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近十年七次登上《人民文學》頭條,重大主題創作如何“出圈”
      來源:文匯網 | 許旸  2022年03月07日08:27

      《人民文學·頭條》系列文集由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   出版方供圖

      “無論是《浦東史詩》聚焦人民城市的奮斗者,還是《革命者》濃墨重彩的紅色文化書寫,報告文學作家需要敏銳捕捉重大題材、聆聽時代脈搏,同時也要以普通人的心靈去和受訪者共鳴共振。紀實文學作品不止是新聞的延伸,它需要以文學的方式去講述當下現場事件,打動普通人的心靈。”近年來,作家何建明大部分時間在上海,這位報告文學老兵自認“幾乎每天都會被這座城市的人民在新時代征程所創造的奮斗史詩而感動、而激奮”。

      從“上海書寫”談起,中國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奮斗者的足跡,貫穿了何建明的寫作生涯,是他筆下的“高光”主角。近十年來,他七次登上《人民文學》雜志頭條,作品匯集成《人民文學·頭條》系列文集由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全七冊可視為了解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真實記錄與生動注解。主旋律敘事、重大主題創作的“出圈”密碼是什么?今天在上海圖書館的分享會上,何建明坦言:作家要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真摯情感,以飽滿的激情,踏實的腳力,高揚的筆力,去書寫現實與歷史。

      1949年10月25日創刊的《人民文學》雜志,是新中國第一份文學期刊,七十多年來與祖國同成長,堅守著文學大刊的時代擔當和人民情懷。1978年《人民文學》第一期刊發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文學輕騎兵——報告文學重新活躍在文壇,引領了一批新時期的報告文學作家的成長。

      其中,何建明與《人民文學》有著不解之緣。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介紹,《國家》《那山,那水》《大橋》《詩在遠方》等作品都在雜志以當期頭條刊發,涵蓋了歷史、外交、扶貧、生態建設、國家工程等重大主題、重要事件、關鍵人物,引起熱烈反響。“那些為國家建設奉獻一生的工程師,在抗疫一線默默付出的醫護人員,在世界維護中國形象的外交人員……我沒有理由不爭分奪秒客觀表現發生在時代各個角落的感人故事。”在這份樸素的感召下,何建明聚焦一系列熱騰騰題材,為時代中可愛可敬人們留下生動的文學記錄。

      以上海題材作品為例,《革命者》《浦東史詩》《第一時間》《上海表情》從寫作中所表達的時間來看,正體現了上海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從黨誕生后的早期革命者為了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到上海作為改革開放中國之“窗口”“前沿”建設者的拼博奮斗,直到抗疫一線的城市治理水平的現代化,記錄下城市進程與豐富表情。

      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書寫,也貫穿于近年刊登的頭條作品中,有講述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戰役中經典篇章“閩寧協作”的《詩在遠方》,有講述港珠澳大橋建造過程的《大橋》,有講述湖州安吉一村莊如何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那山,那水》,有真實再現2011年中國政府組織的利比亞僑民大撤離全過程的《國家——二○一一·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等作品。

      其中,2021年發表的《雨花臺》獻禮建黨百年,正是《革命者》姐妹篇。書中講述的如鄧中夏、惲代英、侯紹裘、丁香等先輩,都是當年在上海灘為中國共產黨創建浴血奮斗、后英勇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的革命英烈故事。從這些主題創作中不難發現,正是作家以深刻而飽含深情的筆觸抹去灰塵,將一個個“人”從歲月褶皺處打撈出來,從而讓更多讀者在文學中重返歷史現場、見證英雄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