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出版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年02月19日11:41

      “這套書的出版是報告文學界的大事,也是文學界的大事。”現年八十八歲高齡的資深評論家、作家、編輯家周明今天很高興,看到《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出版,他笑著說有人幫自己“圓夢了”。周明為中國報告文學事業畢生奮斗,編發過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在內的諸多優秀作品,卻常遺憾于對報告文學的研究、評論與理論建設不足,多年來始終沒有機會撰寫報告文學理論。

      創作實踐與理論評論是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2018年,李炳銀主持的《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編撰項目啟動,三年多后叢書寫作完成并出版,為周明“圓了夢”,也為中國報告文學理論發展“圓了夢”: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工程的建設第一次有了專題系統的研究成果呈現,這套叢書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認為,“《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是新時代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重要收獲,是報告文學研究的重量級開創性成果。”

      發布會現場

      原《人民文學》常務副主編,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作家、評論家、編輯家周明

      2月18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辦的《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出版發布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叢書主編李炳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傅潔,《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作者代表黃菲菂,作家、評論家周明、白燁、范詠戈、汪守德、黃傳會、張陵、趙瑜、李春雷,以及叢書責編郝建東、楊樂參加研討。

      《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李炳銀 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叢書共含四部理論著作,分別為郭志云著《報告文學文體論》、劉葉郁著《報告文學作家論》、劉瀏著《報告文學創作論》、黃菲菂著《報告文學史論》。

      “長大、壯大、強大”

      四部著作開篇都錄有主編李炳銀為叢書撰寫的總序,在長達七千余字的序言中,李炳銀介紹了中國報告文學、中國報告文學理論的發展歷程,以及叢書選題的緣起、角度與具體內容。李炳銀說,20世紀30年代報告文學傳入中國之后,報告文學的旗幟逐漸高揚,“由附庸蔚為大國”,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成功豐碩。但長期以來,對于報告文學理論的認識界定、分析歸納和深入的研究探討較少,使不少人對報告文學產生疏忽隔膜,缺乏真準認識,也影響了更多人參與理論、關注研究的熱情。基于此,為了避免理論的無序狀態影響報告文學繼續前行,李炳銀決心與深具理論素養的報告文學青年研究者一道為學科理論建設做點事情,《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應運而生。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作家、評論家、《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主編李炳銀

      《文藝報》原主編,評論家范詠戈

      范詠戈盛贊報告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他說,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報告文學作家始終保持著“在場”姿態,深度介入社會生活,以“質于史,按于今,援于情”寫作秉持,在重述歷史中抵達歷史與當下互證,激勵今人勿忘本源、踵事增華。范詠戈認為,與報告文學不斷突破自身瓶頸獲得長足發展相比,這一文體缺少理論策應。《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一次性推出四本專著,其框架確立在文藝理論關于文學流變、作家主體、創作發生、文體邊界這四個不可或缺的支點上,各有其理論創新之處。“整部叢書做到了框架合理,理路清晰,既有學理品性又有實踐品格,拒絕話語狂歡或以方法眩目,重在解疑釋惑、有效建樹。”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評論家白燁

      原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局長,評論家汪守德

      白燁從四位作者的知識結構出發,詳細比對了四本著作在文體、作家、創作、史論幾方面的不同角度。他認為四位作者雖然年輕,但視野開闊、觀念開放,從各種文體的交叉對比中完成了對報告文學理論的建構。以黃菲菂《報告文學史論》為例,白燁認為該書對史實征引詳略得當,同時史論結合,寫出了不同時期中國報告文學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對相關的評論進行評述,顯示出探索的勇氣,頗具分量。“我認為從報告文學開始到今天,可以用三個‘大’來概括,一個是長大,第二個是壯大,第三個是強大。”汪守德用“三大”概括中國報告文學百年歷史,認為報告文學的腳印與國家民族的步伐始終同一。“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像中國報告文學有這么多作品的數量,”汪守德說,“其中好的作品留下了共和國當代生活史、創造史。”就《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而言,汪守德以開拓性、系統性、專門性、資料性加以總結,并指出理論的建構恰逢其時,是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為創作立名、立說、立傳、立命,“如今的闡述并非平地起樓,與之相反,是頗富根基的。”

      “新臺階、新標桿、新出發”

      李春雷則用“三新”指出《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的意義所在。“新臺階”是說叢書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學科史,重溫八九十年的中國報告文學精神,具有歷史性貢獻;“新標桿”意指叢書呈現當下最新的報告文學業態,將文學現場的相關現象梳理討論,并提供了亮點展示;“新出發”則是在回顧、梳理的基礎上切實探討學科問題,探索思想性與文學性的互進互融,讓報告文學更加的扎實、豐盈。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河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李春雷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山西省作協原副主席,作家趙瑜

      評論家蕭立軍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作家黃傳會

      蕭立軍和趙瑜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將著眼點放在中文學科設置上。他們認為,中文學科向來“重古典、輕現代”,在現當代文學學科內部又“重史輕文”,即便在報告文學影響力最大的時期,大學中文系中也罕有相關的課程開設。隨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掖報告文學作品的大獎設立,報告文學才得以逐漸走進研究者的視域之中。在他們看來,調整學科設置很有必要。黃傳會則認為,反省報告文學理論的“不受重視”需要報告文學作家反省自身,“我們本身的問題不容忽視,從徐遲以后,報告文學作家‘太忙了’,沒有拿出特別精彩的作品。”在黃傳會看來,量多不等于質優,報告文學作家們宜放慢速度、提高學養,從創作內部為理論建構提供新機。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評論家張陵

      實現報告文學及報告文學理論的“新出發”需要回歸初心。張陵對報告文學史論的研讀多有心得,他認為報告文學雖然肇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但其思想能夠得到保證,是因為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洗禮。“為人民服務”的號召使報告文學跟時代結合得非常緊密,問題意識是報告文學“最鮮明、最明確、最堅定”的特征。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要求知識分子走到人民當中去,這對報告文學來說是非常大的轉折,而在今天,報告文學的擔當更是體現在書寫民生層面。張陵指出,“報告文學的文體其實在向‘人民文體’轉變”,只有報告文學具備這種條件,具備這種文體貢獻的可能性。此外,張陵還發現報告文學與其他文類的一大區別,即“報告文學作家沒有神童”。與其他門類作家相比,“幾乎所有報告文學作家都是對社會的認識比較深、對生活有積累,鮮少少年報告文學作家。”

      《報告文學史論》作者、文學博士黃菲菂

      《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自2018年6月開啟編纂以來,得到了包括并不限于上述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學者的熱情關注和支持,編者作者多次集中開展項目論證、討論論題對象,并在撰寫提綱、初稿審閱等方面努力使叢書工程切實落位。2019年,經嚴格審定,中國作家協會將《中國報告文學理論建構叢書》項目確定為重點作品扶持選題。對中國報告文學來說,叢書的出版或僅是一小步,是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得以豐贍的起點,但正像主編李炳銀在序言中所寫到的,“懇請所有關注者坦誠批評指正,提出建設性意見,使之日臻完善,長遠地有利于報告文學發展繁榮……報告文學的歷史,將會因此有一個新的記錄和開始”!

      與會人員合影

      (攝影: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