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來 作家莫言在線打假:這些作品真不是我寫的
      來源:華西都市報 |   2022年07月14日08:23
      關鍵詞:莫言

      莫言在文中附上了一封給友人林泉的回信,再次澄清一些作品并非他本人創作。圖據莫言微信公眾號

      “大家好,我是莫言。我在網上看到過許多掛在我名下的作品,其實都不是我寫的。”近日,莫言在其微信公眾號更新了一篇文章《莫言:這些作品真不是我寫的》。

      話說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來,這樣的好事誰不想?是什么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忍無可忍,在網絡上開啟了“真人打假”模式?

      莫言透露,網絡上出現了一些署名為“莫言”的文章,但都不是他寫的。此外,署名為“莫言”的詩歌《你若懂我該有多好》還被選入某大學教材,自己甚至收到了400元稿費。他說:“我希望此詩的作者趕快把自己的‘孩子’認領回去,同時也把稿費領回去。”

      文中,莫言還不失幽默地說:“這些作者都是才華橫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發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豈不是便宜了我。”

      莫言在線打假:

      收到假作品400元稿費

      希望作者趕快認領

      近日,莫言的微信公眾號更新文章《莫言:這些作品真不是我寫的》。

      文中,他不僅對于網上一些謠傳是他本人所寫的文章和一些詩詞金句進行在線打假,還拍了一段視頻,并配上了“自己挖苦”的表情包。

      這種嚴肅又不失幽默的打假方式被網友紛紛調侃:“太可愛了,在線打假!”

      莫言提到的假冒作品包括《你若懂我該有多好》《莫言說》《我》和一些詩詞金句(比如“我只對兩種人負責——我生的與生我的”)等等。

      莫言很無語地表示:“這是誰說的?這又是誰說的?”

      他還用自己的表情包進行了點評,表示:“以上都不是我說的。——莫言”,并配上了一個“告辭”的表情包。

      隨后,莫言還附上了一封給友人林泉的回信,再一次澄清一些作品并非他本人創作,莫言說:“有些人據此批評我的三觀,對此我只有哭笑并嘆息了。”

      “就像那首我認為寫得很好的詩,《你若懂我該有多好》不是我寫的一樣。我欽佩這些作者的才華,也為他們放棄自己的著作權而感到惋惜。”

      莫言透露,自己還曾因詩歌《你若懂我該有多好》被選入某大學教材,收到400元稿費,“我希望此詩的作者趕快把自己的‘孩子’認領回去,同時也把稿費領回去。”

      莫言表示:“現代文學史上,靠一首詩成就詩人之盛名的例子很多,你這么好的詩寄在別人名下,在網絡上流浪,實在是太可惜了。還有那首充滿智慧的《我》,很多老年朋友都很喜歡。但遺憾也不是我的作品,我也衷心希望原作者速速把《我》認領回去。你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根本無須借助我的虛名。網上掛在我名下的詩詞金句還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舉。這些作者都是才華橫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發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豈不是便宜了我。”

      對于莫言這種幽默的打假方式,網友們也紛紛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著作權啊,同時,莫言老師好可愛啊!”

      并非首次打假

      讓莫言撓頭的“假語錄”

      何以橫行社交網絡?

      其實這已經不是莫言第一次對謠傳是自己的作品進行打假。早在2017年,莫言就發了多條微博澄清。

      文學圈內,不少作家都有“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來”的遭遇。曾經流行一時的“楊絳百歲感言”,已被出版社辟謠,部分內容系拼湊而成;魯迅、張愛玲等作家也被“假語錄”盯上過。此外,白巖松面對“假語錄”時坦言:“不僅躺著中槍,行走坐臥都中槍。”楊瀾也澄清過,網上的“楊瀾語錄”有一半都不是她說的。網紅教授鄭強、主持人樂嘉等人同樣是被“假語錄”擊中的“受害者”。

      對“以訛傳訛”的名句,《名言偵探》一書作者楊健分享過一個看法:“人們總是希望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掛在‘像是說出它的那個人’的名下,就好比期待白富美最終嫁給高富帥。”有些人喜愛名人的語錄,是因為名人在某行業或領域有較深的造詣、取得較高的成就,其所說過的話可能蘊含豐富的社會閱歷、處世態度和人生智慧,值得普通人品讀和借鑒。一些名人還說出了很多人難以真切表達的人生感受,這些名言才華橫溢而且富有哲理韻味,給人帶來無盡的啟迪和共鳴。

      然而,網上很多“經典語錄”都是名言找名人,和名人本人沒有半毛錢關系。小部分高仿“語錄”,尚能注重“品質”,深度模仿名家口吻,多數拼貼偽造的“語錄”只是蹭名人熱度、賺流量變現,內容無病呻吟,讓人尷尬不已。

      知名作家的著名詞句,往往都有生發的具體語境,而且被打上了個人風格的烙印,精彩的文字時常是興之所至、傾瀉而出,靈感才思的迸濺可遇不可求。以楊絳先生為例,文學史家洪子誠曾說:“楊絳的魅力不是色調斑斕,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種。作品透露的人生體驗,看似無意其實用心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委實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然而,作偽的語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刻意為之的扭捏作態,即便語言神似,情感風格也難以企及。為熬一碗濃“心靈雞湯”,“假語錄”還遍布濫情和粗鄙的文字,缺少節制和優雅的美感。

      雞湯文字為何愛假托名人、附庸風雅,而“假語錄”又為何有市場,這個現象值得思考。很多網友表示,中小學階段,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遍尋名人名言,以備寫作所需。引用名人名言不僅是寫作套路,更是因為名人名言代表著權威。談吐間不時帶出一句名人名言,還能讓自己顯得有“文化”,轉發到社交媒體上,也能給自己刷一波存在感。現實中,不少人愛名言,不見得是喜歡其中曲折的道理和文字的旨趣,而僅僅是出于對名人聲望的膜拜。“假語錄”為使杜撰的“金玉良言”更有關注度,就只得依靠名人的光環加持,迎合和消費社會情緒。

      對“假語錄”去偽存真,需要廣大讀者提高分辨能力,也需要網絡平臺加強對虛假信息的治理。讀者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準、閱讀趣味,掌握交叉驗證、多方核實的技巧,而不輕信網上流傳的“經典語錄”。同時,正所謂“金句”不問出處,讀名人名言是為了揣摩語言背后的真知,只有不迷信名人、不盲從名言,養成慎思明辨的思考習慣,才會避免掉入迷惑性的陷阱中。前些年,“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上線,網友能以此辨別名言真假。對于傳播“假語錄”的文章和視頻,網絡平臺也應加大技術投入,做好AI和人工審核,避免“假語錄”滿天飛的亂象。

      綜合莫言個人微信公眾號、《都市快報》、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