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辯證看待元宇宙的時代價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查建國  陳煉  2022年02月20日08:29

      元宇宙吸引了全球廣泛關注,成為產業圈、創投圈和文化圈中炙手可熱的概念。這一概念及其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條件下的新秩序與新生活方式暢想,引發了很大的社會反響。2月10日,由《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共同主辦的“認識元宇宙:文化、社會與人類的未來”學術論壇在滬召開。與會學者圍繞元宇宙的概念、內涵及現實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為認識元宇宙提供社科力量

      繼互聯網之后,元宇宙將引發新一輪人類生存感知的重大變化。上海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任小文表示,社會各界圍繞元宇宙展開了一系列爭論,它從一個想象性的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實踐性的范疇。在這一“熱潮”中,人文社科界不僅擔負著研究、闡釋、推動之責,更重要的使命是要發揮反思的力量,在技術進步大潮中真正起到壓艙石的作用。進一步認識元宇宙,仍需匯聚想象、智慧和學識,在文化、社會、人類三個維度上拓展理論和實踐認知,從而更好地為這一人類發展新圖景提供學術助力。

      元宇宙的核心是“超越”與“賦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認為,“超越”體現在超越單一,追求整合性的應用;超越界面,增加空間感;超越靜態,走向嵌入感;超越身體邊界,增加時空的穿越感;超越現實,增加滿足感五個方面。“賦智”則是技術賦能在元宇宙中表現出的新形態。元宇宙是當代技術匯聚發展的產物,不僅能加速智能革命的進程,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革,還將帶來人與自然關系、文明轉型、權力關系等方面的挑戰。

      以信息技術構架為基礎,元宇宙把人、自然與機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系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提出,元宇宙不是單個的商品,也不是人們生活世界背后的邏輯,而是人類在其生存環境中嵌入了一個獨特的維度。元宇宙本身并不能構成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而是形成了一個新的“賽博格”。

      元宇宙概念對當代哲學提出了一系列挑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表示,拋開技術層面的現實條件,人們可以把元宇宙視為一個哲學上的思想實驗。作為思想實驗,它有世界性與具身性兩個特點。元宇宙是被制造出的一個數碼形態的世界,較之真實世界,元宇宙似乎更加豐富,提供了更多可能。從哲學上看,元宇宙的出現對于“真實性”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這類理論將會對真實世界形成擠壓。

      科學審視世界的未來圖景

      元宇宙不是一個未來的目標,而是一個古已有之的過程,是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過程,也是技術與人性相結合的過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將原始巖畫視為最早的元宇宙模型。他認為,這種渴望的對象化借助于最原始的媒介實現,而文學藝術也是元宇宙最早的載體。元宇宙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過去,兩個宇宙相互分離;而在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兩個宇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類的虛擬活動越來越具有實體性,這種融合的結果就是元宇宙的未來。

      元宇宙最終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種生活模式。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民安認為,在哲學史上,對于什么是別樣的生活或者說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人們一直都在嘗試、在實驗甚至在想象,同時人們堅信一定存在著一種最好的生活。現代人就是通過技術來想象另一種生活或者另一個世界,元宇宙就是基于技術想象出來的另一個世界——一個新的較為體系化的生活世界。

      未來的世界圖景建構不是靠造詞,而是靠技術。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軍表示,元宇宙熱度越高,我們越應該保持冷靜。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平臺,它真正要解決的是實現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銜接。通過充分發揮虛擬世界可以自由創造想象世界的特點,進一步形成有別于現實世界體制機制和外觀形式的一個想象世界。作為學者,我們應該區分元宇宙的科學想象和技術實際,不能放大它帶來的全方位影響,而應謹慎觀察技術變革可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并積極參與規則的制定。

      元宇宙的發展很可能是人類第四次全球轉型的新起點。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認為,元宇宙在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為人類突破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舊范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看到元宇宙中的機遇并加以引導調控,將其中的成功經驗引入現實世界,人們便有可能創建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形成更加開放的體系,構建足以包容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元宇宙即將到來,并將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提出,人文學者亟須對元宇宙加以“如其所是”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其可能前景作出預判,并引導元宇宙走向更理想的預設方向。通過交叉學科研討和思想碰撞,人們應從多種角度去理解和展望人類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