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元宇宙:未來已來? 劉慈欣、王晉康、韓松、吳巖、何夕等科幻作家探討元宇宙與科幻文學的未來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慈欣  王晉康  韓松  吳巖  何夕等  2022年01月18日08:08

      主持人:超俠


       

      科幻小說《雪崩》封面

      2021年,隨著馬克?扎克伯格將公司名字從Facebook改為Meta(取自英文單詞Metaverse,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譯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風靡了世界,影響最深刻的領域是互聯網企業。事實上,元宇宙這個充滿“科幻感”的詞最早出現于1992年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這部作品描繪了一個近乎真實的虛擬現實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數字化身”,在虛擬世界中交流、生活、斗爭。《黑客帝國》《頭號玩家》《失控玩家》等科幻電影中,也都出現了“元宇宙”的不同體現形式。

      科幻電影《黑客帝國》劇照

      針對“元宇宙”的概念,網絡上各種觀點層出不窮,有人認為,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虛擬世界,這很可能是一場災難;也有人認為時代生活正從有形轉向無形,從真實轉向虛擬真實,小說和電影里關于虛擬世界的描述正在逐漸成為現實,未來,虛擬世界將會如何發展……日前, 中國作家網特邀多位知名科幻作家,聊一聊他們眼中的“元宇宙”以及科幻文學乃至人類和世界的未來景象。

      科幻電影《失控玩家》電影海報

      “舊瓶裝新酒”抑或科幻敘事的未來?

      劉慈欣:認定虛擬現實將成為形成未來形態的決定性因素,只是一種慣性和直線思維而已

      我之前沒有對元宇宙發表過任何評論,也沒有說過元宇宙把人類引向死路。我同意大家的看法:虛擬現實和AI技術與太空開拓事業并無矛盾,相反,信息技術是宇宙航行所依賴的基礎技術之一。只是從現實的趨勢看,人類文明因信息技術而走向內向是一種可能性,但這取決于人類自身做出的選擇而不是技術本身。也同樣存在其它的可能性。

      現在,人們基于元宇宙展望未來時都有一個下意識的預設,即認為包括虛擬現實和AI在內的信息技術將是塑造未來的主力,這個預設不一定成立。從歷史上看,信息技術只是主導文明發展的技術之一,在之前還有其它的技術也起到過這個作用。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改變也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但卻使人們相信它將主導未來。事實上,未來之路很長,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塑造出人們現在的想象世界之前就可能減緩甚至停滯,同時,完全可能有其它的技術領域產生重大突破,進而取代信息技術成為塑造未來的主要力量。這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學、材料和能源科技、腦科學等,當然也包括航天技術。所以認定虛擬現實和AI將成為形成未來形態的決定性因素,只是一種慣性和直線思維而已。

      回到元宇宙本身,我沒有從中看到什么新的東西,相對于技術發展的構想,它更像一個社會學概念,而其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都已經被充分地設想和討論,沒有什么更多要說的。

      劉慈欣作品《三體》

      王晉康:元宇宙發展到極致直面人類存在的必要

      元宇宙的本質是用虛擬的電子信息代替人的真實感官信息。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過程,從有電話就開始了。每個人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現在與二三十年前相比,我們與他人的交流有多少已經是通過電子信息來做中介!人這個自然造物已經越來越電子化。從本質上講,所有送入大腦的感官信息也是電信號,所以,從理論上說,元宇宙發展到極致,確實可以完全逼真的模擬真實世界。只是,當元宇宙能真實地模擬嬰兒吮吸母親乳頭的感覺、戀人肌膚相觸的感覺……人類還有存在的必要嗎?AI更適合在那個世界生活。

      根據王晉康關于虛擬世界的科幻小說《七重外殼》改編的電影概念圖

      韓松:人類自古以來就對沉浸在虛擬體驗中發生著興趣,而這絕非元宇宙專屬

      元宇宙是說人能以數字化的方式到數字化的世界中生存。它要求有很強的沉浸感,在這個意義上,這倒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甚至不是一個科幻概念。我甚至覺得,原始社會的一場大醉造成的幻覺,就是最早的“元宇宙”。接下來人類發明了藝術,詩歌小說戲劇電影游戲,本質上都是“元宇宙”,讓人沉浸在虛構的世界中,有的人難分真假。這只是載體不同而已,現在是數字載體。但不管是數字,還是物質如紙或屏幕,實際上還是肉身的延伸,如果把神經系統也理解為肉身的一部分的話。

      要造出能夠對標《黑客帝國》《頭號玩家》里那樣的世界,還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這需要硬件和軟件的很多準備,要解決芯片問題,要解決算力和電力的問題,有多感官的模擬問題,不是戴個頭盔手套就能搞定的,甚至需要神經科學的大突破。所以目前做元宇宙的,許多是炒作。

      科幻電影《頭號玩家》劇照

      科幻有一個特點,凡是它預言的大都會出現,但是出現的都比預言的時間晚,都沒有在預期時間出現或達到預期效果。元宇宙也會是這樣。總的來講,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人們的注意力還是會放在現實世界,解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口增長、貧富差距等問題。有人說在元宇宙里,可以加速科技進步,但也要看到元宇宙跟現實世界是不匹配的,那里的人類行為是不同的,得到的東西無法完全對應現實。

      話說回來,如果打造一些低級的元宇宙版本,也是能吸引不少人的。許多人會像沉迷網游一樣,沉迷在元宇宙中。甚至長遠來看,向宇宙的拓展也可能通過元宇宙實現,因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更有可能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進行,外星人也有可能通過元宇宙的渠道,以數字替身的方式與人類實現首次會面。

      當然,元宇宙目前仍然取代不了現實世界。宇宙進化了一百三十七億年,地球進化了四十六億年,它們的復雜精彩、深奧莫測、變化萬千,又哪里是人類目前那點想象力能比擬的呢?元宇宙也很難模擬和還原宇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物質世界。要探索和了解宇宙奧秘,還需要在現實中付出艱苦努力。另一方面,元宇宙不一定導致內卷,它要導致人類毀滅更是不可能。實際上虛擬與現實可以并行不悖。

      但生命和文明都有終結的一天,就連我們這個宇宙也會走向熱寂。因此企望在元宇宙里永生,可能最終會被證明是一個妄想。可以想象,元宇宙在誕生時,終結它的東西,就已經在醞釀中了。

      吳巖:科幻是向往未來的藝術,經由元宇宙想見的未來在科幻人眼中沒有足夠光彩

      我以為元宇宙是科幻作品的從0到1的創新,而企業家重拾這個主題,已經沒有太大意義。這也是科幻愛好者對這個主題在今天被炒熱之后多數保持距離的原因。對科幻人來講,1992年《雪崩》中的創意,帶給他們萬千遐想。在他們眼前,這種元宇宙的世界有著無限的未來。但任何一種科幻創意一旦走向現實,走向產業,走向一系列定性的技術,甚至走向一種賺錢的方式,即便聯系到所謂新的生活方式,在科幻愛好者的眼中都是沒有光彩的。科幻是向往未來的藝術。在今天,科幻人的眼光又在望向三十年之后了。你會是從他們今天的想象中提取到信息的人嗎?

      寶樹:元宇宙在科幻中不是全新概念,科幻小說本身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元宇宙的低配版了

      元宇宙在科幻中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元宇宙的吸引力不用多說。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它能夠虛擬真實世界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包括我們認為和它對立的東西。比如,即便你向往星辰大海,元宇宙里也能提供星際探險游戲。你完全可以在元宇宙中享受在銀河遨游的樂趣,除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執念外,其他方面都勝過真正的星際旅行。 因此,目前的元宇宙對于開拓宇宙空間來說的確構成了一種強大的挑戰。但關鍵問題可能是,它是封閉性還是開放性的。開放的元宇宙是可以和真實世界接軌,并且從中汲取養分的。比如說,一個虛擬火星探險游戲中,星球的環境和氣候等設定是基于無人探測器從火星上取得的資料,因此我們在虛擬火星中也接觸到了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并增加了對真實火星的向往,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來豐富這個元宇宙。而一個元宇宙如果是封閉性的,不再從探索真實世界中獲得新的信息,它的潛力也是有限的。現實宇宙對于元宇宙的意義是,它總是可以提供更多的、超出原有一切的新事物。這種“新”,也就是“真”最根本的含義——去除遮蔽。真正有長久魅力的元宇宙,也必然要求去擁抱無限的實在本身。其實,科幻小說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元宇宙的低配版了。

      異星探險

      陳楸帆:元宇宙是科幻敘事的未來

      我主要從敘事文學的角度對元宇宙進行展望。科幻小說的底層世界觀架構是基于對現有科學技術的基礎規律的尊重,以及合理的推演,這在元宇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即所有的世界建構基于一套規則設置。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就媒介而言,我們也是在不斷追求與現實世界更加貼近的,更加仿真、沉浸式的媒介形態。這種媒介進化的終級形態可能是元宇宙形態,它包括了幾個方面特點:

      1.游戲化。人類文明從誕生之初本質上就具有游戲的特質,以后可能會變成一套共通模式,發生在教育、工作領域,甚至為社會層面的集體動員提供獎懲機制,激發更多人的積極性。

      2.多元性。在元宇宙里,所有的(虛擬)世界應該都是打通的,就和電影《頭號玩家》一樣,我們可以自由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化身形象,可以自由地選擇不同的世界、時空和游戲去穿梭。這就要求包括區塊鏈加密、AI技術、感官模擬、實時渲染、三維建模等等所有技術都有一個量級以上的突破,才能夠實現真正想象中的元宇宙世界。

      3、創造規則。未來20年后的一代年輕人,出生后可能就接入元宇宙世界,在里面創造元宇宙規則設定。人類通過元宇宙的方式能夠抵達任何宇宙飛船或超光速飛行所無法抵達的更深遠、更本質、更恢弘的宇宙,迎來文明的全新階段。

      技術飛速向前發展,今天的科幻作家的想象邊界被不斷推到極限。元宇宙也是科幻敘事的未來,這種敘事跳脫出現有和文字、影像、游戲等媒介形態,擺脫了界限感、線上線下之分,也將模糊作者與讀者、消費者的身份界限。這樣的新形態下,未來的元宇宙一代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新的文化形態、消費理念,或者三觀,需要科幻界、學界和從業者大膽想象。

      數字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鏈接

      凌晨:對虛擬世界產生的懷疑、顧慮和擔憂不是毫無根據的

      講到元宇宙,碰巧了,我目前正在創作的一個少兒科幻系列故事,就是敘述在未來虛擬生活成為社會主流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系列趣味故事。我認為,由VR、AR等信息技術創造的虛擬世界,必定會浸潤進現實世界,并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這與人類的星際開拓計劃并不矛盾。相反,虛擬世界會幫助人類更好地進入星辰大海。但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上,無形世界的發展終究還是需要有形世界的根基。對虛擬世界產生的懷疑、顧慮和擔憂不是毫無根據的。科幻作家既要向讀者展示虛擬世界的奇妙,也要向讀者提出虛擬世界可能的危險與黑暗,讓人憧憬,也讓人警醒。

      科幻文學討論人與科技的互相影響,給當下的讀者以啟迪。中國科幻文學的優秀之作,應既包括對人類科技發展的當下和未來有著清醒的態度、冷靜的思考,也包括能看到技術和人性的脆弱之點。

      AR和VR技術使人類能夠創造元宇宙

      陸楊:進入虛擬是一種“進化”,未來的科幻文學會對此展開更多描寫和想象

      無論是外部的浩瀚宇宙還是內在的虛擬世界,對于人類而言都是陌生和未知的存在。然而,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在面對星空時仍顯稚嫩,飛向宇宙蘊含著很多的變數和困難。相較之下,對內部世界的探索相對容易,只需要將服務器做得更大更好,網速更快更有效率,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和外部世界無限接近的內宇宙。人類選擇飛向太空,又或者進入虛擬,都是一種進化,而這兩條道路各有利弊。整個宇宙原本呈現出的就是多元的形態,我們不妨讓時間去驗證。未來的科幻文學可能會圍繞這兩種不同的世界展開更多的描寫和想象,而我們也會迎接新文明的到來。

      程婧波:探索星辰大海不是全人類都參與的事件;而進入虛擬世界則可能無人能躲

      走向星際文明和實現高度逼真的VR世界并不矛盾,對人類來說都是“客體”,是人類向往探索的兩極。我覺得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后者可能以一種壓倒性的、逼迫性的姿態,比前者更快到來,近未來的人類生存狀態會怎樣被改寫。因為畢竟在短期內,探索星辰大海并不一定是全人類都會參與的事件;而進入虛擬世界(“元宇宙”)則可能無人能躲,更多人面臨的是“為什么要選擇進入”這一問題。而對于科幻小說家來說,一千個選擇進入元宇宙的理由,就能誕生出一千個故事。

      元宇宙之于人類,是福是禍?

      何夕:元宇宙真正的障礙并未解決,實際上“自我意識”才是元宇宙的死穴

      元宇宙既是當下新穎激進的商業創意,也是相對古早的科幻題材。個人以為元宇宙的實現程度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定義元宇宙。如果放寬標準,那么很多網游達人早就在游戲里擁有了與現實肉體涇渭分明的“第二人生”,在這些類似于元宇宙的雛形中,金錢和等級都是運營者可以隨意操控的“數字”。但區塊鏈的引入使得運營者也必須遵照相應的數學規則,所有資源不再是予取予求可以隨意操控,而是和真實世界的資源稀缺趨于一致。這大概就是現在的元宇宙概念敢于以“宇宙”自居的底氣所在。

      但我認為元宇宙真正的障礙并未解決,實際上“自我意識”才是元宇宙的死穴。技術的發展的確極大地增強了參與者的代入感,但代入感和世界認同相差何止萬里。舉例說,如果你外婆去世前意識上傳到外貌相同的機器人,那么所有人都會欣慰于能夠繼續與外婆溝通,覺得外婆依然“活著”,內心得到無比滿足。但如果你稍有邏輯,就會發現唯有外婆本人不會認同這個結論,對她來說,這種存在并非“存在”。所以說“自我意識”正是“元宇宙”的死敵,而到目前為止就這個對決而言,元宇宙尚無勝算。

      虛擬世界

      蕭星寒:城市一般大的小行星砸下來,元宇宙拿什么去抵擋?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但只有走出非洲,獲得全新的資源,人類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同樣的,地球是人類的家鄉,但只有走出地球,把星辰當成大海,尋找到全新的資源,人類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至于元宇宙,也許短時間內有商業價值,但長遠來看,對人類文明整體而言,未必是好事。它永遠只能在現有資源之上進行加工,成為程度最深的人類集體內卷,永遠無法超越現在的發展水平。就像當初留在非洲的智人族群一樣,人類文明會溺于歡愉,陷于停滯,無法進步,更無法升級。

      最后,不妨問一句,城市一般大的小行星砸下來,元宇宙拿什么去抵擋?

      左文萍:當計算機算法統治世界之后,可能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災難

      個人認為,當計算機算法統治了這個世界之后,可能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災難。真實和虛幻的界限被大大模糊了,每個人可能會擁有一個虛擬幽靈——是自己,且超越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將無所不能,無論是在蟹狀星云里遨游,還是在土星環上漫步,都可以做到極致逼真。那么,真實的星辰大海,反而顯得單調而無趣。而當人們日益沉浸在自己構建的虛幻泡沫之中時,假如來自外太空的真實災難來臨,人類世界將措手不及、不堪一擊,那將會是一場悲劇。

      王侃瑜:元宇宙最近很火,但其中有多少是資本炒作的泡沫呢?

      我最近的作品《覓音》其實直接寫到了元宇宙和星辰大海的矛盾,小說中的女主角“我”參加了探索系外宜居行星的太空航行計劃,然而投入巨量時間和資源的計劃卻一無所獲,回到地球后,“我”發現地球人類早已忘記當年的星際探索熱潮,龜縮于元宇宙世界中,不再關注星辰大海,也不再關注身邊的地球。其實小說中向內發展和向外發展的矛盾靈感源自劉慈欣的小說《黃金原野》和《不能共存的節日》,他在小說中表達了對于人類沉溺虛擬世界、一味向內發展從而不再向外探索的擔憂。在現實中,這兩種發展方向是共存的,但與其他千千萬萬種技術一樣,它們都在爭奪資本和公眾的注意。元宇宙最近很火,但其中有多少是資本炒作的泡沫呢?

      顧備:元宇宙屬于人類還是尚未誕生的強人工智能?

      人類的未來,是進入元宇宙世界,還是打開星際之門,走向星辰大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首先得規范什么是人類?如果人類的部分軀體被機械替代,還是人類嗎?基因改造人呢?進入元宇宙以后,大概率只有大腦有用吧,要軀干何用?不如直接通過腦機接口驅使機械或者弱人工智能去執行任務?

      而另一方面,太空中并沒有人類的身體需要氧氣、水、營養,。要么攜帶巨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要么改造星球,要么改造基因……恐怕真正能走向星海深處的,也只能是新新人類了。

      所以,無論進入元宇宙還是走向星辰大海,恐怕未來的人類從生物學角度而言都不再是人類。

      再換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元宇宙真的就是人類的元宇宙嗎?會不會是為AI準備的?而我們僅僅是原住民,僅僅是為數字的原始海洋提供養分的氨基酸?元宇宙正等著強人工智能的誕生?

      顧適:在我們走向太空文明的過程中,元宇宙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不是特別了解元宇宙,但我也不是特別了解星際文明。在我粗淺的認識里,這兩者之間并無矛盾。元宇宙是一種新的科技,關鍵在于人類怎么使用它。比如核裂變,是用來做原子彈,還是用來做核電廠?不同的使用方法,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我們走向太空文明的過程中,元宇宙有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我的作品《<2181序曲>再版導言》里,曾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倘若去往另一顆宜居行星的旅途,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人類如何保證旅途中不會在飛船內部或飛船之間發生戰爭?或許借用元宇宙,讓大多數人在VR世界中生活,是一個可能的答案。

      謝云寧:在元宇宙,精彩絕倫的故事才是第一“硬通貨”

      我在長篇小說《宇宙漣漪中的孩子》曾設想過元宇宙的一種未來,未來元宇宙真正吸引人的或許并不是構建一個與現實平行的“虛擬世界”,而是有可能讓沉浸者感受數倍甚至數十倍于真實世界的“超頻元宇宙”,新一代VR頭盔能夠用頻率更快的信息去欺騙大腦,讓駁入玩家渾然不覺地生活在時間加快的世界中。誰又會拒絕在相同生理時間中去獲得更廣闊的經歷呢,這無疑變相延長了人類壽命。

      在元宇宙,精彩絕倫的故事才是第一“硬通貨”。進入元宇宙的玩家終日沉浸在一個個互動小說中,一次次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同時,也需要自己創造互動小說以維持“生計”。

      謝云寧作品《宇宙漣漪中的孩子》

      江波:不能以現在的眼光打量未來,而是要使用未來視角看未來

      我對于元宇宙的看法可以參見我的一個科幻系列“洪荒世界”,該系列一共四篇小說,所描述的就是一個虛擬和現實共生的世界。

      人類的未來會是一個多元化的未來。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打量未來,而是要使用未來視角。在未來,機器人類,基因改良的人類,虛擬人類……彼此共生,適應不同的生態位。比如,探索宇宙太空,主流會演變成以機器人為主。這些機器人高度智能化,能夠理解人類,甚至超越人類,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人類,或者超人。這是人類未來圖景的一部分。

      元宇宙中則會誕生出虛擬人類,這些虛擬人類一部分來自于人類自身的意識(意識上傳不太可能,但意識模擬還是有些成功的指望),但主體一定會演化成元宇宙中創造的人物。未來的某個時刻,人類可能賦予這些虛擬人物以人權,承認他們為人類大家族的一員。而元宇宙,就是屬于他們的世界。

      鄭軍 :人類并不會因為接觸虛擬世界而停止探索現實世界

      認為人類接觸虛擬世界,就不再探索現實世界,導致這種擔心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憂慮于信息科技壓倒其他科技的現狀。在科普傳媒上,有關信息技術的報道比其他專業多得多。以至于有人抱怨:“他們承諾會飛的汽車,結果卻只有140個字節”。但作為信息技術核心指標的“算力”,直到半世紀前才開始暴增,算力暴增其實是在彌補人類科技體系的一個短板。信息技術的新聞更博眼球,也不過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二是自然科學本身的一個弊端。它主要研究物質世界,一提到人,就只知有“人類”,不知有“人群”。其實,人類從來都分群分派,行為模式有巨大差異。沉迷于虛擬世界和沉迷于麻將牌或者斗蟋蟀的人群,本質上沒什么區別。而探索者和創造者完全是另一批人,他們不為時尚所吸引。科學從來不是大眾事業,有多少大眾沉迷于某種新玩法,并不影響科學本身的發展。很難想象航天科技會因為元宇宙興起而不再發射重型火箭,海洋研究院會因為元宇宙而放棄深潛器開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网| 男人桶女人视频不要下载|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久草电影在线观看|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老妇bbwbbw视频|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观看|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男的把j放进女人下面视频免费|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 最新电影天堂快影eeuss|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无遮掩60分钟从头啪到尾| 五月婷婷丁香色|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h视频在线免费看| 校园春色另类小说| 亚洲武侠欧美自拍校园| 2021年最热新版天堂资源中文| 都市激情第一页|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69大陆|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jizz40性欧美| 老师在办公室疯狂的肉我| 污到下面流水的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药店打针1_标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一级毛片aaaaaa视频免费看|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www.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