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文學:如何與世界對話?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9月10日16:37 文學報 傅小平

        對于中國抗戰文學,讀者普遍的印象是:經過幾十年的積淀,成果豐碩、成就斐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世界戰爭文學版圖中卻依然處于邊緣位置。這意味著當下抗戰題材文學創作面臨的挑戰即是,如何面對沉甸甸的抗戰文學遺產,又該如何與世界對話?

        在8月27日中國作協舉辦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研討會”上,中國小說學會會長、評論家雷達直言,對中國抗戰文學,我們還缺乏客觀的認識。“既然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文學自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他看來,對于抗戰文學,我們一度過于 強調政治性和黨派分野,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相比世界上經典的戰爭文學作品,我們又妄自菲薄。“這兩種看法我覺得都有偏頗。實際上,我們的抗戰文學有很強的 民族性和民族氣魄,即使放在世界文學里,也是不可小看的。”

        雖然如此,需要正視的問題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抗戰文學領域還沒有出現具有世界廣泛影響的大作品,也還沒有出現偉大的戰爭小說。在雷達看來,這 是需要檢討和深思的問題。“我最近讀到河北老作家徐光耀的日記,他有一個反思。他說,他的《平原烈火》只是一張皮,雖然記錄得很原始、很深入,但透過這張 皮,卻看不到更深刻的思想,也看不到對戰爭的深刻思考。他反思自己缺乏思想,而一個能寫出大作品的大作家,往往也是一個思想家。應該說,這樣的反思,對我 們是有啟發的,因為思想高度確實會影響作品的深度。”

        以雷達的觀察,幾十年以來的抗戰文學,大多數作品缺乏偉大的人文情懷,對人的理解也沒有真正深化。“很長時間里,中國抗戰文學只講階級性不講人 性,只講單一性不講復雜性,只講顯意識不講潛意識。這是有問題的,抗戰文學雖然寫的抗戰的大背景,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寫人上來,國外的戰爭文學在這一點上并 不含糊,我們卻一度發生了很大的偏離,這就是差距所在。”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抗戰文學不曾觸及人性的深度,只是沒有把它推向一定的高度。解放軍總政治部藝術局原局長、評論家汪守德舉例表示,丁玲 《我在霞村的時候》至今讀來依然讓人感到震撼,因為它解剖的是中國人的人心,中國人的靈魂,它在刻畫戰爭給人帶來靈魂的傷痛上已經走得很遠。“遺憾的是, 丁玲的創作沒有繼續往這方面去深入探索,而中國作家寫抗戰,多數還沒達到丁玲的高度,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是在寫肉體的疼痛,寫怎么遭到日軍的殺戮, 或其他一些方面,但是沒有進入到靈魂深處去寫中國人的傷痛。”

        也因為此,中國抗戰文學可以說還沒有和世界接軌。在汪守德看來,我們長期以來對抗戰文學認識有偏差,認為抗戰文學要表現的先是抗戰,然后才是文 學。所以很多時候,在這個領域,我們基于政治判斷和道德判斷相對多一些,基于民族歷史、個人歷史及人性方面的判斷相對少一些。“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認識 到,抗戰文學首先是文學,然后才是抗戰,如果連一些基本的問題都沒解決好的話,我們很難去和世界對話。”

        《文藝報》原總編輯、評論家范詠戈則注意到,中國抗戰文學偏重于記錄事件,或是寫對事件的記憶,于人物塑造上則有欠缺。“從文學規律上來說,抗 戰文學要走向經典化,還得要歸功于人物塑造。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抗戰文學還得有人類視野,去和全人類發生對話。那些歐美的經典影視作品,并沒有把納粹的 屠殺降格為專屬于猶太人的生存問題,而是把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當成人類必須承擔的普遍責任,從而超越民族經驗而與人類的普遍體驗相融合。包括我們比較熟悉 的前蘇聯的作品《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是以戰爭為背景,把敘事主題轉向了戰爭中人性美與丑的對決。諸如此類的作品,都是在更深的人性層面透視戰爭,只有 這樣,我們的創作才有可能進入經典戰爭小說的視野。”

        這就意味著面對歷史,創作者要有嚴肅的態度。范詠戈表示,對于抗戰文學而言,無論是以娛樂化的消費經驗來處理抗戰題材,還是以廉價的樂觀主義和 英雄主義去博取讀者或觀眾一時的滿足和愉悅,本質上都是在欺騙歷史。“抗戰題材作品要走向經典,作為創作者,首先還是要敬畏歷史,從而以嚴肅的態度,理性 的創作,客觀的敘述,多元的視角去構建新的抗戰故事。”

        而構建新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發現新的歷史事實。《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評論家李舫表示,今天我們談論抗戰文學,很重要的是,要秉持 認真負責的態度來面對抗戰遺產。“一方面,我們要找到新的歷史事實,來匡正歷史細節;另一方面,則是要根據新的歷史考據,來重新確立正確的歷史觀。”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抗日戰爭正如范詠戈所說,不僅僅是作為歷史過程,或者是歷史知識存在,而是和當代生活、當代精神緊密相連。“以文學的形式書寫抗日戰爭,正是表現這種連續性的重要方式。”

        事實上,很多作家都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并力圖有所突破和創新。此次研討會重點圍繞《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抗日戰爭》《尋找平山團》《極地天使》 《吾血吾土》《大國博弈·1945》《抗戰救護隊》等作品展開討論。在對這些作品進行通盤閱讀與了解后,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李朝全的基本判斷是,中 國抗戰題材的文學創作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深化的階段。“這些作品都刷新了歷史觀,隨著大量的歷史檔案資料的披露,作者的創作也更加真實,更加深入,同時視野 也趨向開闊,有很多作品都凸顯了國際視野。”多數與會者也認為,這些作品更多關注、書寫戰爭的復雜性和被戰爭裹挾的人的豐富性,從多種視角體悟個體在國家 危亡、生死攸關時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誠如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所言,優秀的抗戰題材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當代文學的內容,而且在歷史沿革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揮著鼓 舞民族魂魄,激勵民眾斗志,凝聚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召開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研討 會,就是希望深入探討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積累的經驗、存在的問題,以期對類似題材文學創作、特別是戰爭文學創作提供有益啟示和借鑒。”

        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長篇小說選刊》雜志社承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徐忠志主持會議。施戰軍、胡殷紅、何向陽、彭學明、張陵、高葉梅、邱華棟、顧建平、黃國榮、傅逸塵、楊義堂、丁曉平、程雪莉等作家、評論家也與會研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