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夢華錄》中的宋人茶事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鄭學富  2022年07月20日07:48

      熱播電視劇《夢華錄》中,趙盼兒的茶藝表演出神入化,讓觀眾大開眼界。中國飲茶之風有“興于唐,盛于宋”之說,從宋人孟元老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的描寫可見宋人對茶的癡迷:朱雀門外街巷“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也可見汴京城的街市上有不少茶坊。

      最時尚的茶飲品牌——紫蘇飲子

      《夢華錄》的第一集,趙盼兒在茶坊中秀了一把茶藝,她右手執壺,左手收于背后,離杯三尺,一起一落,瀟灑優美地為客人斟茶。她為大家倒的是新出的“紫蘇飲子”。

      紫蘇飲子為何物呢? 紫蘇飲子又名“紫蘇熟水”,飲子就是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飲料、湯點;紫蘇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供藥用和香料用。紫蘇飲子就是以紫蘇為主要原料煎泡而成的飲料。飲子肇始于唐,風行于宋,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布衣百姓,都愛飲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好多“飲子”“香飲子”的店鋪招牌,可見飲子在當時是大有市場的。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有“紫蘇飲”的記載,并且是當時街市上最流行的飲料。紫蘇飲子能夠紅遍大江南北,緣于宋仁宗欽定的“最佳消暑飲品”稱號。據《廣群芳譜》記載,宋仁宗曾經令翰林院舉辦天下飲料評比大會,當時的紫蘇飲、沉香飲、二陳飲、香薷飲、薄荷飲、桂花飲、烏飲等名牌飲料均報名參加。經過翰林院組織的相關專家品鑒審定,紫蘇飲子以其色香味俱佳和具有消暑養生功能脫穎而出,一舉奪冠,沉香、麥門冬兩個品牌位居第二和第三名。“宋皇仁宗定湯飲,紫蘇熟水第一名”這一廣告語,猶如現在的“網紅用語”不脛而走,迅速傳遍華夏大地,紫蘇飲子成為當時最暢銷的飲料。元代詩人昊萊的《嶺南宜蒙子解渴水歌》有描述宋仁宗評比飲料的詩句:“向來暑殿評湯物,沉木紫蘇聞第一。”宋代詩人楊無咎喜歡用紫蘇飲子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寫下了《點絳唇·紫蘇熟水》:“寶勒嘶歸,未教佳客輕辭去。姊夫屢鼠。笑聽殊方語。清入回腸,端助詩情苦。”宋代詩人逸民在《江城子 》一詞中曰:“吟配十年燈火夢,新米粥,紫蘇湯。如今且說世平康。”

      紫蘇飲子如此紅火,又有哪些特殊功效呢? 宋代詩人章甫在《紫蘇》一詩中以親身經歷描寫了紫蘇作為飲品、食品、藥品的多重作用:“紫蘇品之中,功具神農述。為湯益廣庭,調度宜同橘。結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實。作腐罌粟然,加點須姜蜜。由茲頗知殊,每就畦丁乞。飄流無定居,借屋少容膝。何當廣種藝,歲晚愈吾疾。”清代醫學家張志聰撰寫的《本草崇原》記載:紫蘇氣味辛溫,臭香色紫,去邪毒,辟惡氣。清代醫學家趙瑾叔有《本草詩》贊紫蘇的保健功能:“舒暢無知是紫蘇,制將葅食伴瓜瓠。葉能達表溫中氣,子可消痰定喘吁。燃出燈油充蠟矩,編成籬落護雞雛。芬芳豪貴常貪食,走泄真元氣反虛。”在炎熱天氣飲用紫蘇飲子,能健胃消暑,增強食欲,助消化,還有預防感冒和治胸腹脹滿等功能。因此成為當時走紅的飲料。宋元時期的詩人方回有詩云:“未妨無暑藥,熟水紫蘇香”。

      如何做紫蘇飲子呢?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介紹:“取葉,火上隔紙烘焙,不可翻動,修香收起。每用,以滾湯洗泡一次,傾去,將泡過紫蘇入壺,傾入滾水。服之,能寬胸導滯。”明代宋詡編寫的《竹嶼山房雜部》中也有紫蘇熟水的做法:“紫蘇摘新葉,陰干。用時隔紙火炙,作沸湯泡,蜜(密)封,熱飲,冷則傷人。”現代有一種制作紫蘇飲子的最簡便的方法:三五片紫蘇葉,一片陳皮,加上兩片鮮姜,入水同煮。水沸后,可根據個人口味,放入一兩塊冰糖,即可飲用。香味獨特,微澀帶甜,不失為消暑保健之佳品。

      最主流的飲茶方式——點茶

      趙盼兒身為茶坊老板娘可謂點茶高手,多次給茶客們展示點茶技藝,嫻熟完美,令人嘆為觀止。

      點茶是宋人飲茶的主流方式,也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在中國茶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宋詩人張耒有“上合井泉甘若醴,蓬山點茶竹陰底”的吟詠;南宋詩人陸游有“兒圓點茶夢,客授養魚經”的詩句。宋徽宗趙佶是點茶高人,他的《大觀茶論》共20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點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是宋代點茶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專論。據史料記載,宋朝時期的茶葉大致分為兩類:片茶和散茶。皇宮貴族、士大夫階層以及其他上層社會群體多是以飲用片茶為主,普通老百姓則飲用散茶。片茶也有優劣貴賤之分,其中以北苑貢茶最為出名。自宋太宗開始,朝廷就專門在建安北苑御茶園(現福建省建甌市境內)設立官焙,為皇帝以及其他王公大臣造龍鳳團茶。《大觀茶論》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夢華錄》第十六集趙盼兒和胡掌柜斗茶這場戲十分好看,趙盼兒身姿輕盈,婀娜多姿,動作行云流水,令眾多茶客賞心悅目,為之傾倒。她在翩翩起舞中完整展示了點茶流程。碾茶:先將茶餅“以凈紙密裹槌碎”,之后將槌碎的茶餅放入碾槽之中將其碾成粉末;羅茶: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淘汰粗的茶屑,使茶末更為細致,這樣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候湯:即選水和燒水。宋人在煮茶時尤其注重水的品質,《大觀茶論》明確指出點茶所用水的標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關于燒水,最重要的是把握水燒開的程度以及燒水時的火候,只有在點茶時掌握了足夠好的適當火候,才能點出足夠好的茶;熁盞:相當于現在的“溫杯”環節,即先用熱水洗滌茶盞,這樣有助于激發茶香,點茶時茶末上浮,增強點茶的效果;點茶:點茶需要技巧,全過程身、心、氣、神合一,隨著手腕的來回擺動,持續注水七次,用茶筅一遍遍地持續攪動,打出“雪沫乳花”,茶沫與盞壁有“咬痕”,是為點茶湯的標準。

      《大觀茶論》提出“七湯”點茶法。第一湯:“量茶受湯、調如融膠”。沸水入注,像調芝麻醬一樣調成粘稠狀,形成膠質物,顆粒必須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間咬合在一起。第二湯:“擊拂既力、珠璣磊落”。快速和用力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第三湯:“擊拂輕勻,粟文蟹眼”。注少量水,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勻,勻速地將大泡泡擊碎成小泡泡。第四湯:“稍寬勿速、輕云漸生”。注水要少,茶筅轉動的幅度要大而慢,這樣,云霧漸漸從茶面生起。第五湯:“乃可稍縱,茶色盡矣”。注入少量水,隨意地打,湯的標準就是水乳交融。筅擊拂要均勻而透徹。第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繼續注水,要把底部沒有打掉的茶粉繼續打上來,使得乳面更厚,只是點水于湯花過于凝聚的地方,目的在于使整個茶面湯花均勻,運筅宜緩而輕拂湯花表面。第七湯:“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在中上部快速地擊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宋徽宗精通點茶,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賜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徽宗令近侍取來釉色青黑、飾有銀光細紋狀如兔毫的建窯貢瓷“兔毫盞”,然后親自注湯擊拂。一會兒,湯花浮于盞面,呈疏星淡月之狀,極富悠雅清麗之韻。接著,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給諸臣,對他們說:“這是我親手施予的茶。”諸臣接過御茶品飲,一一頓首謝恩。

      最名貴的飲茶器皿——兔毫盞

      在《夢華錄》中,趙盼兒點茶時也多次出現一種黑釉茶盞,在第十四集中她介紹自己的名貴茶器時曾提到“兔毫盞”。

      兔毫盞是宋朝士大夫品茶的最佳茶盞,是福建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于現在的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燒制的黑釉茶盞(建盞)中的窯變類名貴品種。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以致人們常常習慣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造型為敞口,深腹,汪圈足。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由于黑釉兔毫盞瓷質厚重,保溫性較好,得到當時品茶行家的喜愛。《大觀茶論》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北宋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說:“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中國陶瓷古籍集成》說:“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

      宋代建窯黑瓷的突然興起與宋代上層社會飲茶、斗茶風尚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兔毫盞在宋朝士大夫中十分流行,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稱贊。宋朝元祐四年,蘇軾再次赴杭州為官,南屏山凈慈寺的謙師慕名前往拜會,并用兔毫盞為東坡點茶。蘇軾寫詩贈予謙師:“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舂甕鵝兒酒。”蔡襄有一首《試茶》詩對兔毫盞品茶的色香味作了精彩描述:“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雪凍作成化,云間未垂縷。愿爾池中波,去作人間雨。”梅堯臣有“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的吟誦;黃庭堅有“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的詩句。楊萬里《以六一泉煮雙井茶》的首聯寫道:“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稱贊了以兔毫盞品茶是茶佳、水好、火活、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