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南游“唐詩路”:杜甫和他的“間隔年”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聶作平  2022年01月19日08:42
      關鍵詞:杜甫

      從江寧到蘇州

      乾元元年(758年),47歲的杜甫在長安參加了一場餞別宴。餞別宴的主角叫許登,杜甫依唐人習慣,稱其許八。許八時任拾遺,得到天子批準,打算回家探望老母。

      許八的老家在南方的江寧,即南京。

      在寫給許八的詩中,杜甫回憶起弱冠之年的南游,并向我們透露出一個信息——正如猜想的那樣,杜甫是通過大動脈般的運河從河南前往吳越的。

      杜甫在詩中回憶了旅途中印象深刻的兩個地方,一個是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一個是京口(今鎮江):“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p>

      杜甫從洛陽順流而下后,在滎陽附近的坂渚,他的船進入了隋朝修建的通濟渠。溝通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又稱汴河,也就是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那條帆檣云集,從開封市中心流淌而過的河。舟次宋州(今商丘)、永城等地后,在泗州(今盱眙一帶)入淮河。沿淮河行進到楚州(今淮安),進入了另一條更古老的運河,那就是始鑿于春秋時的邗溝。邗溝連接的是淮河和長江。之后,杜甫再溯長江而上,抵達了長江之濱的江寧。

      非常巧,如同上一年在郇瑕結識了韋之晉和寇錫兩個終生好友一樣,在江寧,杜甫認識了另外兩個人,同樣成為交往一生的好友。一個是許登,一個是杜甫稱為旻上人的和尚。

      秦淮河從南京市區流淌而過,在市中心形成一個U字形,U字形內里,有一系列差不多等同于南京地標的古跡:夫子廟、貢院、桃葉古渡、白鷺洲、烏衣巷、寸花門、南唐城墻……

      與這些古跡相比,古瓦官寺的名氣和規模都要小得多,并且,雖然它的名字前冠了一個古字,看上去似乎并沒多少古意。

      如今藏身小街深處的古瓦官寺,建于東晉興寧年間,已有近1700年了。瓦官寺的得名,源于該寺寺址,原是政府管理陶業的瓦官的辦公地。南朝梁時,在寺里修建了一座高達二百四十尺的瓦官閣,成為南京最壯觀的建筑。

      瓦官寺南面和西面均為秦淮河,直線距離不到500米。自從瓦官閣落成后,就成為登臨送目的絕佳去處。

      杜甫前往江南之前六年,與他同為唐詩雙子星座的李白,也在江南漫游。他同樣登上了瓦官閣。那是一個清晨,從瓦官寺里傳出一陣陣法鼓聲。李白極目遠眺,但見“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他感覺高聳的瓦官閣,“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杜甫也登上了瓦官閣,并游覽了閣下的瓦官寺。與他同游的,就是新結識的朋友許登。

      杜甫擅長書法,但不能確認他是否也擅長丹青。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非常喜歡賞畫,并留下了多首題畫或詠畫詩。

      在瓦官寺,杜甫欣賞了顧愷之的作品。東晉人顧愷之乃中國繪畫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詩、書、畫俱精,人稱三絕,尤擅人像和佛像。唐代文藝理論家張懷瓘評論南北朝的三位重要畫家時說:“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p>

      顧愷之的作品繪在瓦官寺北邊墻壁上,題為《維摩詰變相圖》。由于實在太喜歡此畫,許登便送了杜甫一幅他收藏的臨摹本。將近30年后,杜甫對此事依然記憶猶新。他除了在寫給許登的詩里舊事重提外,晚年流落成都和夔州時,又分別在兩首詩里提及。

      縱觀杜甫一生,他對顧愷之、曹霸等畫家的畫作,對張旭、懷素等書家的書作,以及對公孫大娘師徒的劍器舞和對李龜年的歌聲的由衷贊美,以及內行而獨到的評價,都向我們暗示了一個必然事實:杜甫有著廣泛的愛好和全面的藝術修養。這種愛好與修養,對他的詩歌,顯然是一種潛滋暗長的幫助。

      唐代,不僅文人能詩,帝王將相乃至僧尼方道,都不乏吟哦之士。古人把能作詩的和尚稱為詩僧。杜甫在江寧結識的新朋友旻上人,便是一個熱愛詩歌的詩僧——分別28年后,在為許登舉行的餞別宴上,杜甫知道許登回去后一定會和旻上人見面,因而寫了一首詩,托許登帶給旻上人。詩中,杜甫很關心的問題是:旻上人年事漸高,還寫詩嗎?如果還能寫的話,誰能把他的作品轉給我讀讀——“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

      28年前舊游的點點滴滴,一幕幕浮現在杜甫眼前,于是,他把它們寫進了詩中:“棋局動隨尋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p>

      杜甫喜歡下棋——后來閑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有時沒有對手,他就把夫人楊氏拉來充數,所謂“老妻畫紙作棋局”。這位旻上人也喜歡下棋。旻上人修行的精舍很雅致,那是江寧城外的一道山谷,谷中,有一條幽涼的山澗。澗邊,翠竹亭亭,二人就在面澗的窗下對弈。日頭移動,翠竹修長的影子變幻著角度投進房間。

      兩人還一同游湖。他們一僧一俗,一個袈裟,一個青衫,劃著一條小船蕩舟湖上——詩歌、圍棋,都是他們的談資。

      因許登還鄉,杜甫想起多年未見的旻上人,想起青春年少的風雅和浪漫,而今老之將至,不由泫然淚下:“不見旻公三十年,封書寄與淚潺湲?!?/p>

      唐代,今天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市區、崇明島,以及長江北岸的啟東、海門、南通尚未成陸,江陰以下即為長江口。長江口是一片巨大的喇叭狀水域,江海相接,潮涌潮落,十分壯觀。是故,從江寧東下前往蘇州的杜甫,一度打算坐上海船,航海去日本,“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不過,杜甫到底還是沒有出海,“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薄吘?,在唐代,出海是一件有相當風險的事。盡管那時候,我國東部地區的諸多港口,已有駛往日本、新羅等地的商船。

      蘇州是杜甫江南行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地。

      唐代的地方行政機構,本為州、縣兩級;然而,等到原本作為監察機構的道漸漸成為行政實體后,便演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同時,在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又設府,府分為大都督府、都督府。

      蘇州的級別為州。唐代的州,按各州政治地位、軍事要害、人口多寡等標準,劃為七個等級:輔、雄、望、緊、上、中、下。

      輔州僅四個,均環繞長安,相當于首都衛星城,即同州、華州、岐州和蒲州。雄州有六,在東都洛陽周圍,即鄭州、汴州、陜州、絳州、魏州和懷州。望州有十(中唐后有所增加),都處于中原膏腴之地,如宋州、許州、衛州、相州。緊州多是地處要沖,治理緊要之地,如徐州、蔡州、楚州、鄂州、彭州、蜀州。上、中、下三州則主要以人口劃分,即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以上為中州,不及二萬戶為下州。

      七個等級中,蘇州屬于緊州。雖然只屬第四等,但前三等的總數也只有二十個,因而蘇州在幾百個州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長詩《壯游》中,杜甫寫道:“王謝風流遠,闔閭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芰荷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p>

      幾句詩中,除第一句說的是江寧,最后一句說的是會稽外,其余幾句說的都是蘇州——蘇州的人、蘇州的事、蘇州的遺跡與歷史煙霞。很明顯,杜甫游歷了他詩中提到的這些蘇州名勝,聯想起發生在這里的諸多舊事,憑吊之際,感慨萬千。

      與他國文人相比,中國文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喜歡懷古。不知是悠久的歷史傳承使然,還是六經皆史、文史哲不分家的習慣使然??偠灾?,中國文人喜歡憑吊,喜歡懷古,喜歡在古人的故事里,掉自己的眼淚。

      蘇州城的橫空出世,可以追溯到先周時期,相當于商季。當時,生息在今陜西岐山周原一帶的周人,其部落首領為古公(又稱公亶父)。古公有三個兒子:太伯(又作泰伯),虞仲和季歷(又作姬歷)。

      季歷的兒子叫姬昌,“有圣瑞”。古公經常念叨:“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流露出想將君位傳給小兒子季歷,以便再傳姬昌的念頭。

      太伯和虞仲看出父親心事后,為了成全父親,兄弟倆離開周原,前往當時還屬蠻荒之地的江南,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建立了吳國,又稱勾吳、天吳。

      第一個在蘇州筑城的,據說就是太伯。

      太伯之后,他的后裔闔閭令勇士專諸將匕首藏在燒熟的大魚里,趁著給他的堂弟吳王僚上菜的機會,從魚腹里抓出匕首,把吳王僚殺死,從而登上吳國王位。這就是杜詩里說的“蒸魚聞匕首”。

      闔閭即位為吳王后,在伍子胥、孫武兩位重臣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闔閭之前,吳國都城在蘇州下轄的吳縣(1995年撤銷,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闔閭上臺后,令伍子胥修筑了兩座城,一座稱為大闔閭城,作吳國國都,在今蘇州木瀆;一座稱為小闔閭城,作軍事堡壘,在今無錫。

      崛起的吳國先后擊敗楚國和越國,為了北上爭霸,下大力氣開鑿了后來成為隋唐大運河一部分的邗溝——杜甫南游的船只,便從邗溝駛過。闔閭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關于春秋五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除了齊桓公、晉文公兩人是每說均有外,另三人則各說不同。其中,墨子提出的五霸,即有吳王闔閭。

      今天的蘇州是國內最知名、最具人氣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蘇州古城西北部,平坦的平原上,隆起一座樹木幽深的小山,那就是虎丘。

      闔閭去世后,安葬于此?;⑶鹈值挠蓙碛袃烧f,一說是闔閭葬后第三天,有一頭白虎蹲在墳上;一說山的形狀如同一只蹲著的老虎。

      虎丘山上,有一座略微傾斜的塔,因位于虎丘山上,俗稱虎丘塔,其本名叫云巖寺塔?;⑶鸶?0來米,塔高近50米,在沒有高樓大廈的古代,虎丘便成為從西面前往蘇州城的旅人最先看到的蘇州建筑,故有“先見虎丘塔,后見蘇州城”之說?!鸥s沒有看到過虎丘塔,因為虎丘塔修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那時,杜甫已經去世快200年,墓木早拱了。

      不過,虎丘本身和虎丘劍池,杜甫卻一定尋訪過。

      通往虎丘的山路盡頭,有一塊巨石,稱為千人石。站在千人石旁向北望,“別有洞天”圓洞門一側有“虎丘劍池”四個遒勁的大字,系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兒子顏頵所書。顏頵比杜甫小37歲,要等到杜甫游江南之后17年才出生。那么,杜甫注目過的劍池,肯定還沒有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四個大字。

      圓洞內,右壁刻“風壑云泉”,行書,系宋代書法家米芾手筆。當然,杜甫也不可能見到。左壁,刻“劍池”,篆書,這個,杜甫見過的,它出自王羲之之手。

      石壁上一汪潭水,即為劍池,長約40余米,深據說有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這就是杜甫詩中所說的“劍池石壁仄”。相傳,曾經叱咤風云的闔閭,他的墳墓就在劍池下面。

      伍子胥所筑的大闔閭城,周遭共八道城門。八道城門中,數西北門最為壯觀雄偉,名為閶門。所謂閶門,原是神話中所說的天門。以閶門命名,極言高大,乃至直通天上。闔閭西征楚國,大軍從閶門而出。為了表示必勝信心,他將此門稱為破楚門。

      閶門外,東漢年間建有紀念太伯的祠廟。從杜甫詩中可以看出,他從江寧而來,先抵蘇州西門外,在虎丘憑吊了闔閭后,向南到太湖之濱的長洲賞荷——由此可知他是夏天來的。之后,他在閶門外的太伯廟里祭祀了太伯,然后從閶門進入蘇州。杜甫邊走邊看,發生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往事歷歷在目:太伯奔吳,專諸刺僚,子胥筑城,闔閭爭霸……這些往事里,品性高尚的太伯最令他感動。他應該不只去過太伯廟一次,不然就不會用“每趨”的說法,而每一次去太伯廟,他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蘇州下一站是會稽,即浙江紹興。春秋時,蘇州屬吳國,會稽屬越國。吳越爭霸數十年,闔閭征越受傷而死,遺令太子夫差復仇。夫差果然大敗越國,但占領越都后,卻不聽從伍子胥建議,一舉吞并越國,于是養虎遺患,后來被臥薪嘗膽的勾踐擊敗。夫差自殺身死,吳國滅亡。

      吳越也是秦始皇東巡過的地方。有一種說法,虎丘的劍池就和他有關。據說,秦始皇想得到闔閭用于陪葬的魚腸劍,下令掘開闔閭墓,但最終他既沒能找到闔閭墓,更沒能得到魚腸劍,而是在掘墓過程中,留下一個大坑。這個大坑就是劍池。

      杜甫熟讀經史,對這些故事了然于胸,因而浮想聯翩,“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那時候,紹興叫越州

      今天的紹興是浙江下轄地級市,無論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在省會杭州之下。不過,唐時紹興為越州,而越州的地位卻在杭州之上。當時,越州系都督府建制,同時還是浙東觀察使駐地,開元中有戶十萬七千六百四十五,屬望州;杭州開元中有戶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二,屬上州。

      紹興又稱會稽,得名由來,據說大禹在此大會諸侯,探討國家大事。《吳越春秋》說:“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弊钕仁菍⒁蛔矫麨闀嬌剑髞韺⑦@座山周邊的地區都稱作會計,后來寫作了會稽。

      “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這大概是老杜一生中寫過的最香艷的詩句了。鏡湖水面寬闊,杜甫感到涼爽,反過來也證明,越州的其他地方,不一定就那么涼爽。自然大方的越地女子,穿戴得比較清涼,與北方女子相比,南方女子更顯水靈、白皙。青春年少的杜甫怦然心動,幾十年后依然記憶猶新。

      變幻觀察視角,熟悉的東西也會變得陌生。借助衛星地圖可以清晰看出,黛黑的群山連綿成弧形,環繞在紹興南面;北面則是開口巨大的杭州灣。山與海之間,是由錢塘江、曹娥江、奉化江等河流沖積成的狹長的寧紹平原。

      隨著衛星地圖不斷放大,我看到,寧紹平原上,密集的城鎮村落之間,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呈現出典型的水鄉風貌。

      鏡湖就是眾多湖泊中的一個。

      鏡湖又名鑒湖——紹興人秋瑾自號鑒湖女俠,即源自她家鄉的這汪湖。鏡湖之濱,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古廟,叫馬太守廟。馬太守是誰呢?他就是鏡湖的始作俑者,東漢和帝時期的會稽太守馬臻。

      馬臻是陜西茂陵人——與杜甫的遠祖杜周是老鄉。他任太守期間,將山陰和會稽兩縣的幾十座大大小小的湖泊以及流經其間的小河開鑿聯通,擴展為一個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的大湖??⒐ず螅对涂たh志》稱它“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洩田中水入海……隄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頃”,從此山陰、會稽兩縣無兇年。

      這么一個造福萬代的民生工程,帶給馬臻的卻是災難——由于鏡湖淹沒了當地不少地主大戶的農田,他遭到誣陷,而昏庸的朝廷竟將他處死。

      馬臻慘死后,會稽百姓想方設法將他的遺骸運回,安葬于湖濱——馬太守廟附近,便是保存至今的馬臻墓。宋仁宗時,朝廷追封他為利濟王。是故,馬臻墓碑上的文字是: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太守馬公之墓。

      馬太守廟建于開元年間——很大可能,杜甫游江南時,這座廟剛好落成。

      杜甫到越州,鏡湖是必然要游的,而喜歡憑吊追懷的杜甫,也應該造訪過馬臻墓和太守廟。

      另外,杜甫看到的鏡湖遠比我看到的更為遼闊浩淼——北宋以后,由于筑湖墾田,鏡湖大大縮水。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的好友宋之問,在杜甫游鏡湖前20多年貶越州長史。他曾在一個早春泛舟鏡湖并留有詩作。對這位前輩的作品,杜甫是熟悉的。那么,游湖之時,他或許會想起這位人品不那么高潔的前輩的詩句:

      蘆人收晚釣,棹女弄春歌。

      野外寒事少,湖間芳意多。

      雜花同爛漫,暄柳日逶迤。

      司馬遷在《史記》里描寫江南生活時用了一個詞:飯稻羹魚。意思是以稻米做飯,以魚做菜。

      在越中,來自北方的杜甫品嘗到了南方水鄉的河鮮,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年后,當他在長安與鄭虔同游一個何姓將軍的山林,并在何將軍府上吃飯時,席間恰好有在他早年留下了美好記憶的河鮮?!磅r鯽銀絲鲙,香芹碧澗羹”,也就是把鮮活的鯽魚切成銀絲,澆上芹菜熬成的汁水。味蕾的記憶如此牢固,他一下子就想起了越中,“翻疑舵樓底,晚飯越中行”——我懷疑這不是在長安的舵樓下吃飯,而是像在越中用晚餐。

      根據杜甫晚年追憶,少時,他開始與當時的文壇名士魏啟心、崔尚等人交往,這些人不因其年幼而輕看他,反而極力贊揚他,稱他的才華足以和班固、揚雄相提并論——“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當杜甫的才華小荷初露時,比他年長11歲的李白正在漫游?;蛘哒f,李白在漫游中,來到了一個此后多次贊不絕口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剡中。

      一生中,李白四入浙江,三進剡中,除了留下一大批歌詠剡中的詩作外,以后,即使他已離開剡中,但只要遇到奇山異水,總會下意識地以剡中做比喻。晚年,他甚至想終老剡中??梢娖鋵ω咧械南矏?。

      李白初游剡中五六年后,杜甫也來到了剡中。

      春秋時,剡中屬越國。漢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剡縣,管轄今天的嵊州市和鄰近的新昌縣,屬會稽郡。剡縣建縣后,除了新莽時短期改名盡忠縣外,一直到宋朝,都稱剡縣。

      北宋的一場戰亂,讓剡縣改了名字。這種改名原因,數遍中國歷史,也是不多見的。原來,北宋宣和年間,方臘在青溪起義,受其影響,剡縣人裘日新也起兵響應。后來,起義遭到鎮壓。參與鎮壓的越州統帥劉述古認為,剡縣動蕩不安與“剡字兩火一刀,有兵火象”有關,于是奏請朝廷,宣和三年(1121年),剡縣改名嵊縣。嵊縣的得名,緣于縣境東部一列青幽的山峰:嵊山。

      嵊縣存續了874年,一直到1995年,嵊縣撤縣設市,改名嵊州市,屬浙江省紹興市。嵊縣的名字來自青山,剡縣的名字則來自綠水。

      嵊州城區地處盆地邊緣,城中四望,都能望見起伏的山巒。市區內,兩條源自山間的小河交匯后,始稱剡溪。一條是南來的澄潭江,一條是西來的長樂江。澄潭江因江底坡度大,水流湍急,又稱雄江;長樂江因江底較平,水流緩慢,又稱雌江。

      每年夏天,洪水來時,雄雌兩江匯合后,中間會夾有一條細長的銀色帶狀水流,兩江涇渭分明:雄江渾濁,雌江清澈,直到遠處才融成一色。

      發源于山地又流經山區的剡溪,在嵊州境內有30多公里。流入鄰近的上虞后,稱曹娥江,是為錢塘江最大支流。30多公里的剡溪,江流迂回曲折,夾岸青山,形成了剡溪九曲勝景。

      上世紀90年代,有學者提出曹娥江乃是唐詩之路。所謂唐詩之路,就是一條從錢塘江出發,經蕭山到紹興鑒湖,沿浙東運河到曹娥江,然后南折剡溪,經天姥山抵天臺山的唐代詩人漫游熱線。

      作為唐詩之路的精華部分,剡溪只是一條山間小河,它的長度僅為長江的百分之三。但是,唐代竟有包括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杜牧在內的400多位詩人到此游歷,寫下了上千首作品。其中,直接有剡字的就有168首之多。剡縣、剡溪、剡中、剡江、剡山這些詞語時常出現,而出產于此的剡藤紙、剡茗等特產和發生在這里的一系列典故,也在詩中屢見不鮮。

      可惜,由于時代久遠,杜甫為剡中所寫的詩歌沒有任何一首完整地留下來,我們僅僅知道的是,在追憶性的自傳作品里,他給剡中寫下了兩句詩,十個字: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白居易說,“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游歷了剡中之后,杜甫繼續南行,來到了與嵊州相鄰的浙江新昌,不過,在杜甫時代,新昌尚屬剡縣轄地,他只不過從縣城來到了山區。

      他前往的那座山,因李白一首詩聞名遐邇。

      46歲那年,客居山東瑕丘的李白在與杜甫分手后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了一座南方的山。李白對這座山的了解,有三種可能,一是他早年時曾游歷剡中,而此山就在剡縣;二是賀知章是會稽人,在長安時與李白交厚,兩個著名的酒客可能在酒桌上聊起過各自的故鄉;三是杜甫向李白提及過這座山。

      總之,無論哪種可能最接近真相,李白夢見了這座山,并為這座山寫了一首長詩。

      這座山就是天姥山,這首詩就是《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姥山是浙東主要山脈天臺山的一部分,地方志稱它:“蒼然天表,千姿萬壯,為一邑主山?!痹诶畎讐糁校且蛔鶜庀笕f千的圣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p>

      但杜甫只留下了五個字:“歸帆拂天姥?!?/p>

      也就是說,天姥山是他此次少年游的最后一個點。

      游完天姥山,他就踏上了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