,名為《三星堆迷霧》,界定為“長篇少年科幻小說”。細細讀來,這部作品明顯有別于我們慣常讀到的少年科幻小說。它不是被新奇故事驅動的講述,它的核,并非故事,它是被一種探究精神驅動的創作,它的核,是一種人文情懷。作家在序言部分即以問題的形式聚焦三星堆:三星堆是誰的?三星堆的縱目人塑像是何許人?蠶叢從哪里來?……一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開篇,指向巴蜀文明的諸多未解、未證之謎。誠如董仁威在序言中的表述:作家是意在“假‘科幻小說’之外衣,將我的種種推測公之于眾”,于是有了這本《三星堆迷霧》。

      也是出于這樣的以探究精神驅動的創作動機,作品采取了具有科學意識的寫作模式,先提出問題,而后分析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作品選擇設置了一個具有研究能力的、典型的科研型家庭。少年威威是霧都大學少年班的博士研究生,年僅十六歲的“神童”,朝氣蓬勃;小三歲的妹妹婭婭,聰明伶俐;爸爸是一名學術有成的考古學家,著名的巴蜀文化研究學者;媽媽是一名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這樣的家庭環境,首先造就了故事既能以少年威威為主要人物推進,又不讓少年只身涉險,始終有父母的指導與陪伴,共同見證少年威威以《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研究過程。這一過程本身,同樣顯現了對科學研究方法與態度的推崇,威威與他的家人們采取了嚴謹的論證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逐步探尋三星堆奧秘,并最終論證出博士論文研究成果:三星堆的主人有三個,一是以大禹為代表的黃色人種漢族、藏族、羌族的漢藏語族群,一是以蠶叢、柏灌、魚鳧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為代表的彝族先祖。

      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感的故事開端。在一次三星堆遺跡探訪過程中,威威遇到爸爸帶著一個民族代表團來三星堆尋根。白馬藏族鄉的參觀者長相酷似青銅縱目人,彝族參觀者找到靈魂家園般的心靈歸屬感,藏族象雄人認出與楚雄王國一模一樣的金面具、金權杖,北川羌族人也覺得這其實是他們的祖先。眾說紛紜中,威威的研究興趣被極大激發,將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確定為《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但這樣的研究方向,難度極大。秦滅巴蜀,古蜀國文化斷裂,僅有少量的神話與傳說,要找到證據,非常之難。此時,作家選擇了科幻的形式去推動這場文化尋根:威威的媽媽研制成功了時空穿梭機。作家對此作了科學含量頗高的大膽描述:時空穿梭機的發射車,采用了最先進的區塊鏈控制技術,可以對駕駛員的意識指令進行實時判斷,有選擇性地執行指令,發射車依靠微型聚變反應堆提供巨大能量,并搭載最先進的大數據系統——超弦計算機,可以將人體轉化成某種信息,發射到特定時空中,在那里還原成人。這成為作品中幫助主人公成功探秘的“神器”。作品中還假想了一些輔助研究的科學神器,如“信息搜集儀”,輸入收集時間點,輸出的是實景效果。

      談到這些科幻元素的使用,不得不再次提及,故事的邏輯確實非常扎實。不少時空穿越類少年科幻小說以此為方式達成時空穿越后,就普遍側重于展開大膽的想象,描繪異時空中發生的神奇故事,而在這部作品中并非如此。作品并未“起飛”,而是仍然緊貼現實。作品借媽媽之口提出,使用時空穿梭機的成本是很高的,必須先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在運用考古學、文獻學、人類學等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再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后去動用時空穿梭機。這著實是一種科學嚴謹的講故事態度了。由此,作品銜接出歷史探尋與知識考古的故事主體。

      威威一家先奔赴茂縣營盤山探尋5000多年的古蜀人史前遺址,考證出營盤山上的墓葬及人殉坑主人是夏后氏家族的人,是大禹的先祖;而后帶著大禹為何又出現在中原建立夏朝的疑問,再次奔赴北川禹里鄉,開始對金鑼巖、禹穴溝、刳兒坪的考察,并借助時空發射器到達4000多年前的龍門山禹穴溝,大禹家族夏后氏部落寨子的所在地,親歷了大禹與女嬌聯手共抗災難解救族群的過程,將傳說中的故事做了想象性還原。接下來,威威一家再到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開始青銅縱目人的揭秘之行。白馬的三目神讓威威聯想到三星堆出土的祭祀青銅面具,假設了古蜀人是氐人、白馬人是三星堆主人的后代,尼木修還幫助說服了鄉人讓威威媽媽取血樣,初步證實了氐人就是縱目人,是三星堆的第二個主人。這個敘述也讓人聯想到了真實發生的、曾經引起轟動和爭議的文化尋根事件。作品傳遞了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靠實證,靠田野調查,在一手資料于數據基礎上說話。

      為了論證威威“彝族的先祖是三星堆的第三個主人”的論證,一家人再次開啟第三段行程。一家人決定用時空穿梭機,先去138.2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奇點,看看那一刻自然界到底發生了什么,生命是怎么從無生命物質變成生命體,應用分子人類學的成果,搞清氐人、彝族人、羌族人,以及組成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由來,并最終找到三星堆的第三個主人,彝族人的先祖類白人。這第三次尋根,時空穿梭背景最為宏闊,上古傳說,三皇五帝,伏羲、女媧、盤古、耶和華等眾多神人出場。盤古開天一段寫得尤其壯闊,伏羲、女媧一段也頗為有趣。作品中,不是在“摶黃土以造人”,而是女媧在合成生命的基本物質蛋白質……科學與傳說在作品中生動地交織了。作品努力為遠古神話賦予科學的解釋,也從另一個方面論證了任何神話傳說都有可能是有緣起的,都很難是完全憑空產生的。神話傳說以并不確切的方式記錄著人類文明與地球生命的奇妙歷程,并將蛛絲馬跡留給后人,觸發一代一代的不斷探究與追尋。

      但第三次探尋之旅的描寫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兩個問題。一方面,這是一部對閱讀者有選擇的書,是一部有閱讀挑戰的書。這部分既讓讀者感受到了遠古神話走入現實的巨大新異感,也同時感受到了巨大的認知挑戰。其中涉及密集的科普信息,考古學、人類學、物理學等大量的知識科普,實在是考驗智商的一部作品。作為一名文科生,深感無法完全探知并消化其中的知識與觀點。而另一方面,這部分展開的巨幅幻想中,也存在一些邏輯不能自洽,或者說,未能在鋪展巨幅想象時給予細節上的觀照。比如回到宇宙大爆炸奇點的威威一家,為何能見到伏羲和周文王,為何還能與他們交流,比如婭婭問宇宙密碼找到了沒有時,周文王說“找到了!”另外,自然神上帝耶和華巡游伏羲和女媧造人現場的神奇穿插,忽然具有了現代科技感,耶和華拿一張圖紙遞給女媧,要求下生產線造樣品,女媧立即將圖紙上的信息輸入AI造人工廠的系統,生產線的終端就出來一個皮膚白白的小孩。這類情節科幻邏輯上有套疊不清感,仍需要給出合理交代。

      通讀《三星堆迷霧》,深感董仁威的創作嘗試具有的創新魄力與文化深度。這著實是一部以探究精神與人文情懷推動的創作。作品中多民族聚居區獨特的文化樣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人物,包括他們各具特色的服飾、文化,各地的地域景觀,構成了故事極為獨特的展開背景。作家將尋蹤之旅建立在真實地域與史料基礎之上,令讀者在閱讀中同時獲得了歷史散文、游記散文的閱讀滋味。作品的故事設定,一個致力于科學研究的志同道合的家庭,充分展現了科學研究的價值與魅力。一家人帶好行囊、組成“大手拉小手”科研小分隊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同時,董仁威對這部作品的“科幻”界定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極具真實感與科學性的故事,其最終得出的結論,雖然經歷了作品中人物的科學論證與實地論證,似乎是鑿鑿然的了,但我們必須明確,這樣的書寫方式所傳遞出的真實性,仍然是一種屬于文學的“藝術真實”,三星堆迷霧并未揭開,各種觀點也都仍然都在一種猜測和論證的過程之中,并未達成定論。

      濃郁的科普氣息并不能改變作品的科幻性質,作品仍然是建立在作家的文學創造基礎上的、對三星堆迷霧的一種假想性的解決。作品中威威得出的結論,比如大禹所屬夏侯氏家族,是三星堆4000多年前的第一個主人,比如生活在約20萬年前的非洲夏娃是現代人類始祖等。史前傳說時代的許多問題,至今都仍然是有多種觀點并存的。因為作品的整體講述風格非??茖W,有著濃郁的科普氣息,很容易讓人忘記科幻小說的定位,也容易因此而對作品中給出的“定論”提出質疑,所以,這里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凡是涉及到觀點表達,應避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需凸顯它是作品中人物的觀點;并嘗試將作品的“初心”先前再走一步,即:并非要證明某個觀點是正確的,而是意在激發更多的有志少年積極參與到科學事業當中去,在這眾多的未解之謎中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樹立遠大的科研志向,為人類更好地認識自我的來路、認識外宇宙與地球生態釋放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三星堆迷霧》:融科幻和考古于一體

      喬世華

      熟悉的人都知道董仁威是名副其實的創作上的“多面手”:既能為科學家立傳、寫報告文學,還在長中短篇和微型小說創作上大顯身手,尤其科幻小說創作是他這個科普科幻作家的金字招牌;既能趣談生物工程,也能普及淀粉深加工和畜禽產品加工技術知識,還能編寫百科全書,更能從事科普創作理論研究、史話百年中國科幻。所以,這樣一個興趣廣泛、文理兼通的“雜家”在耄耋之年突然殺進了考古界,這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奇怪。在最新創作完成的長篇科幻小說《三星堆迷霧》中,他就假“科幻”之外衣,行科學探索之實,認真追尋起古蜀國的千年難解之謎,讓包括少年兒童在內的廣大讀者大開眼界,既有百科知識充實頭腦,還得科幻之趣,兼獲考古之樂,可謂一舉多得。

      通常少年科幻或者少年歷險小說的主角設定往往是或兄弟姐妹或朋友同學的同齡人組合,《三星堆迷霧》則與此不同,承擔著揭開古蜀國令人神往的萬古之謎使命的主角是“上陣父子兵”。一號主角是在霧都大學少年班攻讀博士研究生的神童威威,另外三位分別是威威的父母和妹妹。他們各司其職、各有所長,在這次考古探險中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威威善思考,肯鉆研,好探險,博士論文題目是《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攻克這一科研難關完成學業是其考古最大的驅動力;威威爸爸是學術有成的考古學家、著名的巴蜀文化研究學者,他為此次考古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學掌故和地域文化知識;威威媽媽是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著名的超弦理論專家,她根據超弦理論研制成功時空穿梭機,為這次歷史探秘之旅能夠穿越古今并搜集各種有關證據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威威妹妹婭婭是一個聰明伶俐、古怪精靈的孩子,她有好奇心,求知欲強,樂于提問題,善于出主意,還在這次嚴肅的考古之旅中插科打諢,起著調劑氣氛的作用。

      這一家兩代四口人組成的考古團隊,注重了年齡、閱歷、智識、才干、能力的搭配,在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駁難對話當中,白馬人、左言、分子人類學、宇宙大爆炸、超弦理論、河圖洛書、《易經》八卦、數學黑洞、創世神話、生命體復制、DNA、RNA、人類非洲起源說等各種專業知識紛至沓來,這一道道科學大餐在董仁威游刃有余的構思設計中得到了巧妙、自然、有機而有效的傳播,從這一點上來說,《三星堆迷霧》是典型的“硬科幻”。更重要的是,威威的家庭考古團隊在各有所長的才智貢獻中,在齊心協力的考古探索之旅中,用分子人類學為工具最終搞清楚了組成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由來,徹底解開了三星堆文化族源的秘密:三星堆的主人有三個,一是以大禹為代表的黃色人種漢族、藏族、羌族的漢藏語族群,一是以蠶叢、柏灌、魚鳧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為代表的彝族先祖。

      如果有讀者認為《三星堆迷霧》只是小說家言,里面所道出的這一切不足信,則未免太小看董仁威作品一向的科技含量了。以三星堆文化探源來說,董仁威曾在龍門山上下、成都平原古蜀國眾多遺址有著豐富的實地考察經驗,早先還在權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過如《古蜀國五王斷代初探》等扎實有據的研究成果,其豐富的科學知識儲存特別是其在分子人類學、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特長讓他的學術假說和探究思路有著很強的可信度。在序言中,董仁威交代得很清楚,這部小說是在已故摯友考古學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正科幻小說《古峽迷霧》的影響下完成的。換言之,《三星堆迷霧》屬于董仁威融匯了考古和科幻于一體的文學考古成果,受證據所限,董仁威無法對三星堆的千古之謎在考古學的層面上給出定論,遂只能將自己的種種推測形成這樣一部有史有識、有理有據亦有趣有益的考古科幻小說。相信《三星堆迷霧》在喚起讀者對科學、科幻的強烈興趣的同時,更能夠啟發其中的有心人在未來找到真憑實據,由是在就開國何茫然的古“蜀”國發言論“道”時不再感到困“難”。

      作者系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軟硬結合 多元互補

      ——董仁威《三星堆迷霧》中的創新精神

      徐彥利

      《三星堆迷霧》是董仁威先生的新作,從科學、文學等多重角度出發,全面打量謎一般的三星堆,體現出濃重的家國情懷。作者身居四川,潛心解讀蜀地文化,借三星堆之問,仔細探尋種族血脈的源頭流向,可以說這既是一部小說,同時也是一場文化尋根、精神尋根之旅。

      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是將人物放置于某一特殊的科學情境中,衍生出許多曲折離奇的遭遇,而這些遭遇又是現實背景下無法產生的。但董仁威的科幻小說《三星堆迷霧》卻不同于常規類型的科幻作品,它所關注的不是人物的境遇悲歡,更不是某一具體的科學闡釋或科學原理,而顯示出將諸種科幻元素雜糅、貫通的勃勃雄心。它視野宏闊,角度多維,借小說的外在形式,追溯三星堆的文化的源頭與流變,并進一步叩問地球生命的起源,這種宏大的主題設置使小說更像一場在公眾面前現場直播的解密追蹤,閱讀過程令人激動興奮,隨著情節的進展不斷下潛,將觸角伸到人跡不可至的秘境之中。

      三星堆遺址自發現以來,一直是文化與考古領域重點關注的對象,然而近一個世紀過去了,誰是它的主人,這一文化最終流向何方始終沒有定論。由此,三星堆題材逐漸成為各種文學體裁書寫的熱點?!度嵌衙造F》便以威威、婭婭兄妹及他們的父母共同探索三星堆文化起源為線索,演繹了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挖掘、探訪與推測,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實地考察與眾說紛紜、史書記載相結合,得出獨到的合情合理的結論。

      威威一家乘坐時空穿梭機到古蜀國時代,到現實中的白馬藏族鄉探訪三星堆縱目人的后代,無論科幻層面的還是現實層面的,無非想要破解兩個謎團:龍門山大禹夏侯氏部落何以東遷?三星堆青銅縱目人到底是哪個部族,他們的后人去了哪里?在這一主線下,又衍生出多個懸疑式問題,如:古蜀國何時立國?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何以從古蜀到了中原,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羌族和氐族究竟是兩個民族還是一個民族,羌族為何舉行火葬而不舉行穴葬?傳說中的羌戈大戰到底是怎么回事?炎帝部落的牛圖騰崇拜等。這些問題層層遞進,層層展開,如剝開緊緊包裹的洋蔥,不斷接近其密閉的核心。各疑問之間又環環相扣,如縱橫交錯的原木,搭起一個穩固而龐大的建筑,進入這個建筑查看每一根原木的質地與作用,從個體突破,觀察整體,如同沿著阿里阿德涅線團走出迷宮,混雜之中卻從未迷失方向,顯示出作者強大的結構駕馭能力。

      在探索三星堆文明起源與流變這一主線下,小說不僅彰顯了種種硬核科幻能量,同時又將軟科幻通常側重的歷史、文化、文學、人類學、神話、傳說等涵納其中。軟、硬科幻呈共時性存在,硬科幻的條分縷析、自然科學獨有的冷靜理性,與軟科幻的人文色彩、主觀感受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使閱讀如在四季變幻的叢林中歷險,各種風景不斷閃過,尉為奇幻。使人充分感受到軟科幻的感性與硬科幻的理性之間發出激烈地碰撞,它們有時彼此支撐、糅和,有時則互相證偽,矛盾沖突。但也正是在這種激烈地碰撞中,關于三星堆文明的諸種解釋才漸漸浮出水面,每種解釋所蘊含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逐漸明朗,令人思路清晰,最終得出水到渠成的結論,極具說服力。

      在科幻構成元素上,《三星堆迷霧》顯得較為復雜,并未循著單一線索前進,而試圖將自然科學中的生物遺傳學、化學等與神話、傳說、民俗等多方面元素相結合,互為參照,互為說明,且能互證不足,使更多對世界、對宇宙的多元化理解包含進來,我們甚至可以在小說中看到神話與科學的和諧統一。如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無論盤古開天辟地還是女媧摶土造人,都出自先民的想象與杜撰,顯示了其樸素原始的宇宙觀,體現了原始人類的質樸與蒙昧。但小說卻從化學角度出發,寫到了電子、質子、各種元素的生成,以至于太陽系的出現,將女媧造人的傳說與從科學的角度解釋生命誕生的過程結合起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伏羲、女媧、盤古、周文王、耶和華這些締造人類的遠古之神,又能看到現代科學對宇宙爆炸的理性解析,使神話與科學兩個本來十分矛盾的領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彼此證實并包容,并無違和之感。

      在涉及歷史、文化等角度時亦非毫無限制的天馬行空、漫無目的,在合乎邏輯其中又嵌入了許多嚴謹的敘述。如對白馬藏族鄉縱目人后代的探訪考察,這些人如何保留著祖先生活的痕跡,法器六梭棍及桃符上的白馬文字即為古蜀國文字,媽媽將其與漢語、彝文、藏文等進行了比較,進而又發現白馬語中并沒有玉米的發音。這些描述精細周到,全部是作者親身探訪的經歷,甚至文中田小美的名字都與現實毫無二致,讀者甚至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相應的視頻資料。在探尋大禹生活軌跡時,考察北川的禹穴溝和重慶的涂山,發現傳說中的血石其血色原來是上面附著的一種紅藻;在古墓發現人牲骨架,通過其身體特征判斷其所屬的種族,并從遺傳學角度探討多個種族的流徙、融合的過程。都寫得入情入理,細節豐富,令人信服,這便使小說具有極大的科學性與可信度。

      小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進一步探求,并未因它與現代科學的理性燭照并不一致而予以否定,而是從更寬容、更深刻的角度進行理解,進而從科學的角度予以證實。如插入了陰陽八卦圖和洛書、河圖的圖片,解析《易經》,精細描述伏羲、文王的宇宙觀,得出《易經》八卦是科學而不是迷信的結論。最終可以通過研究《易經》,破譯宇宙密碼,制成超弦計算機,這些無不是對傳統文化中的原始智慧進行的科學剖析。此外小說還匯聚了考古學、民俗學等內容,如對古代墓穴規格形制的描寫,古代的葬俗,殉坑中的景象,作為犧牲被活埋者的樣態,對某一族群身體特征的具體描述等,都本著嚴格的理性精神,毫無差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嚴謹與深入思考。通過這類描述,確認白馬氐文化是古蜀國歷史的活化石。

      在科幻創意的獨特性上,《三星堆迷霧》也做了細心的處理。如對時空穿梭機發射車的描寫,可以和駕駛員進行意識鏈接,駕駛員就可以通過意念對它進行控制。它的能量來源為微型聚變反應堆,其信息探測系統——信息探測儀的時空探測精度能達到20萬年之久,駕駛者只需要驅動飛行器,就可以日行萬里。這些都使讀者神游物外,充分體現了科幻可以引領讀者穿越萬年,縱橫時空的想象之美。寫到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諸種區別時,又能言簡意賅,得心應手,娓娓道來,令人大有收獲。最終威威寫出了他的博士論文《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雖然這是小說結尾時的情節,但卻不是作者最終關注的。作者關注的是更加遙遠廣袤的人類歷史長河,在此基礎上不再拘泥于三星堆,而是放眼宇宙萬物,使威威等人40億年前,探尋地球生命的起源,這一情節的設置顯示了作者更為深邃的科學精神。

      《三星堆迷霧》使我們看到科幻文學可能達到的一種高度,它不是單純的科幻或科普,而能將科普、科學原理、科幻想象與歷史、文化、民俗、考古學、人類學等多種元素緊密聯系在一起。也不再是人物與事件的單一發展,而是對整個族群與生命的關注凝望。當小說一一復現古代戰爭、殉葬現場,大禹帶領族人離開洪水與地震頻仍的家鄉,走出三峽,去中原開辟更廣闊的天地,這些合理的科學推導,瞬間讓文本超越了原本的主題設定,令讀者思緒高飛,心游萬仞,這便是科幻的魅力,科幻多元素融匯后發出的交響樂般的魅力。

      小說中疑問與探討同在,辨析與厘清同步,使讀者既看到種種觀念的莫衷一是,又能隨著作者的腳步去蕪存菁,去偽存真。在古蜀國之謎,古蜀國是氐人的,還是羌人的?羌氐兩個民族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區別與聯系這些疑問之后,最終得出結論:大禹所屬的夏侯氏家族,是三星堆4000多年前的第一個主人;氐人是縱目人,是三星堆的第二個主人。氐與羌,并不是如歷代學者稱氐羌同族,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三星堆的主人有三個,一是以大禹為代表的黃色人種漢族、藏族、羌族的漢藏語族群,一是以蠶叢、柏灌、魚鳧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為代表的彝族先祖。經過有理有據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雖未經過進一步的科學證實,但卻可以直抵讀者內心深處,造成強烈的反響,這也體現了科幻開啟人心、激發想象的作用。

      當然《三星堆的迷霧》在敘述過程中,尚有一些瑕疵。如婭婭因學過一學期的古漢語,便可以與4000多年前的古人及大禹交流,而她的博士哥哥威威和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媽媽卻聽不懂,要靠婭婭進行翻譯,有些不合邏輯。當周文王舉著國窖1573的酒瓶說1573是宇宙的密碼,雖然后面追加了數學知識來解釋,也顯得有些突兀。當然,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并未影響小說整體的敘事特色及敘事效果。

      作為科幻界的老前輩,董仁威一直筆耕不輟,令人敬佩。《三星堆迷霧》作為一次有益的寫作嘗試,體現了作者極為可貴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若推而廣之,無疑會為中國當代科幻注入更多新鮮有力的血液,使國內的科幻肌體更加欣欣向榮。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撥開三星堆的迷霧

      ——董仁威老師《三星堆迷霧》讀后感

      韋迪

      一拿到董仁威老師的《三星堆迷霧》書稿,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我對古蜀歷史的著迷,大概源于童恩正的《古峽迷霧》。從那以后,我對巴蜀大地的歷史傳說,都很感興趣。蠶叢、魚鳧、杜宇、大禹,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這些古蜀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我。甚至一次在與董仁威老師、成都科幻作家何大江一起聊到古蜀歷史話題時,我們興致勃勃,相約各寫一本關于古蜀歷史的科幻小說,并且大致約定了每個人的寫作方向:董仁威老師從實地科學考察的基礎上,對三星堆的千古之謎進行科學合理的遐想與解謎;何大江兄從歷史考究的角度出發,呈現那段神奇的古蜀歷史傳說;而我則從未來的角度,大膽假設古蜀人是來自外星的時間移民……時光荏苒,多年過去,80歲高齡的董仁威老師率先拿出了這部少年科幻小說《三星堆迷霧》,而汗顏的是,反倒是年輕力壯的我與何大江兄,我們的古蜀科幻小說卻遲遲未完成……

      所以,正如開頭所說的,一拿到《三星堆迷霧》,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先睹為快。

      小說寫得相當精彩,為我們撥開了籠罩在三星堆之上的千古迷霧,使我們得以一窺三星堆歷史真相。故事圍繞著神通少年威威及家人探尋三星堆謎團,帶領著讀者一步步進行解謎,正如馬傳思老師說的那樣,“從揭秘歷史的真相到揭開生命的奧秘,最終上升到生命哲學的高度”。而這些,都是在董仁威老師實地到古蜀遺址進行過深入考察,在研究了大量的文史材料之后寫成的,因而其“解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讓我們在讀罷故事,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小說里還有很多炫酷的科學幻想,比如時空穿梭機,可以將人傳送到不同時空,讀了讓人也很想去古蜀國的時代走一遭;比如遠古信息搜集儀,可以將歷史影像信息呈現在眼前,就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還有超弦計算機、噴氣式個人飛行器等等超前的儀器,讓人讀罷腦洞大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師作為生物學、遺傳學專家,在探究古蜀人的來源時,加入了一些分子生物學的知識。比如作者在小說中循著生命演化的基因樹,解謎三星堆的幾種主人:一種是高鼻、深目、好像三星堆青銅人的彝族人先祖——類白人;一種是矮胖、皮膚棕色、縱目的氐人……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對人種溯源和基因分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說讀完后,意猶未盡。盡管有些猜測有待考證,但小說中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妙趣橫生的情節,讓人腦洞大開的豐富想象,相信一定會受到少年朋友及科普科幻愛好者讀者的喜愛。

      《三星堆迷霧》,為我們撥開了三星堆千古之謎的迷霧!

      作者系科普科幻作家、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