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對“京味”電視劇創作的思考
      來源:文藝報 | 邢 戈  2023年03月22日08:08

      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對“京味”創作的討論始于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其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取材于北京生活內容、塑造典型北京人物形象、以京腔京韻為風格特色的電視劇作品問世并引發討論,至今延續不絕,形成了“京味”創作和批評的獨特景觀。隨著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京味”電視劇創作既需要研究地域文化呈現與創作規律之間的關系,又需要拓展表現內容、創新表達方式,為觀眾提供獨特的審美體驗。

      地域文化融入人物塑造

      “京味”和“海派”一樣,既不屬于題材也不屬于類型,而是人們對地域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因而既有約定俗成的定位,也有相對寬泛的空間。在人物塑造中表現地域特點,表層是以獨特的生活環境乃至氣候特點,以及具體的風俗習慣、生活場景、人物服裝、方言、行為、細節等為主要構成內容的,深層則會涉及具體的社會文化心態和個體心理特點。

      “京味”電視劇中的人物往往在性情、思維習慣和語言方面富含北京地域文化基因,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講述張大民為解決自己的婚房和弟弟妹妹的各種煩心事而操心勞碌的日常生活故事,他的“貧嘴”體現了北京人善“侃”而風趣的特點,尤其在他面臨生活困境時,臺詞的幽默與處境的尷尬恰成鮮明對比,形成了內在的戲劇張力,凸顯出張大民作為“北京爺們兒”的底色。同時,不同社會階層人物的特點在“京味”劇中也有清晰表現,如在《情滿九道彎》中,同樣生長于九道彎胡同,楊樹茂出身于市民家庭,史小娜是商人的女兒,葉菲父母是知識分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僅給人物性格留下了鮮明的階層烙印,也導致他們在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各不相同,由此而展開情節,從青春時代一起出發的幾個人物,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這些“京味”劇作讓地域文化與人物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方式水乳交融,成為人物心理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北京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典型人物特征。這種創作方法與《長安十二時辰》等劇作對地域文化的表現有明顯區別,后者在環境、建筑、飲食等方面盡力呈現地域特色,但人物形象卻鮮見地域文化痕跡。可見,“京味”電視劇創作對地域文化的表現更具深度和完整性。

      地域風格不違創作規律

      地域文化可以為電視劇創作帶來風格上的助力,但決定作品藝術成色的關鍵在于創作本身是否尊重藝術規律。在優秀的“京味”劇作中,可以看到創作者對戲劇性原則和規律的熟練掌握。

      戲劇沖突是戲劇張力形成的主要來源,也決定著戲劇性的強度。沖突必然導致人物關系發生變化,在變化中自然能夠彰顯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層內涵,這是挖掘和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最扎實的方法,是電視劇創作的藝術規律。在很多劇作中,這個方法往往被忽視,創作者僅滿足于把戲劇沖突作用在情節推進上,卻無法使它作用在人物關系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這就導致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思想的復雜性難以得到呈現。在“京味”電視劇創作中,這一現象也值得重視。《情滿九道彎》巧妙運用了這個方法,如在楊樹茂和楊母的親子關系中,親情的底色從未改變,但在楊樹茂打架被索賠、楊母屢屢干涉兒子戀愛的一次次沖突中,他們具體的關系一直在變化,有時是楊樹茂出走,有時是母親躲出去,有時是楊樹茂隱藏被發現,有時是母親以死相逼……在每個回合的沖突中,這對母子關系都在動態變化,兩個強勢性格的人各自的意志通過具體行動被展示得淋漓盡致。在這個過程中,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也極其鮮明地被彰顯出來。

      地域自然景觀及其社會文化特色的風格化呈現能夠為電視劇增添豐富的色彩,這在“京味”劇創作中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它并不是制勝法寶。作為敘事構成因素的“京味”風格有其作用邊界和局限性,它遠遠不足以獨立支撐整體敘事,電視劇創作必須在敘事藝術的共性和視聽藝術的特性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內容表現和主題表達。

      審美變化期待藝術創新

      互聯網傳播改變了傳統的電視劇觀賞方式。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倍速觀看、段落選擇等多元模式,在給今天的觀眾帶來多樣化觀賞選擇的同時,也不斷催生新的審美趣味。

      觀眾對電視劇的審美接受體現在對內容、價值的選擇上,也體現在對表現形式、手法處理的判斷上,尤其對于“網生代”群體而言,游戲、動漫、短視頻等已經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視聽思維,進而塑造了他們對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思考和判斷方式。例如,有年輕觀眾對上世紀90年代熱播的“京味”劇《渴望》提出異議,認為宋大成與劉慧芳的人物關系是導致宋家夫妻矛盾的根本原因,并譴責宋大成不負責任,而在30年前,觀眾普遍對宋大成持肯定態度,甚至有“嫁女要嫁宋大成”之說;有年輕觀眾對《情滿九道彎》中的人物觀念和情感方式無法理解甚至感到可笑,而這些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普遍珍視的。可見,時移事易,人們對情感的判斷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京味”電視劇創作普遍尊重地域文化傳統,重視展現北京人物的精神風貌,在新的審美接受環境下,如何與今天的青年觀眾實現良性溝通,是創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幾十年來,電視劇創作者對“京味”風格做出了百花齊放的表達:有《四世同堂》的悲愴,有《過把癮》的感傷,有《編輯部的故事》的輕松,有《針眼兒警官》的親切,有《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含蓄,有《情滿四合院》的真摯,有《冬奧一家人》的熱忱……這些作品像一顆顆珍珠,被“京味”的線索串成了一根珍貴的項鏈,它們承前啟后、互相映照,形成了中國當代電視劇藝術畫廊里獨特的景觀。在社會審美趣味正在發生變化的今天,“京味”電視劇創作既要堅守人物塑造和地域風格呈現的初衷,又要主動適應、滿足觀眾新的觀賞需求,在藝術創新中呈現新時代北京形象,為觀眾帶來新的審美發現。

      (作者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