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由現象級電視劇熱播看文學與影視的破圈共生 ——中國作協舉辦《人世間》座談會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杜 佳  2022年03月01日15:20

      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成為優秀文學作品被改編為精品好劇的又一成功案例。以此為契機,為了深入探討總結文學影視改編的經驗與方法道路,研究新時代文學如何主動出擊、主動輸出,實現“破圈”傳播、“跨界”生長,共促文化事業發展,中國作家協會于2月28日下午在京召開“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出席并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凱,《人世間》小說原著作者梁曉聲,電視劇《人世間》導演、總制片人李路,電視劇《人世間》編劇王海鸰,電視劇《人世間》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程武以及多位文藝評論專家參加座談。座談會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主持。

      座談會現場

      文學能夠以更立體的方式光大自身價值

      梁曉聲的長篇小說《人世間》2019年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北方某省會城市一個平民社區——共樂區為背景,透過周家三兄妹的成長經歷,勾連起三線建設、恢復高考、改革開放、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歷史事件,塑造出眾多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業者的人物群像,從他們充滿悲歡離合的跌宕人生中,記錄“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展現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巨變。

      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致辭

      鐵凝在致辭中談到,許多人家的壬寅虎年是伴隨電視劇《人世間》的播出而開啟的。人們通常認為文學與影視是涇渭分明的兩件事,《人世間》的成功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系,梁曉聲曾多年從事影視相關工作,而著名編劇王海鸰本身就是一位小說家,這部電視劇的創作與熱播展示了“文學與影視融合而成的壯麗景象”。從文學到影視,不僅是在描述一個過程,更標志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創造與接受的廣闊空間。語言是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有著最悠久、最深厚的傳統;影視藝術等其他藝術門類在開拓自身的藝術天地的過程中既區別于文學張揚自身的特性,又從文學獲得豐沛的資源和強大的支撐。文學與影視,是一種相互區分、相互激勵而又相互啟發、相互成全,最終相互增強和放大的關系。回顧現代以來文學和影視發展的歷史,我們都能深刻地在文學的力量中展望影視的力量,在影視的力量中領會文學的力量。讓我們的力量融匯在一起,讓文學和影視一起走進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心里,這也是一代代文學人和影視人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講話

      這次座談會是中國作協近年來召開的為數不多的以影視改編為主題的座談。張宏森在講話中指出,電視劇《人世間》改編、轉化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一“熱點”“爆款”的誕生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充分證明了文學能夠以更立體的方式光大自身價值。與此同時,這也是一件充滿啟發意義的事情,啟示我們今日文學創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動地同眾多的藝術門類及文化形態交流互鑒、融合接軌。我們有理由相信,新時代文學,能夠在不斷的擁抱和衍生中,把握歷史主動、打開無限可能。文學的主動意識,正在獲得廣泛的支持與回應,這體現了一種“雙向主動”,它證明我們所身處其中的文化生態是良好的、積極的、高度活躍的。我們愿意看到,更多的藝術領域、文化領域,各種新鮮活躍的元素與力量,都能夠關注文學、牽手文學、與文學嫁接共生。中國文學愿與大家共同努力,營造文藝新氣象、塑造文化新景觀、打造“文藝共同體”,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作協將在今年推出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通過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新辦法,來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準、有分量的文學力作,為影視和其他的文化領域輸送更多更好的文學資源,希望大家對這兩項計劃保持關注。張宏森對座談交流提出了希望,希望此次座談不同于以往,既不是簡單地談文學創作,也不是孤立地談影視改編,而是從更高的站位看文學和影視的共生,進一步思考新時代文學多樣的可能性,換言之,“創作的精”和“作品的好”任何時候都是文學與影視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主持座談會

      文學與影視的融合共生,是從“作品”到“精品”的高維提煉表達

      電視劇《人世間》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程武致辭

      這部劇的主要人物周氏三兄妹,都沒有時下影視劇中司空見慣的主角光環或“開掛”的傳奇人生,生活中面臨不同的困境與艱難的抉擇,正是作品樸素的現實主義氣質打動了程武,因此讀完原著小說不久,他當即決定傾注力量對這部作品進行影視改編。因防控疫情需要,程武未能親臨現場,他以視頻連線的形式發表了致辭,他十分認同新華社對這部改編作品的評價:“《人世間》就是平凡中國人的人間事,透過它,我們看到了平民百姓在寬廣溫厚的中國大地上,火一樣地愛著拼搏著、隨萬物生長的堅強模樣。”作為電視劇出品人,程武表示,文學與影視的有機跨界與融合,是兩種文藝形態從“高原”邁向“高峰”的重要創新路徑,也是從“作品”到“精品”的高維提煉表達。

      長篇小說《人世間》作者梁曉聲發言

      原著作者梁曉聲起初并不看好《人世間》的影視改編,甚至對專程前來商量改編事宜的年輕人“潑了不少冷水”,直到導演李路接觸《人世間》原著后明確表示“這才是我要拍的作品”。兩人在多次探班過程中終于達成了拍攝一部“向底層人民致敬”的作品的共識。在梁曉聲看來,劇作中對東北方言的運用,演員表演對周母等人物形象的豐富,“周父認可鄭娟”等劇版不同于原著情節的細節設計,都極其具有啟發意義,“如果小說可以重寫,這些智慧之處都是值得借鑒和吸納的。”

      電視劇《人世間》導演、總制片人李路發言

      “看完這部劇眼睛突然變清澈了”等暖心留言,為了更好觀看劇集購買新電視機等真實發生的小事說明了觀眾對這部作品的熱愛,這些言行都鼓勵了導演李路。思考這部劇成功的原因,他認為正是扎實的原著提供了改編的三個基礎,即“強大的思想力、鮮活的人物形象和歷史縱深感”。

      電視劇《人世間》編劇王海鸰發言

      編劇王海鸰本身也是一位小說家,熟悉個人化的創作規律,以往她幾乎不接受改編他人作品的工作,也因此“險些錯過補上自己的一個認知盲點的機會”。多重身份的她深知嚴肅文學的個人化屬性和電視劇藝術大眾化特點之間的沖突,為了避免創作干擾,“讓觀眾看到創作者的每一處真誠”,她唯有像保護天真般地“躲開”原著作者梁曉聲,也并未在拍攝過程中探班劇組,以此保持創作狀態的純粹。她認為,借電視劇的成功,未來應更強調小說創作的嚴肅性,“影視的風氣已經走向藝術化,作家要堅持獨立思考與寫作,而非迎合,才可能行之久遠”。

      美學的成功在于喚起失落的文化基因

      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人世間》中呈現的宏大時代背景、現實題材作品的社會價值以及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電視劇《人世間》播出以來,意料之中地鎖定了親歷劇中歷史的一部分觀眾,而在這之外,還意料之外地收獲了90后、00后觀眾的喜愛,這其中的邏輯值得深思。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饒曙光發言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原秘書長饒曙光注意到,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之一是現象級電視劇《人世間》在春節期間播出,吸引和穩固了相當一部分觀眾在家中準時收看。到底什么樣的美學特質使得《人世間》的播出出現如此景象?在饒曙光看來,這部改編作品不只有對社會歷史、人心的藝術呈現,難能可貴的是始終不忘人民立場和底層情懷,更不缺少對價值觀的建構,用溫暖的現實主義描寫況味人生。作品在看到社會進步的同時避免了對問題的遮蔽和美化,也正因如此,實現了從人物內在邏輯到現實邏輯的通達。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發言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評價《人世間》是一部“情滿熒屏、義滿熒屏,有情有義的開年大戲”,電視劇很好地延續了小說建構的“放射狀結構”,以周家三兄妹為原點,“由點及網”,擅于運用鏡頭語言,更細致地描摹了“周郝親家間的交往”“周家接受鄭娟”“秉義與冬梅在困境中不離不棄”等情節,“在細節處體現出中國文化最深層的內涵。”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發言

      對影視改編中“寫心”的部分,《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稱,“把苦不堪言的東西嚼碎了咽下去,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探查和揭示。”此外,劇中多處富有思想性的辯論觸及心靈,“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看待世界、選擇、堅守、仁義……”,這些富有哲思的辯題無不與人物情節完美融合在一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發言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認為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已經成為“文學與電視劇共推中國式的現實主義文藝范式”走向成熟的標志性事件,彰顯了“心性”的現實主義美學,可以給予當代同類題材電視劇以及其他門類藝術創作以有益的美學范式啟迪。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發言

      “從原著到劇集,《人世間》回歸了這些年文藝創作被冷落和忽視的一個方向。”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認為這部改編作品成功地使得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也能“感同身受”,通過聲情并茂的形式理解了當代中國是怎樣走過來的。

      對文化產業建設具有前瞻性啟示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發言

      影視改編無疑是當下文學現場不容忽視的議題,那么什么樣的文學作品適合做影視改編?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以另一部熱度居高不下、具有廣泛話題度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例提出問題。作者龍平平完成了由黨史專家到電視編劇,再到小說新秀的轉身。從《覺醒年代》到《人世間》,這早已不是憑借“單打獨斗”論英雄的時代,“是時候重新考量如何界定和理解嚴肅文學的內涵及外延了。”閻晶明說。

      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發言

      何向陽以《文學與影視的雙向賦能》為題,梳理了路遙《平凡的世界》、劉醒龍《鳳凰琴》、周大新《安魂》等走入社會生活視野、形成“破圈”效應的范例。2019年年底,中國作家協會經與國家電影局協商,建立了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牽頭的影視推介機制,該機制自2020年1月啟動以來,向國家電影局推薦了適合影視改編的優秀作品近百部。未來,對應于媒介技術的發展和接受美學的轉型,文學與影視必將相輔相成、交融共生,在雙向驅動中,深刻反映時代變革和現實生活,不斷煥發出蓬勃的藝術生命力,深度參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構。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發言

      談及文學作品的“IP”開發,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表示,長篇小說《人世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IP”,當它的經典性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確定之后,它被闡釋的空間必然隨之不斷放大,也意味著這個“IP”被開發的空間會更大。“本次長篇電視劇的成功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審美享受,也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發言

      觀眾談論起“崇拜是愛的基礎”等劇中“金句”樂此不疲,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上,這些具有 “即時性”和“贊賞感”的表達屢屢“出圈”,注意到這一成功范式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認為,《人世間》改編的成功對原創文學、大眾藝術生產構成了重要啟示,“越是堅持個性化、堅持做到極致的原創文學和大眾藝術生產越能‘破圈’,因為未來塑造精品的過程也應包含產品意識和產業概念,除深耕內容產品本身,將周邊產品開發也納入到考量之中,其所釋放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將是可觀的。”

      申積軍、劉瓊、李師東、胡平、張德祥、叢治辰、戴清、張莉、李云雷、王國平、孫佳山、何弘等專家也作了現場發言,大家一致認為,《人世間》這部現實題材當代大劇和文學作品的爆火出圈,源于原著作者厚重的歷史生活底蘊與主創人員的匠心制作,于細微處洞見生活本質,準確捕捉人世間細膩的情感,最終呈現出質樸可愛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動的故事情節以及鮮活真實的人民生活景觀,引發觀眾心底最深處的情感共鳴。

      據悉,《人世間》自開播以來好評不斷,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豆瓣評分高達8.1,目前已累計超4億受眾觀看。長篇小說《人世間》2017年11月出版到獲茅盾文學獎之前,累積發行4萬套;獲茅盾文學獎之后,截至2021年年底,又發行了16萬套。今年開年的兩個月時間里,發行22萬套。電視劇開播以來,當當、京東兩個電商平臺的實際銷售為5萬多套。(本文圖片由王紀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