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邁向生態文學廣闊天地——中國生態文學論壇側記
      來源:中國環境(微信公眾號) | 王琳琳  2022年06月07日08:41
      關鍵詞:生態文學

      天遼地寧,山海雄奇。在萬物生長的燦爛季節,盎然的綠意搭載著六五環境日的東風,染遍了遼闊的東北大地,也吸引來了長期關心支持和推動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朋友們。6月5日,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系列平行論壇之一——中國生態文學論壇在沈陽拉開帷幕。

      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家協會、遼寧省政府領導和10余位長期關注生態文學的作家、學者,期刊、出版機構、互聯網平臺代表及生態環境系統代表,共話生態文學時代使命,暢談生態文學發展機遇,分享生態文學創作經驗,探索生態文學繁榮發展路徑,希望以文學助力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

      暢談生態認知,重塑人與自然和諧理念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對于充滿家國意識和地球生命共同體認知的作家來說,這句古詩生動形容了他們對人與自然的思考。

      論壇上,如何理解“生態”、如何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態給寫作帶來哪些影響等,成為與會嘉賓聚焦的重點。

      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看來,生態,就是我們的現在與將來。

      在阿來看來,今天人類從一呼一吸到生產消費,其質量的高低,選擇的善惡,都與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對生命共同體的理解息息相關,“生態環境的維持與改善,是全社會所有人的共同任務;生態意識,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體認。”阿來說。

      也正是因為此,阿來欣然接受2022年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邀約,希望在自己的寫作和力所能及的方面,為把科學健全的自然觀和生命共同體認知傳遞給更多人,貢獻更多的心智與精力。

      “一個寫作者,就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回應社會重大關切。”三十余年創作生涯中,阿來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同樣談到這些話題的還有重慶市作協副主席李元勝。通過甘南草原采風時遇見植物扭轉馬先蒿的一段經歷,李元勝在相應的詩歌創作中感悟到,作為大自然的觀察者——人究竟處在什么位置?對同處這個星球的所有物種,人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在李元勝看來,文學應該毫不例外地成為這個責任的一部分。

      那么,具體來說,人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呢?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滕貞甫用四個“責任維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滕貞甫看來,責任緯度雖然是個抽象概念,但卻是作家創作的動機和情感所系。作為生態文學作家,要考量如何以文學方式重構人與自然關系,表現人對自然的尊重、人對自然的態度和內省。具體來說,有四個維度,一是“兩山”理論維度,二是理性回歸維度,三是自然之子維度,四是傳統文化的維度。

      其他嘉賓也從不同角度談到了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以及對生態文學寫作的思考。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鮑爾吉·原野說,“一個作家,應該寫對自己的心靈有營養的作品。”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說,“唯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張清華引用恩格斯的話告誡說:“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

      表達正義訴求,傳遞思想情感,寄托人與自然關系思考,文學這種古老方式,依然發揮著激發人們理解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能量和作用。

      把握時代脈搏,開拓生態文學廣闊空間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對于文學創作來講,還是創作財富、精神財富。

      當前,生態文學創作正呈現出創作大繁榮、隊伍大團結、事業大發展的喜人局面。前來出席論壇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指出,“生態文學正在開啟空前的機遇,煥發嶄新的光彩”。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諸多部門和機構的努力。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生態文化建設,以“大地文心”等品牌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積極與中國作協等部門合作,連續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高規格舉辦生態文學論壇,并攜手舉辦采風活動,為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許多文學期刊、出版機構及互聯網平臺,也在積極推動生態文學創作繁榮發展。論壇上,《十月》雜志、商務印書館、閱文集團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做法與經驗。

      《十月》雜志副主編季亞婭說,雜志于2021年發起首屆“美麗中國”生態文學獎評選,是國內首次和首個以生態寫作為主題的專業獎項,2022年,雜志新設“大地之事”欄目,延續對生態文學的關注。“生態文學是所有‘大地上的事’。”季亞婭說。

      商務印書館是國內最早從博物框架下搭建生態文學的出版機構之一。在現代社會人類面臨的環境、生態、資源問題日益突出,靠單一學科無法解決全部困境的情況下,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部敏銳地捕捉到一些有識之士對如何詩意棲居的思考,出版了《看不見的森林》《北方有棵樹》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重磅作品。“它們的成功,源于滿足了人們在城市中尋找自然和對自然物的歷史傳承這樣具有時代特征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副編審、大眾文化編輯室主任余節弘說。

      憑借天馬行空的靈動創意和根植時代的現實沉思,生態文學在網絡平臺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局面。閱文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王睿霆介紹說,作為大眾創作、全民閱讀的文學形式,網絡文學直面讀者,追求情感共鳴,一些描寫主角發展生態農業、捍衛美好生活的作品,如《山洼小富農》《悠然農莊》等,掀起了一時風潮。當下流行的直播元素也借助網絡文學緊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的特點融入生態描寫,出現了直播田園生活、直播生態旅行等作品。“網絡文學正豐富著生態文學的形態和邊界,成為極具生命力的故事之源。”王睿霆說。

      而一些個體者的行動,也為生命教育的普及、綠色閱讀的推廣貢獻了一份心力。生態兒童文學作家英娃從2008年開始就帶著生態童書走進校園,為數萬中小學生講大自然故事,在不少孩子心中播下了關愛自然、關心生態的種子。“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幫助兒童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就是為生態文明建設繪制藍圖。”談及未來,英娃表示將繼續創作生態兒童文學作品,繼續走到孩子們身邊分享大自然故事。

      新時代是綠意盎然的時代,是清潔美麗的時代。以文學助力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身處其中的人,責無旁貸。

      聚焦建設現場,講好新時代生態環保故事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身為文藝主要創作門類之一,生態文學如何創作出與生態文明新時代匹配的優秀作品?

      湖北省作協原副主席陳應松的經歷頗具代表性。2021年,陳應松隨“大地文心”青海采風團前往青海各地采風,聚焦當地生態亮點、治污重點、文化看點,展開了深入細致的了解和采訪。

      “如果沒有去青海,我永遠不知道黃河也會是清澈透明碧綠寧靜的;如果沒有去祁連山,永遠不可能在雪豹的故鄉與雪豹‘親密接觸’,觸發更多關于豹子的想象和書寫。”談起一線采風感受,陳應松滿懷感慨。當前,他正在寫一部關于豹子的小說,白雪皚皚的祁連山給了他許多靈感。

      事實上,搭建交流平臺,探索創新路徑,吸引、支持更多作家到一線去,到火熱的生態文明建設現場去,正日漸成為主流。

      論壇上,來自山西、湖南等生態環境部門和中國環境報社代表分享了各自推進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經驗做法。

      作為山西生態文學的一名組織者和寫作者,山西省環境保護宣教中心原主任李景平從親歷者角度介紹了山西環境文學到生態文學“追著黑揭黑,追著綠寫綠”的40年歷程,呼吁廣大作家行動起來,關注和聚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火熱現場,創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生態文學作品。

      有著文學湘軍美譽的湖南,近年來也在生態文學創作中不斷探索。開展生態文學征文和采風,組織舉辦生態文學專修班等,實現湖南作家生態文學創作的良好氛圍,形成一批成熟的生態作品。

      作為“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品征集及采風活動的具體組織者,中國環境報社近年來推動廣大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態環保一線,體驗精彩生活,塑造典型形象,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如《右玉種樹》《大水出好河》等。

      在朗誦者優美深情的演繹下,這兩篇采風優秀作品,從一段段優美的文字仿佛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生動再現了右玉人植樹造林改造家園、貴德人保護黃河源頭水的感人事跡和精神。

      隆重熱烈的氣氛中,“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遼寧行、重慶行、云南行正式啟動,三位代表從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協領導手中接過了旗幟,那久久回響的掌聲仿佛在宣告,立足大地、來自人民的新時代生態文學,會在“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積極行動和壯麗實踐中充盈豐滿、迎來收獲、蔚為大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