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2000元租下小櫥窗起家 做出皮革書、三農書等特色 如今這家縣級書店已擁有圖書5萬多種 33年點亮一個圖書夢想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李正陽  張恩杰  2022年07月25日07:56
      關鍵詞:書店

      河北辛集市,位于石家莊市東65公里處,距首都北京市240公里。這個縣級市有一家書店,從1989年開到現在,哺育了當地三四代人——這就是坐落在辛集市區“河北一集”的“科技書店”,店主張吉響已經75歲了,伴隨著這家書店已經走過了33年。

      “我想開一間書店”

      1947年,張吉響出生在辛集的一個農民家里。還是在張吉響五六歲光景,鄰居家一個從北京回來的大哥哥,帶回來了幾冊新奇的連環畫,小小的書,生動的圖,簡潔的字,一頁頁地翻閱著,張吉響走進一個個故事,被深深地吸引著,這幾本書成了他魂牽夢縈的事,常想著怎么可以到鄰居家,再看看它們。愛書的種子早早種下,一上學就生了根,發了芽。

      一次語文課,老師命題作文寫“我的理想”,張吉響寫的作文就是——“我想開一間書店”。老師曾把這篇作文當做范文,讀給全班聽,班里掌聲如潮,沒有人說這是癡人說夢。老師堅定和期許的眼神給了張吉響信心,他覺得,我一定要開一間書店,我一定可以開一間書店。

      中學畢業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張吉響被保送到正定師范,后入職辛集文聯。上學期間,他就不放過任何一個書店:近到學校閱覽室、周邊小書店,遠到石家莊的各色書店,他騎單車,坐火車,盡尋書香,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書店之間——在學生時代,就已埋下了為書奔忙的種子。

      栽了第一個跟頭

      1988年,國家給民營書店頒發了一張經營許可證,張吉響的夢想終于可以實現了。他毫不猶豫地開始創業。1989年,他拿出自己2000元積蓄,租下了文化館一個小小櫥窗,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張吉響把《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掛在墻上,書店夢從此開始了。雖然門臉很小很小,但是讀者很多很多,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文化充滿了渴求。但是放眼整個圖書市場卻是十分蕭條,沒有字典,甚至連一本《唐詩三百首》都買不到,張吉響書屋里薄薄的雜志,通俗輕快的圖書,恰恰填補人們極度的精神空虛。

      小小書屋辦得一片紅火,可好景不長,第二年,文化館收回了場地。張吉響的書屋搬到了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鋁合金書亭,取名為“教育書店”。小書亭面街而開,整整一面的玻璃櫥窗上,置有一頂短短的陽棚,陽棚上面用紅色的字寫著:“小店新書多,早晚都營業”,玻璃櫥窗上則是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書。1993年,書屋又搬到了集貿市場“河北一集”商鋪,更名為“科技書店”,沿用至今。

      找店址不易,書更不好進。貨源是書店經營的第一要素。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拿到第一手貨,張吉響開始嘗試著直接從出版社直接進書。千方百計湊起兩千多元錢,購回500余本小說《錢,瘋狂的困獸》。然而,就是那次進書,讓他幾乎翻不起身,飽嘗了開書店的酸果。《錢,瘋狂的困獸》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一部紀實作品,展示了我國第一批個體戶艱苦創業,發家致富的心路歷程。當時,縣里正準備舉辦一年一屆的大型廟會,他曾向愛人夸下海口說,一個廟會就銷完那批書。結果,那批沉沉的書狠狠地砸了他一個大跟頭。書,賣出了可憐的幾冊。白花花的真金白銀,竟以“打了一個水漂”的結果慘淡收場。

      書店是繼續開呢,還是關門歇業?面對著沉重的失敗,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愛人堅定地支持他。在一次次的摔打磨礪中,書店慢慢走向正規,一個變為兩個,兩店擴為三店。一家人每天東奔西跑,早出晚歸,忙得團團轉。那一年,張吉響撰寫了一副春聯,記錄當時的情形,“忙忙忙,早忙晚忙,無聲歲月忙中樂;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里甜。”

      服務冷門覓得商機

      盡管辛集市是一個只有60多萬人口的縣級市,卻是聞名全國的皮革皮衣之都,皮革產業早在明清時期就名聲在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皮革制品需要更新技術、提質轉型,但在這個小縣城,大家習慣了低頭干活,遇到技術問題時往往無計可施。在不斷調查研究中,張吉響逐漸認識到,辛集需要皮革技術,需要皮革圖書。

      但那個年代皮革圖書出版品種少,當地的新華書店幾乎沒有。皮革圖書畢竟是一種冷門產品,專業性強、讀者面窄,出版社怕圖書出版后賣不掉,不肯出、不愿出,皮革商戶想要卻買不到。偶爾有出版社出,也是這家出幾種,那家出幾種,收集起來十分不易。

      于是,張吉響不知多少次去省會石家莊,去北京展銷會,去各地的出版社,坐著顛簸漫長的長途汽車,抱著一包包苦苦尋來的書。那個年代,辛集到北京只有一趟大巴,總是深夜11點左右到凌晨5點的旅程,車上座位少,人卻很多。返程時,張吉響總會帶回一包包的圖書,幾百斤,甚至上千斤——開書店,不僅是腦力活兒,更是體力活兒。張吉響的日記記載,2001年一年時間內,他就因淘書往返北京達21次,每次往返三四天的時間。在淘書的征程中,他辛苦積攢的7500元現金曾被偷,新買的手機曾被盜……

      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張吉響慢慢和全國皮革相關的單位、個人建立了緊密聯系,網羅盡全國各地應有盡有的皮革書刊。科技書店里,皮革書刊設置了專柜,品種經常保持在近百種,服裝圖書達兩千余種。內容從皮革的生產、加工到皮革服裝銷售各個環節,包括選料、染整、剪裁、設計、推板、整形、熨燙、修補、銷售、服務,都能找到各種不同環節、不同版本的圖書。一個時期,該店的皮革書刊品種之廣、版本之多、內容之豐,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甚至出版多年的皮革書,市面難覓的絕版書,這里也能找到。比如,僅僅《皮革化學品》一本書就有多家出版社的版本,種類齊全。服裝打板推板是皮革服裝制作關鍵的一步,跟得上、跟得緊,皮革服裝就能銷得好、掙大錢。科技書店匯集了全國各地的打板推板的圖書——中國紡織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高級服裝領/袖打版技術全編》,一年之間就售出幾百本。書店多次參加辛集市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覽會,盡管是一個小小的展位,位置偏,裝飾差,但依然廣受歡迎,總是擠滿了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人流,深得讀者的喜愛。揚特色抓冷門,服務經濟的實踐獲得了成功。

      “別人不敢進的書我店進,別人不愿進的書我店進,別人進不了的書我店進,別人進了賠錢的書我店照樣進。”張吉響說。現在,這家科技書店的營業面積達800平方米,圖書品種5萬多種, 200余個書架陳列的品種,涵蓋了當地農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般縣級新華書店要求的圖書品種是2000種。

      2004年2月,張吉響租賃的辛集市重點企業“飛翔鞋業”所屬商場,突然宣布破產,商場進行公開拍賣。張吉響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競拍,最終以最高價格——不足一百萬元的價格競得。自此,辛集市科技書店結束了多年租用店堂歷史,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一方店堂。由于書店位置好,客流旺,不少人找上門來,提出了租賃或聯營。若出租樓面,唾手可得的租金遠遠高過賣書的微小利潤。但最終,張吉響還是選擇了堅守經營圖書,服務三農。張吉響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讀書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城市里多一家書店,就會少一所監獄。”

      33年凝成《我開書店三十年》

      從1989年到2022年,“科技書店”已經走過了33年,張吉響已經到了七旬望八的年紀,書店慢慢轉交給女兒和女婿管理。但張吉響偶爾還是會去書店轉轉。他太熟悉這里了,每一本書在哪架哪層,他記得清清楚楚,每一本書都是他從各地千辛萬苦,一冊一冊地淘來的。書店的每一寸面積、每一個書架,都是日積月累的心血所得。這里常來常往的讀者他都混了個臉熟,有的甚至還能叫上名字來。

      經過多年的奮斗,“科技書店”漸漸成了這座縣級市的文化地標。隨著時間淘洗,實體書店的路也越來越難,不少書店歇業或倒閉,但是,“科技書店”還亮著一盞燈。在張吉響女婿王信鋒的提議下,“科技書店”的線上網店也已經開通,每天能賣到10單左右。張吉響相信,作為一家開了30多年的老店,科技書店的堅守也是萬千實體書店堅持下去的縮影。

      近些年,張吉響以“農村圖書發行”為課題,陸陸續續撰寫、發表了《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圖書》《編寫三農圖書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等60篇有關農民讀書用書的系列文章,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經營理念和方法。如今,這些文章已經匯集成了《我開書店三十年》書稿,70余篇文章,共30多萬字,記錄了這30多年的所思所想所得。

      2022年的春節,已是古稀之年的張吉響,滿懷激情寫就了一副書店長聯,回憶“書香不老,陶情怡志三十年”的經歷,祈愿“書店不倒,燃火傳薪五尋樓”。而對于自己33年的開書店之路,張吉響的概括是“有憂有樂”“不怨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