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1年度遼寧報告文學創作述評 ——綜觀《共和國脊梁》等三部(篇)報告文學
      來源:文學遼寧(微信公眾號) | 李霞  2022年02月10日07:16

      與新聞報道不同,報告文學借助文學的獨特立場,透過現象,發掘表象下面深層的本質。本年度遼寧報告文學呈現出色彩繽紛多樣化特征,無論是輻射行業視角,發掘人物高尚的精神世界;還是從歷史深處追根溯源,探索工匠們職業背后的精神堅守,或者采取冷峻的視角,觸及當下現實問題,都顯示出多路出擊的實力風貌。

      作為建黨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沈陽市國防及中省直企業工會組織遼寧省傳記文學學會22位作家采寫的40萬字的報告文學集《共和國脊梁——沈陽國防工業人的故事》,2021年6月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主線,通過個人和群體先進事跡的形式,抒寫了沈陽國防工業建設的輝煌歷程。在這22篇報告文學的對象中,既有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又有新時期魂系海天的航天工業英雄羅陽;既有參與新中國航空建設的航空動力機之父吳大觀,又有“神七”艙外航天服電源保護裝置研制團隊。

      報告文學集《共和國脊梁——沈陽國防工業人的故事》

      關捷的《大國飛翔——記全國勞動模范、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是一篇出色的報告文學,作者善于以細節為抓手,刻畫人物性格,提升作品主題。

      利用細節,賦予作品深沉熱切的情感。91歲的顧誦芬晚年依然熱愛飛機設計崗位,作者寫道:“從那時到現在,每個工作日的早晨,他都要從500米之外的家到這里,只是當年他只需走三五分鐘,現在他要走十多分鐘。他是每天早晨第一個到辦公樓來的人。”作品抓住老人從家到辦公樓之間500米的距離,在行走時間的變化——從過去三五分鐘到現在的十多分鐘,表現了歲月滄桑的流逝,又表現了這位飛機設計大師不顧年邁力衰、矢志不渝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堅強意志。結尾寫到老人坐在辦公室里,“傾聽來自空中的那些鐵蝴蝶的飛翔聲音。這聲音,在顧誦芬聽來,就如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中國的英雄交響曲,中國航空人的英雄交響曲。”作品借助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將主人公一生的雄心壯志與實現中國的航空夢聯系起來,一步又一步升華,把人物的內心境界推向高潮。

      利用細節,提煉人物的典型意義。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7歲的顧誦芬從睡夢中被炸醒,作者抓住日軍飛機轟炸北京城,對幼年的顧誦芬的影響,在中國人被強敵奴役的屈辱與主人公今生的事業選擇之間搭建起一座因果的橋梁。

      利用細節,反襯一位科技工作者對時間的珍惜。顧誦芬對吃飯的理解,僅僅是填飽肚子,他把時間節省下來,都投入到事業上。有些職工反映食堂飯菜做得不好,他做了一番調研,說“我看,還不錯嘛!”

      肖士慶的《沈飛——中國殲擊機的搖籃》的寫作特點,一是堅持從素材中找故事,突出個人命運與國家未來的高度融合。1950年春節,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期間接見我留蘇學生,葉大正請毛澤東主席題詞,毛澤東主席了解了葉大正就讀的航空專業后,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九個大字: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作者就此提煉道:“從此,這九個字就成了我國人民空軍建設的指南,也成了葉大正終身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這一筆把沈飛人與富國強軍的期望及命運聯結在一起。二是作品的敘述強調親切感。作者自己的親歷中貼近沈飛人的脈搏,作品開頭一下子抓住“我”與“沈飛”的緣分——沈飛的飛機從我家門前過。作者剛搬進新居,正趕上沈飛集團的飛機試飛,呼嘯的聲響,使作者意識到“我”與“沈飛”比鄰而居。另外,作者十分注重行文的口語化,善于用日常的口語,化解專業性的技術解說,使之富有生活彈性的質感。

      李大葆所著長篇報告文學《襄平宴:美味中的秘境》,由遼海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全書共計26萬字,講述了以“遼寧工匠”劉劍為代表的遼陽烹飪界人士,在傳統“八中碗五大件”譜系基礎上,不斷探索,推陳出新,將餐飲食料與景物傳說會于一爐,打造出了一臺具有濃郁地域文化風味的“遼菜”菜系之一——“襄平宴”。作者把“襄平宴”納入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畫卷中,通過執著尋訪追蹤歷史當事人,厘清了“襄平宴”的源與流、古與今的脈絡,尤其是挖掘出一代代廚人技藝傳承背后的道德意蘊和精神內涵。

      報告文學《襄平宴:美味中的秘境》

      本書抒寫了“襄平宴”的歷史傳承性。遼陽古稱襄平,兩千三百年前,以襄平城為中心,遼東郡上演了政治、經濟、文化波瀾壯闊的劇目,其中鐘鳴鼎食的出土壁畫,給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遺產,為今日“襄平宴”的出臺,提供了飲食文化的胚芽。文中描寫劉劍的師父姜憲來在遼陽市博物館看到漢魏時期的墓壁畫《庖廚圖》《宴飲圖》,如臨其境一般,似乎嗅到了古襄平的肉香,眼前的壁畫與傳統“八中碗五大件”像電影疊化一樣交織,“姜憲來的靈感一下子被點燃了:襄平……宴,幾個字,脫口而出。”2005年,劉劍開門見山向姜憲來表示要為“襄平宴”的技藝做點貢獻,如果說師父姜憲來是遼陽烹飪界一桿大旗,那么徒弟劉劍就是新時期的代表。書中描述師徒倆在遼陽周邊尋覓菜名線索一段,簡直是主人公劉劍的一番切身悟道:“若干年后,也會有人伸出肩膀繼續扛起新的歲月,繼續向上攀登,而此時,他的任務是把襄平宴做下去,達到自己能力的極限。”2010年8月,“襄平宴”的再度研發,在劉劍主持的遼麻餐廳啟動。從兩千年前的《庖廚圖》《宴飲圖》,到近代的“燴小碗子”,從新中國成立后風生水起的“八中碗五大件”,到今天餐飲技藝與景物傳說相結合的“襄平宴”,一代代廚人薪火相傳的努力終于開花結果:2018年國家創建歷史文化名城驗收組蒞臨遼陽,遼陽人在飲食上,奉獻出本地文化特色的“襄平宴”。

      本書突出了“襄平宴”濃郁的情感地緣性。作為遼陽烹飪界的領軍人物,劉劍給自己掌門的飯店起名叫遼麻餐廳,身為當年遼麻老食堂職工,他敬畏的是遼麻餐廳背后的歷史支撐。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遺址之一,遼麻(遼陽麻紡織廠)的圍墻、廠房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人們的情感記憶仍維系在這些傳統廠名上。一個過去的名字,就是不止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同樣,他和師父及其同門師弟一起研制的“襄平宴”,具體名稱都圍繞傳統的地緣景物展開,玉鳳遷都、虎臥燕都、太子玉帶、魁閣凌霄……這些菜名背后或者出自遼陽古八景,或者隱含一段歷史傳說。讓食客的味蕾在歷史、文化、情感記憶中更加豐盛地打開。

      本書呈現出未來的開放性。劉劍自己的生意不僅做到位,還帶動更年輕的廚人共同進步。弟子白殿海學師父,把傳統老店西海興飯店的名字接了過去,盤活了之后,卻拒絕兩個小弟使用這個老招牌,怕他們對這塊老招牌的精髓沒有悟透。作者從“襄平宴”的師徒傳承的關系中,注意到在廚師這一行里,有一種經驗上的信任,精神上的信仰,對技藝的尊重和對人品的崇拜。師父對待徒弟,既是朋友,又是孩子,他在他們的肩膀上放置的是自己的理想。“在純潔的師徒關系中,存在一種樸素的關涉未來的歷史觀。”

      報告文學應該多關注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故鄉難得地堅持上世紀80年代問題報告文學的傳統,以散點透視的方式,反映社會現實矛盾,進行普遍性和全局性的思考。他新近發表在《北京文學》2021年11期的報告文學《走出心靈的地獄——抑郁癥調查實錄》不啻為對當前被忽視的社會邊緣人群而發出的人文關懷的強烈呼聲。作者堅守報告文學的責任立場,直面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不回避現實中的矛盾和悲劇,將生活中的不幸沉甸甸地揭示出來。作者堅持點面結合的視角,一方面從身邊事寫起,通過自己的好友、同事、戰友被抑郁癥奪走生命所引發的震撼和心靈之痛,試圖喚醒社會各界對這一現象的重視;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資源,展現全球對抑郁癥現象的整體調查和科研措施的實施,從而形成從一個個具體個案到整體宏觀的觀察視野。通過一組組驚人的數據——全球目前有超過3億人患有憂郁癥,讓廣大讀者意識到這近在咫尺的精神疾病所包含的嚴峻性和突出矛盾,并自覺參與到這一社會關懷當中。

      《北京文學》2021年11期

      相信遼寧省的報告文學作家能繼續發掘精神脈動,直面現實探索,寫出更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