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報告文學的文體焦慮 ——由沈洋長篇報告文學《昭通:磅礴之路》想到的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傅逸塵  2022年04月12日09:37
      關鍵詞:報告文學

      圍繞著沈洋的長篇報告文學《昭通:磅礴之路》,我注意到很多評論家都談到了報告文學的文學性。這種強調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換言之,對“文學性”的焦慮,已經成為中國報告文學界的集體無意識,甚至是近乎一種“政治正確”的話語方式。然而,當我們無差別地、泛泛地強調報告文學的“文學性”時,很難說,是距離報告文學這一文體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報告文學文體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稍微夸張一點說,我覺得只有在報告文學里才能讀懂當下的中國。事實上,對“文學性”的強調不應以犧牲報告文學的“報告性”為代價,如果一個報告文學作家能夠兼顧這兩者,當然是更為理想的狀態。但是,現在的問題在于,很多作品連基本的“報告性”都沒有做到,都沒有做好。沒有了這個“1”作為支撐和載體,后面有再多形式層面、語言層面、審美層面的“0”似乎都沒有了意義。

      具體到《昭通:磅礴之路》這個文本,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近兩年,扶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看得多了,作為職業讀者的批評家們難免會出現審美疲勞。這類書寫大都是圍繞著某一個地域、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局部、某一個群體在進行,難免在具體的做法和實踐層面會有交集或雷同之處,也即,作品的同質化現象很嚴重。然而實際上,即便是同為扶貧攻堅題材,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由中國國家巨大的體量和各地實際的不同所決定的。對于昭通這一方水土而言,《昭通:磅礴之路》可以說是迄今唯一的、最為全面深入地書寫昭通本地扶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文本。畢竟,這樣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長篇報告文學的寫作是需要調動相當社會資源的,需要從地方黨委到各級政府層面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做到對事實盡可能完善的還原與寫真,當然,對作家的揀選也是相當挑剔的。我們很難設想,還會有同類的文本出現。如果拉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看,后人如果想要了解昭通的扶貧攻堅這一段歷史,這一領域的相關情況,從黨委政府的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民生方方面面的巨大變化,可能真正可信的或者說能夠全面了解的就是這個文本。

      從這個意義上說,《昭通:磅礴之路》具有了某種地方志的屬性和價值。甚至書中羅列的大量的數據與“材料”,包括領導的講話,這些被大家所詬病的“文學性”不強的存在,恰恰是非常寶貴而有意義的。當前,信息磨損的速度是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正是因為網絡、媒體的發達,資料檢索的便捷,我們可能不再珍視這些“文學性”不強的信息、資料、數據,然而這些歷史的細節和時代的標本,只有拉開相當的時間回望,才會凸顯自身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