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文桃李》:“80后”的光榮與夢想
      來源:文藝報 | 社 娜  2022年05月31日10:52

      作為與新中國同齡的作家,梁曉聲先生不愧是文壇的常青樹,他對文學始終葆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和信仰。從早期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到90年代的《年輪》《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再到長篇巨著《人世間》,梁曉聲創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的文學精品。在這些作品中,對時代的責任和擔當是梁曉聲書寫的永恒主題。他秉持著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做時代忠誠的書記員”為使命,堅持用充滿溫度的筆觸去觀照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生存境遇,用心用情用力抒寫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

      今年年初,《人世間》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并在央視播出,火遍大江南北。近日,梁曉聲又推出長篇新作《中文桃李》,將筆觸伸向“80后”大學生群體,聚焦時代更迭之際青年人的彷徨與堅守。這一次,年逾七十的梁曉聲化身為一名“80后”小城青年,以第一人稱為我們講述這個群體的現實處境與精神成長。

      象牙塔外的現實

      《中文桃李》的故事從2000年講起。中文系新生李曉東和徐冉在去大學報到的火車上陰差陽錯偶遇。后來在各種沖突和誤解中,兩人磕磕絆絆走過了大學四年校園生活,并在創辦文學刊物的過程中逐漸相知相愛。畢業后,他們和所有同學一樣,面臨著留在家鄉小城市發展還是做北漂的抉擇。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為了得到省城戶口,李曉東考過公務員,到出版社打拼過,甚至還放下身段,做起了環衛工。但這一系列努力都以失敗告終。萬般無奈之下,他和徐冉悲壯地“三擊掌”,并互相承諾“到了北京,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誰也不許埋怨誰”,便躊躇滿志地奔向北京。而北京也并非是理想的桃花源,等待他們的將是更加跌宕、更加窘迫的人生。

      “我覺得自己到北京后,無師自通地開始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了?!薄澳菚r的我,一方面排斥世故和油滑著身,一方面又不得不學會點兒逢場作戲。”男主人公這諸多無奈與辛酸,更與何人說?大學里,道理分明的為人處世,在象牙塔外卻陷入重圍。家鄉、省城、北京,他們在失望中希望,在希望中彷徨,在彷徨中掙扎,在掙扎中逃離,就這么迂回曲折地在人生中來回闖蕩,四處碰壁,備嘗小人物在大都市打拼的種種艱辛和不易。

      “我從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層百姓的生活。我有一個心愿:寫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準備不足。到了六十七八歲,我覺得可以動筆,也必須動筆了。我想將從前的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從前的中國是什么樣子,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所幫助?!睂懺凇度耸篱g》附贈書簽上的這段話,字里行間透出梁曉聲作為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

      在新作《中文桃李》中,梁曉聲仍然堅守為平凡人書寫的使命,直面現實人生,飽含人文情懷。毫無疑問,這是梁曉聲又一部致敬現實的長篇力作。在書中,梁曉聲不回避生活中的難題,也努力尋找出路,相信在大城市奮斗打拼的青年朋友會有共鳴。

      心安即是歸處

      人的一生機遇與挑戰并存,自然也面臨無數次選擇。那么是堅守初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人生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浮華與喧囂還是保持純靜與善良,這是梁曉聲給主人公出的時代命題。如何答卷,在于如何選擇?!斑x中人生之侶,即是選定命運?!北M管北京城居之不易,但在高房價、高物價和工作挫折等諸多困難和挑戰面前,在職業理想和人生規劃之間,男女主人公一直在努力尋找著各種可能。

      對于北京,他們從最初的憧憬與想象,到后來的掙扎與失望,再到最終的逃離與回歸,其內心深處自是感慨萬千、五味雜陳。面對北京這個鋼筋水泥鑄就的陌生城市,他們受挫時曾憤怒地罵過“他媽的北京”,在希望的肥皂泡破滅之前,又驚呼“北京萬歲”,在被命運折騰到疲憊不堪、最終回歸故里時,又道出“北京我是不打算回去了”的滄桑與無奈。

      其實,我們奮斗的意義,無非是尋覓一方安居之地??傄鹊奖疾ㄆ@酆?,才驀然發現,此心安處,即是吾鄉。正如李曉東所言:“幸福,若已擺脫了貧窮,遠離病患之糾纏,沒遭遇欺辱與不公——在和平年代,特別是在一個社會發展諸方面逐漸向好的國度里,即使將目光望向民間,也會發現甚至更會發現,幸福的曦光總是存在,氤氳不散,給古時叫蕓蕓叫元元叫黎民叫眾生叫百姓后來叫人民的龐大群體,帶來將日子安穩地過下去的希望?!?/p>

      關于人生,梁曉聲有他深刻的感悟:“人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呢,什么是最主要的,想來想去,除了那個真善美,其他確實如過眼煙云?!绷簳月曇蚤L者身份,對“80后”這群尚在奮斗中的青年人充滿期冀、關懷與理解,同時也給出諸多人生、社會和文化的思考?!澳撤N虛幻的理想一如虛榮,毅然放下,回歸現實,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發掘生命的價值,實則更有意義?!?/p>

      所幸被命運多次捉弄的男女主人公,總算明白了幸福的要義——“人是追求幸福的動物,但首先得明白幸福的要義是什么。哪里生活的愉快指數高一點兒,哪里就是我們普通人的福地?!边@是父親生前對李曉東說過的話,但直到父親去世后,李曉東才真正領悟到父親此言的真義。

      文學何為

      梁曉聲長期執教于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親眼見證了中文系大學生群體的理想和奮斗、苦悶與困惑,因而也對他們充滿深情?!盀椤?0后’學子,就是為我教過的學生們寫一本書,始終是一個心念?!痹诿襟w見面會上,梁曉聲如是說。從書名《中文桃李》可見梁曉聲的良苦用心。在這部新作中,梁曉聲以自身在大學執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為基礎,在關注“80后”中文學子命運的同時,也以獨特的方式來強調文學的意義。

      小說中,梁曉聲借一位德高望重的中文系教師汪爾淼先生之口,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展開了精辟而深刻的討論。在梁曉聲看來,“這些討論才是學中文的意義,這些也確實是我在大學里面上的課?!睆奶圃娝卧~到《聊齋志異》,從《出租車司機》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們與古今中外那一個個或偉大或渺小或高貴或卑微的靈魂邂逅,與他們的思想和理念相遇。小說中博學多識的汪先生,仿佛就是現實生活中為我們講授文學的梁曉聲,兩者形成巧妙的呼應。

      文學不應被束之高閣,文學應該回歸到生活本來的狀態。“其實小說沒那么大,應該說許多人拿起筆來以后寫人生的話,只要文字不錯,都可以成為文學?!痹谛≌f的最后,梁曉聲安排了戲劇性的一幕:“作家梁曉聲”來到主人公李曉東的家鄉搞簽售,外加一場《文學與人生》的講座。然而,在文學被日益邊緣化的時代,“作家梁曉聲”的講座并不受待見,甚至連贈票也被人一不留神“一抹布摟泔水桶里了”。無奈之下,李曉東只身一人去聽了講座,果然感覺“老生常談,太脫離現實”。妻子徐冉對此更是不屑一顧:“現在之我,經常轉移于生死二場,對人生的感悟比他深刻。”甚至還嘲諷道,“文學只不過就是種職業罷了。”“如果由我來講文學與人生,肯定比那個梁曉聲講得好?!?/p>

      在小說的最后,男女主人公“經常一起緬懷汪先生”,男主人公對中文心存感激,畢竟自己能在電視臺工作,“還靠‘文學’二字墊底兒”。正如梁曉聲所言:“我們談到文學,說它影響我們、陶冶我們等,其實它也同樣可以應用到從業上。”在整部作品中,博學多識的汪先生,不妨可以說是文學的象征,他在小說中多次強調“文學即人學”,且終其一生都在用心守護文學的家園,守護我們這個民族與時代的精神高地。

      梁曉聲正是通過解構與建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自嘲與戲謔的口吻,進一步拉近了文學與生活的距離,而文學的意義也于這一破一立中得以彰顯。

      “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家園,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绷簳月曉谝淮卧L談中如是說。言及書籍和我們人類的關系,梁曉聲以林徽因的詩句來比擬:“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在這美麗的季節,讓我們一起用心品讀梁曉聲這部新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