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郭沫若喜受“一字”
      來源:人民政協報 | 包廣杰  2021年12月09日10:04

      抗戰時期,為激勵中國人的反侵略、反分裂、反獨裁、反投降的斗爭精神,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六大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離》《孔雀膽》,其中《屈原》被公認為這時期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慶國泰大戲院公演,首演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據統計,17天里共賣出了32000張票,很多人甚至從成都、貴陽和桂林趕來看戲。當時的《新華日報》稱:“上座之佳,空前未有。”

      盡管《屈原》的首演出取得了成功,郭沫若對劇中的“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臺詞并不滿意,總感覺“不夠味”,苦思冥想了一天一夜,還是沒有找到替換的詞句。第二天晚上演出前,郭沫若找到飾演嬋娟的女演員張瑞芳,說他對這句話不滿意,想改動,張瑞芳說:“我也感覺這句話力度不夠,不足表達嬋娟對宋玉的痛恨。”郭沫若說:“我想了一夜,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要不,在‘沒有骨氣’后面加上‘無恥的’三個字?”張瑞芳當場進行表演,但仍然感覺不滿意。郭沫若左右為難,想改動又不知道怎么修改,眼看演出就要開始了,又不忍心放棄。正在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叫張逸生的演員突然說:“把‘你是’改成‘你這’不就行了嗎?”郭沫若認真琢磨后,覺得可行,就欣然接受了這個演員的“一字”修改意見,演出效果更完美了。

      《屈原》的歷史作用和藝術價值,是我們不能否認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在創作修改這部經典話劇時,忘我投入的創作激情,幾乎用了10天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完成,以及欣喜接受他人“一字”修改的敬業精神,都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