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 風圣大鵬:寫接地氣的小說,方法也要接地氣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風圣大鵬  2023年02月03日09:32

      網絡文學蓬勃、鮮活地在這個時代生長著,以它的無限想象,以它的爛漫可愛,以它的現實沉思,給予這個國家數以億計的讀者以各種形式的能量與元氣,創造新的奇跡與可能。

      網絡文學旺盛生發,始于寫作初心,成于時代機遇,更離不開所有寫作者一點一滴的耕耘。無論是知天命的閱歷還是Z時代的新浪潮,他們眼睛里閃爍著同樣的光芒,他們對于寫作的每一點思考,都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作家網通過推出“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專題,與眾多讀者一起重溫網絡文學名家們的寫作初心,分享他們的文學理念與創作細節。我們相信,多元與精彩,都將會在這里呈現。

      (欄目主持:虞婧)

      風圣大鵬,1989年生。中國作協會員,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陜西省網絡作協主席,第十三屆陜西省政協委員,魯迅文學院網絡作家班第九期學員。2006年開始全職從事網絡文學創作,代表作《鄉村修道士》《上古圣主》《蒼穹之主》等,現實題材作品《山人行》《臥牛溝》,《山人行》入選中國作協2021年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我在2021年創作的現實題材小說《山人行》,講述的是當代大學生進山支教,通過教育改變鄉村當下和未來命運的故事。2022年,我開始寫《臥牛溝》,以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一紅一綠”脫貧攻堅實踐和旬陽縣小河鎮金坡村的精準脫貧之路為原型,講述臥牛溝的脫貧故事。如果說《山人行》是一個起點,《臥牛溝》就是一次在現實題材創作道路上我對自己的再度審視和突圍。

      雙腳落在土地上

      之所以萌生出創作《臥牛溝》的想法,是因為在《山人行》完結后,我陷入了一個巨大的空洞期。這種內心的仿徨和不安,讓我失眠了將近兩個月,我對自己的創作能力產生了懷疑。

      我發現自己以往的敘事手法、創作經驗放在現實題材創作中,優勢很難發揮出來。比如,我比較擅長的快節奏推進情節和利用矛盾沖突制造爽點,在現實題材中幾乎無法找到發力點。就敘事而言,現實題材創作需要創作者和閱讀者同時慢下來,仔細品咂平淡中的滋味,尋找出場人物每一個小取舍、小喜樂背后的行為動機和人性光輝?,F實題材作品的“爽點”和我原來理解的“爽點”也不太一樣。現實題材的“爽點”更像是在吃一碗面條,初吃的時候平淡無奇,但當你不經意間發現面條底下還“窩著”一個雞蛋時,就會有驚喜、有感動。

      旬陽縣的金坡村和銅川縣耀州區都是陜西當地脫貧攻堅的典型。我陷入了創作的困局,但我不甘心,還想在現實題材創作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于是,我想了又想,除了基本的文獻資料搜索整理工作,寫接地氣的小說,方法也要接地氣。為了寫好這本書,我真正地走到了土地上,在旬陽縣的金坡村和銅川縣耀州區分別待了一段時間。

      金坡村的精準扶貧之路,耀州區的“一紅一綠”發展道路,給我的震撼非常大。比如金坡村村民的出行條件變化,在駐村工作進村之前,不少居住條件偏遠的老百姓,單是要從自家走出金坡村就需要走將近三里山路,那條山路我試著走過幾趟,真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從陡坡上栽下來,提心吊膽的。駐村工作組進村后,新修了水泥路,這才解決了居民的出行難題。這在我們看來也許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對當地村民而言絕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說里的臥牛溝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這里有八個巨大的丘陵。丘陵與丘陵之間,有極為稀少的平坦的地方,除此之外,就剩下了丘陵的半坡和坡頂。臥牛溝絕大多數人就住在半坡和坡頂。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臥牛溝的經濟發展非常落后。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市里安排了駐村工作組進駐臥牛溝,開啟了長達五年的幫助臥牛溝人脫貧的奮斗歷程。而這過程中具體展開的脫貧故事細節,也有一部分來源于我創作前的實地考察。

      走到人物當中

      我對《山人行》的故事生動程度比較滿意,但我也承認它在故事的深度和廣度上仍有缺憾。這是我反思之后,關注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創作《山人行》時,我只把寫作的關注點放在現實生活中,在生活中尋找感動,更注意生活事件。然而,現實題材創作其實更偏向于群像描寫,它講的不只是一兩個人的生活和感動,而是一群人、一個群體的抗爭和奮斗。

      《臥牛溝》也正是為一群人幫助另外一群人改變命運的故事。因此,在創作《臥牛溝》時,我并沒有急于動筆,而是在我居住和觀察的土地上,一直思考自己到底要塑造什么樣的群像人物。為此,一向不抽煙的我,口袋里經常會塞幾包煙。當我穿過雞群、羊群、牛群、娃娃群,在村道里行走時,我會給熟識的、不熟識的人散煙,如果他們恰巧不太忙的話,我們會蹲在路邊的磚墻邊,坐在廢棄的大碾盤上,天上地下的亂諞一通。

      而實際上,大家也知道我為什么會住在村子里,因此,聊著聊著話題就會聚焦到當年的脫貧攻堅實踐上。村民的眼光都在很細小的事情上,這些事情如果不仔細品咂,你會覺得它們只是家長里短,無謂的嘮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聽,去想想家長里短背后的故事,你會發現這才是脫貧攻堅的意義所在。比如耀州區的黃大姐,這位老大姐待人格外熱情,給人的感覺就是她們村里的“馬大姐”。有一天,我們閑聊時,她先是想教會我用農村的鍋灶做地道的黃米飯,隨后又給我講秋天來了,天涼了,夜晚出門必須穿上外衣,緊著她又抱怨耀州天氣干燥,沒有人家南方好……說到最后,一向大大咧咧的她,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哭了。那天我實在有些懵,直到后來我聽村里人說,她有個女兒和我年紀相仿,一直在南方打工,已經有六七年沒回來了,我才理解了她。

      小說中出場的人物都有原型嗎?關于這個問題,我可以給出肯定的回答。我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過直接接觸。他們是毅然決然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的組員,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馬銘山,是為了鄉親們脫貧鞠躬盡瘁的點子老韓,是有知識、有熱情、有情懷的年輕干部典型林小月;他們也是臥牛溝的干部們、鄉親們,是因為無力改變家鄉命運心急如焚的村主任牛建軍,是嘮叨沒完卻又對故土充滿眷戀的牛老六,是性格潑辣、獨自挺起一個家庭的農村婦女陳槐花,是被貧困壓得連頭都抬不起來,卻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農村青年牛新雨……正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就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在小說里也就“活”了起來。

      顯微鏡式細化

      2021年4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中顯示,從2013年開始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到2015年,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這項制度的優越性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和群眾的廣泛認可。

      宏觀的方向已經明確,我在創作中把視角微觀聚焦,把重點放在了駐村工作組開展工作、打開局面、取得成果的具體工作細節。與此同時,駐村干部也是普通人,也有他們的個人生活和追求。于是我在支線故事里寫了更多馬銘山、韓劍、趙志遠的個人生活,讓讀者更能感受到他們的偉大其實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關鍵時刻正確抉擇的結果。

      貧困話題既熟悉又陌生,在好多人看來,貧困是可以和經濟困難直接劃上等號的。實際上,當我們走進貧困、深入貧困的時候會發現,貧困是立體的、多元的,并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物質層面的貧困,可能也伴隨著精神層面的貧困。為此我深入分析了臥牛溝人陷入貧困的成因,向讀者呈現出了三類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偏遠,交通不便的貧困人口;缺乏專業技術,被迫閑散的貧困人口;年齡大、勞動能力衰退的貧困人口。相應的主線故事都是圍繞這三類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改變命運展開的。大家理解了貧困,也就明白了臥牛溝為什么會走出那條依托于地域條件變廢為寶的特色脫貧道路。

      回首這一段創作經歷,最大的感觸還是,我的心更能沉下去了?,F實題材創作是要寫貼近生活、走近人民的小說,是真實的、接地氣的小說,心沉下去了,雙腳落在了土地上,方法接地氣了,文字也就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