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宗利華:一個作家必須得是一個“雜家”
      來源:山東青年報 | 劉文玉  2022年02月09日12:28
      關鍵詞:寫作 宗利華

      宗利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長篇小說《佳城》《盛宴》、小說集《香樹街》《水瓶座》《天黑請閉眼》等17部,多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等轉載,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西班牙、韓文等,曾獲金盾文學獎、泰山文學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全國小小說金麻雀獎等。

       

      宗利華熱愛文學始于高中,他和幾個同學自發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學習之余一起交流閱讀心得及各自喜歡的作家,也學著寫詩、寫散文。1994年于淄博警校讀書時,在《淄博日報》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參加工作后,他做了淄博市公安局內部刊物副刊版的編輯,因為經常和作家們交往,便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寫小小說。于他而言,“走上文學創作這條路,其實很自然,順理成章。”

      書畫激發創作靈感

      “我真正開始文學創作,就是專攻小小說,在不同時期形成了幾個系列,比如網絡系列、乞丐系列、民俗系列、新聊齋系列等,后期開始寫內容連貫的小小說三題,這也意味著在單篇小小說里,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受到篇幅限制,于是,開始轉向短篇小說。”前后有十年的時間,宗利華都在創作小小說,共創作了一百多篇,“自己感覺稍稍理想的有十來篇,包括早期寫的《床》《井》以及后來寫的《唐卡》三題等。”其中,《唐卡》三題比較接近他想達到的一種創作狀態,不管是從民間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入、敘事結構的變化以及三題之間的互相呼應,都相對更完整一些。

      而激發宗利華創作靈感的正是他喜歡的書畫。“寫《唐卡》三題時,是因為對唐卡這一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一些詞語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比如‘國唐’‘止唐’‘堆繡’。那三題的小標題,就用了這三個詞語。”

      “書畫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內在理念一致,只是外在呈現方式不同。一件書法、美術作品,其實也是在敘事、在表露情感,它們也有結構、有節奏感。國畫山水里,有陳子莊那樣的寫意小品,也有王鏞、黃秋園那樣一筆筆堆積而成、幾乎密不透風的大山水。前者可以看作是小小說,而后者就是一部長篇小說。”宗利華認為,一個作家,必須得是一個“雜家”,必須要得到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等方方面面的滋養。“對我而言,從書畫中受到的滋養頗多。”

      顛覆自己向中篇小說轉型

      剛開始文學創作時,宗利華感覺小小說字數少,發表的陣地或渠道多,好像可以憑借這一文體,去推開文學的大門,可一旦深入下去,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很難駕馭的文體。“經過多方面的探索后,想法越來越多,束縛也越來越多,反而不如數年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期,也就是說,自己沒辦法顛覆自己,再繼續走下去無非重復。這是逼迫自己轉型的一個主要因素。”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的宗利華暗下決心,再用十年時間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中篇小說。

      2005年,《廣西文學》發表了宗利華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巫蠱之地》,這是他首次嘗試從小小說跨越到中篇小說,但在結構上、敘事上以及大的理念把握上,他都覺得不夠成熟,不是一個理想的作品。

      “我花費兩年多的時間,才從小小說敘事語境中跳出來,而且很幸運地找到了一個點、一個引擎,一個像莫言的‘高密東北鄉’那樣的精神故鄉,就是我命名為‘香樹街’的一條街道,我一口氣寫了五六個關于這條街道的中篇,被各種選刊轉載。”《香樹街》成為宗利華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由此從小小說向中篇小說轉型成功。

      作家要深入“生活”

      “小說中的‘香樹街’,是我當年下派工作過的派出所門前的一條小街,其特點是連接城市和農村的一條線。于是,我從中發現一種城鄉二元對立,發現這一關系下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物。”對創作素材,宗利華講道,從大的方面講,是來自個人的經歷和經驗,這是許多作家的共同之處。也有一些素材,是來自于讀書、電影等,“當年寫‘十誡’系列小小說,就是因為看過兩個版本的名為《十誡》的電影。”

      對自己的閱讀習慣,宗利華分享道,寫小小說的時候,集中讀過國內外的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去琢磨他們的寫法。近些年會更深入地去研究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作家,會在短時期內閱讀大量作品,比如馬爾克斯,幾乎將其所有作品都買來讀,包括自傳,以及別人為他寫的傳記。他認為,當閱讀到一定深度,就會自發形成系列式閱讀。

      宗利華認為,閱讀和寫作就是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沒有大量閱讀,作品就不可能開闊,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高度。“我們總說一個作家要深入生活,這個‘生活’,其實無處不在。對每個作家來說,都有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可能腳踏實地去體驗,而大量的閱讀是一種很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