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推動閱讀在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引領作用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6月17日08:05

      編者按

      在新時代推進全民閱讀,鄉村不能缺位,農民更不能缺席。日前,2022“新時代鄉村閱讀季”在京啟動,同時發布了“鄉村振興十大閱讀推廣人”名單,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馬慧娟等10人獲此殊榮。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入選者,希望通過報道他們的事跡和信念,激勵更多耕耘在鄉村閱讀推廣一線的奉獻者,同時進一步推動閱讀在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引領作用。

       

      “泥土書香”讀書社馬慧娟:用書香凝聚精神力量

      馬慧娟在世界讀書日向孩子們推廣閱讀 受訪者供圖

      馬慧娟出生在寧夏西海固一個叫黑眼灣的小山村,16歲因生活所迫輟學在家,本以為要在土地上重復父輩的命運,卻幸運地迎來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2000年,20歲的馬慧娟和鄉親們走出大山,到寧夏紅寺堡區玉池村安家落戶。

      作為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用“一窮二白”一詞概括剛剛建成的紅寺堡區恰到好處,這種“一窮二白”不僅表現在物質上,同樣體現在文化生活方面。馬慧娟告訴筆者,2000年至2010年間,借書真的比借錢還難。懷著對“遠方有彩虹,江海壯闊,高山入云,美人如斯”的無限憧憬,她一手拿鋤頭種地、一手用手機寫作,干農活之余出了6本書,記錄了許多像她一樣的農村婦女的酸甜苦辣,用最質樸的筆觸記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偉大變革,也用讀書和寫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18年,馬慧娟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成為人大代表后,她發起成立“泥土書香”讀書社、舉辦農民讀書節,帶動和鼓勵農村婦女識字讀書、自立自強,幫助農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用書香凝聚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泥土書香”讀書社的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農閑時,讀書社通過普及各類知識,讓當地婦女緊跟時代發展節奏,并教授村民一些基礎性技能,比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如何預防詐騙等。

      隨著村民讀書時長的累積,“我大字不識幾個,不照樣過完大半輩子”的思想悄然發生轉變,他們在書的海洋里尋找自己,去感知與黃土地截然不同的另一方“凈土”。認了字的婦女則不再為看路標、坐車、去醫院看病等日常瑣事所困惑。他們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農忙時,他們扛起鋤頭奔忙在田間地頭;閑暇時,便放下一身疲憊在讀書社里汲取知識。他們不再相信什么命運的安排,馬慧娟作為榜樣的力量,告訴他們“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深知,在這個時代,只有讓孩子系統學習文化知識,才會有出路、有出息。

      正如馬慧娟所說,讀書社存在的意義并不是要改變周圍的農村婦女,而是引導大家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因此,早些年紅寺堡輟學率極高的現象已不復存在,2010年后,家家戶戶普遍以誰家有大學生為榮。如今,紅寺堡區擁有大學文憑的人越來越多,孩子讀書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漸完善,特別是2009年以后,紅寺堡成為寧夏吳忠市下轄開發區,相應的硬件設施逐漸配備,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等文化陣地為當地百姓提供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土壤。

      談起今非昔比的生活,馬慧娟將此歸結為“文化的力量”。她認為,文化是個寬泛的慨念,不局限于讀書和寫作。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紅寺堡人民愈加表現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秦腔、秧歌、社火、廣場舞等文化活動日益豐富著當地居民的生活。隨著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思想讓大家擰成一股繩,為建設魅力紅寺堡鉚足了勁兒。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在新時代推進全民閱讀,鄉村不能缺位、農民更不能缺席。馬慧娟說:“文化自信帶給紅寺堡人民的是對國家制度的認可和擁護,大家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文化的繁榮,感受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培養孩子學習文化,鼓勵他們融入社會大環境、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等。即使是基層群眾,也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文化自信、文化信仰的一代。”馬慧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崔娜 馬曉玲)

       

      寶德書院李濟遠:文化不能缺席 孩子不能掉隊

      李濟遠在寶德書院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山東高密經濟開發區馮家莊村坐落著一家寶德書院。4間教室外加一個寬敞的院子,在初夏時節顯露出勃勃生機。

      這里是周邊孩子的樂園,讓他們遠離電子設備,沉浸在書香之中。孩子來到這里不僅能看書,還可以體驗最具當地特色的非遺民俗項目。在百姓的口中,寶德書院是“培養孩子的第二課堂”。在創辦人李濟遠的認知里,寶德書院是“傳承齊魯文脈、塑造良好家風的試驗田”。

      寶德書院的故事始于2013年。

      此前,作為高密市張魯小學的教師,李濟遠在基層教學一線工作多年。“鄉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不一樣,放學后能去的地方比較少,節假日更是如此,孩子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比較單一。”李濟遠說,鑒于此,經過幾年觀察和醞釀,他決心開辦一家類似“四點半學校”的公益書屋,將孩子們聚在一起讀書。

      萬事開頭難。為讓孩子們有個安靜又安全的讀書之所,李濟遠和同為小學教師的妻子單美華商議,把自家的房子騰出來作為書屋,二人則搬到親戚家借住。

      有了地方,夫妻二人拿出多年的積蓄,去市區的書店購書,添置書架、課桌、電腦等物品。擔心孩子們夏天在書屋內閱讀太熱,李濟遠咬咬牙,給書屋安上了空調。

      “清末,我祖上曾在當地創辦‘寶德齋’,義務為鄉親們的子弟傳道授業。因此我將書屋命名為‘寶德書院’,算是繼承家訓,并闡釋自己的教學理念:人間至寶是有德。”李濟遠說,寶德書院創辦初期,影響力有限,來體驗的孩子不多。后來隨著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大家認識到了讓孩子多讀書的好處,寶德書院的名聲越傳越遠。

      為提升閱讀推廣的效果,李濟遠和妻子除了教給孩子們閱讀方法,還組織豐富多彩的讀書推廣活動。比如,聚焦黨史傳播,寶德書院策劃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印制閱讀積分卡,每月評選“讀書之星”;舉辦小手拉大手活動,吸引家長加入到閱讀的隊伍中。

      讀書之外,李濟遠從提升寶德書院的實用性角度出發,打造“家長課堂”,從市里邀請家教領域的專家給家長授課,教授如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高考前后,寶德書院還會邀請指導老師,給農村的孩子和家長指導志愿填報。

      李濟遠和他的寶德書院如今不僅輔導孩子們寫作業、練字、讀書,還肩負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

      得益于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寶德書院開設了舞蹈、武術、編程等特色課程。同時,定期組織高密市的撲灰年畫、剪紙、泥老虎等非遺的傳承人到書院跟孩子們面對面交流,讓孩子體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除了妻子鼎力支持,李濟遠的其他親朋也加入到這項公益事業中。他70多歲的父母現在是寶德書院的“后勤保障人員”;他的孩子也在書院進行志愿服務多年,為小朋友教授硬筆書法。

      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慕名來到寶德書院,當中有熱心公益閱讀推廣的教師,有高校學生,有市區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

      2013年至今,李濟遠帶動上百位文化志愿者參與寶德書院的閱讀推廣活動,讓幾千名孩子受益。9年里,李濟遠夫婦為辦好寶德書院投入數十萬元,為鄉村的孩子免費提供閱讀場地、圖書、課程等資源。寶德書院也從最開始的一間房,發展到現在4間教室和一個院子,圖書從幾百冊添至兩萬多冊。更可貴的是,高密市復制推廣寶德書院的經驗,結合農家書屋效能提升,在當地建成8家寶德書院分院,深受群眾歡迎。

      “鄉村振興路上,文化不能缺席,孩子不能掉隊。”李濟遠說,9年來,作為寶德書院的創辦者和高密閱讀推廣的參與者,他見證了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切身感悟到百姓物質生活富足之后,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渴望。近些年,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上級部門對基層文化陣地、資源的關注程度很高,鄉親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李濟遠表示,寶德書院將繼續豐富活動樣式,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聚焦鄉村孩子教育面臨的短板,盡己所能推動全民閱讀,讓孩子們在家門口體悟讀書的力量。(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銳)

       

      農家女讀書協會苗花娣:構筑村民的精神家園

      永年區農家女讀書協會開展的閱讀活動 受訪者供圖

      “現在已經進入汛期,咱們村緊鄰洺河,村里的安全知識競賽可不能耽誤了。各位姐妹要積極動員孩子一塊參與。”6月13日,在河北邯鄲永年區東楊莊鄉前馬營村的閱讀微信群里,群主苗花娣叮囑著大伙兒,“咱們具體看疫情防控情況,線下在農家書屋或者線上在微信群里都能舉辦。”

      提起苗花娣,那可是前馬營村的“能人”,從一名地道的農民到創辦農家書屋,從自己喜歡讀書到帶領農家姐妹一起學習,她憑借努力,春燕銜泥般構筑起村民的精神家園,并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不久前,苗花娣獲得“鄉村振興十大閱讀推廣人”稱號。

      走進前馬營村,從村北大街望去,一座農家小院墻上“我愛閱讀 書香滿園”的大字格外醒目,這就是苗花娣創辦的農家書屋,如今已經成為永年區圖書館分館,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來讀書看報。

      苗花娣從小就喜歡讀書,后來因為生病不得不退學。結婚成家后,她一邊經營小超市,一邊照料家庭,忙里偷閑才能讀書。同時,她堅持每天寫小文章,記錄身邊的好人好事、農村環境變化等。

      “在和村民嘮嗑的過程中,我看到鄉親尤其是留守婦女對知識、政策的熱切需求,就萌生了建書屋的想法。”苗花娣介紹,2012年,她和丈夫自費購買了桌椅、書柜等設施,擺放好自己讀過的報紙雜志、珍藏的書籍,簡陋的農家書屋就算建起來了。

      最開始只有幾十本書籍,為充實農家書屋,苗花娣積極動員村民籌集各類書籍。截至目前,書屋已有5000余冊書籍,涉及文學類、專業技術類、少兒書刊類、法律知識類、雜志等。

      “一有空閑,村里的婦女就來這里,慢慢就形成了讀書的氛圍。許多孩子也愛往這里跑,看書看得著迷。”村民馬平分介紹,書屋還吸引了茹佐村、許莊村、王盤莊村等周邊村莊的群眾前來閱讀,圖書也可免費外借。

      在苗花娣倡導和帶領下,農家書屋逐漸熱鬧起來。平日里,看到好的詩詞、散文,她就組織讀書分享會,鄉親們一起朗誦、品評,其樂融融。2016年,苗花娣創辦了永年區農家女讀書協會,開展的閱讀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參加,協會會員也由最初的幾個人逐漸增加到80多人。并且,在苗花娣的帶領下,協會的朗誦隊伍多次在省內詩歌朗誦比賽中獲獎。

      索書芹是農家女讀書協會的一員。“我以前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參加書屋讀書活動后,現在不但能看書、寫字,還會作詩呢。”索書芹表示,農家書屋作為村里的文化中心大力開展公益普惠式閱讀服務,現在村里的家庭主婦個個都有“文藝范兒”,“結合農村新風尚和農事時節,我們創作了《敬老歌》《禁燒歌》《禁賭歌》等,有的還改編成‘三句半’或寫在村里的墻體上,營造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

      面向農村少年兒童推出自我保護課程,守護村里孩子健康成長;幫助村里孤寡老人理發、打掃衛生,讓他們樂享晚年;到永年區屯莊孤兒院、盛聰特教學校捐助物資、做義工……多年來,苗花娣通過農家書屋,帶領農家女讀書協會持續幫扶弱勢群體,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活動。

      從建書屋到做公益,苗花娣的付出被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2018年,苗花娣當選前馬營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苗花娣更忙了,接通村里天然氣、整治街道、清理洺河周邊垃圾……半年多時間,村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9年,該村被授予第四屆“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民俗風情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苗花娣帶領村兩委人員投身防疫工作,還和農家女讀書協會的成員通過新編順口溜、三句半等宣傳疫情防控政策。

      如今,在前馬營村,讀書看報已蔚然成風,借助農家書屋,村民的生活也迎來了蛻變。苗花娣說:“不管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我將繼續努力,帶領每一戶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范海剛 本報駐河北記者 李秋云)

       

      勸學圖書館葉華程:在鄉村播撒閱讀的種子

      葉華程 受訪者供圖

      走進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廟灘鎮黃畈村,青山綠田之間,掩映著一座白墻黛瓦的院落,別有韻味,屋外陽光明媚,屋內書香四溢。

      這里是勸學圖書館,曾獲得“全國示范農家書屋”“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殊榮。勸學圖書館的管理員葉華程,是“鄉村振興十大閱讀推廣人”之一。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深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所以退休后我創辦了農家書屋,希望給鄉親和孩子們提供一個讀書學習的地方。”今年64歲的葉華程退休前是谷城縣紀委干部,退休后則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文化志愿者。

      幾年前,葉華程回到老家,發現村里樓房建得越來越漂亮、水泥路四通八達,但也發現鄉村文化落后的現狀,鄉親們經常打麻將,還有不少孩子圍觀。這一幕,刺痛了他的心,他決定做點什么。

      “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但缺少精神食糧,需要營造一個全民閱讀的好氛圍,養成每日閱讀的好習慣。”葉華程說,他當時就下定決心要辦一間鄉村圖書館。

      幾經籌備,2015年4月,由葉華程自籌資金建設的黃畈村勸學圖書館正式開放。“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葉華程說,他將家中2000多冊圖書全都搬進了圖書館,規定了“村民借書不收任何押金,也無需辦理借閱證件,只需在登記簿上簽名,寫好借閱的圖書名稱即可”,圖書館堅守純公益、無負擔、超市式的運營特色,至今還未發生過圖書丟失的情況。

      目前,勸學圖書館擁有圖書2.1萬余冊,涵蓋哲學、歷史、文學、法律、農業科技等方面,還有專題音像制品。圖書館兩側還建有6個展館,展示當地文化、科技名人成就。所有圖書和展館每天對社會大眾免費開放。

      “來這里看書的,80%都是中小學生。”葉華程介紹,逢周末或節假日都是勸學圖書館最熱鬧的日子,不少中小學生到這里看書學習,陪同孩子前來的家長在圖書館里也會放下手機,捧起書本與孩子一起閱讀。

      孩子們通過讀書,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家住廟灘鎮財廟村的蔣慶豐之前在廟灘中學讀初中,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都泡在勸學圖書館,中考時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襄陽市五中,2020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上大學前,蔣慶豐還專門來到勸學圖書館致謝,讓我特別感動。”當時的情景,葉華程歷歷在目,他說:“從孩子們紅撲撲的臉蛋兒上,我看到了希望,也看懂了農家書屋的意義所在,更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葉華程還在勸學圖書館免費開辦青少年讀書、科普活動和書畫培訓等,為孩子們打造校外學習第二課堂和文化樂園。

      勸學圖書館不僅是孩子們的“精神燈塔”,還是鄉親們的“加油站”。準備養雞和種樹的村民席悅來,借閱了這方面的讀物,準備大干一場;年過五旬的拖拉機手楊正銀經常在勸學圖書館里精讀農業科技書籍,他學會了修理拖拉機,還實踐了機械化耕地和收割。

      截至目前,勸學圖書館共有1.3萬余人次登記借書,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在服務基層、傳播文化、引導鄉風、弘揚正氣等方面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為推動鄉村振興增添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化能惠及長遠,我興建勸學圖書館,目的就是勸勉讀書學習。”葉華程說,能讓村民和孩子們從讀書中受益,自己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本報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