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新聞

      葛水平定點沁水深入生活現場座談會暨作品研討會在山西舉行

      “我走這條河,因為我孤獨我脆弱,我的心靈放不下那份不舍。我感恩沁水收錄了我嬰兒時代的啼哭,我感恩這條河流讓我懂得單純比復雜更容易獲得愛與幸福,我感恩我在這條河岸上走過了一段時間的風景……”在一部名為《要走過幾世才知道自己該怎樣愛》的電視音詩畫專題片中,作家葛水平娓娓講述了自己沿 著家鄉的沁河行走的經歷和感受,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是山西沁水縣歷山腳下一場特殊的座談會上令人動情的一幕。沁水是“山藥蛋派”作家趙樹理的故鄉,也是葛水平的家鄉。盡管兩位作家身處不同的年代,可他們的作品無不體現了全身心融入家鄉的血肉之情。 2010年,中國作協開始實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

      訪談 更多>>

      葛水平:我是鄉村遺失在城市里的孩子
      葛水平:我是鄉村遺失在城市里的孩子

      記者:在作品中,您曾說,如果一個人出生在鄉村,童年也在農村,那一輩子鄉村都會給人以飽滿的形象。怎樣的鄉村形象,在您看來才是飽滿和富有意蘊的?您是如何理解鄉村文明的生命根基的?
        葛水平:我常常在黃昏降臨時看世界暗下來,在某個瞬間,涌動的人流猝然凝固,黃昏是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刻,我能聽見那些老舊的家具在黃昏的天光下發生著悄悄的變化。一切變化總是悄悄的。就像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短。黃昏能夠安靜下來的日子總是鄉村。鄉村過日子飽滿的元素其實有四種:河,家畜,人家和天空。如果沒有水,萬物是沒有生氣的,而人家則是麥熟繭老李杏黃,布及日常,可樂終身。鄉村文明不是簡單的一座老房子一條老街可以代表,而是人家清明景和的氣象。
        記者:對于您筆下的鄉村來說,維系其結構不僅需要土地的滋養與血緣的融合,村人的信仰也是及其重要的一個部分。信仰在鄉村有著深遠的傳統,而在去往城市的途中,原本的鄉村結構分崩離析,其中就包括信仰的丟失,這是否讓您感到很痛心?
        葛水平:這世界大抵有了人,就有了護佑萬物的神靈。敬畏神靈的日子里,我始終認為人是幸福的。鄉村城市化的過程中最明顯的一點是讓我們丟棄了神。多么遼闊的大地和多么綿長的傳統,才能孕育出這般諸多的神,他們如繁星散落在窮鄉僻壤,默默地閃爍著性靈之光。貧困和苦難如影相隨,神們卻報答給敬奉他的人們溫暖的未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生活中,神讓每個屋子里的人都不會獨立承擔人生苦楚,或自享人生美好。神告訴人祖先的功德是繁衍子孫,沒有祖先也就沒有后人。享福之人是在收獲先人清白人生的成果,今生遇著逆境了是為先人曾經在世的惡孽贖罪。一個人的仕途、學業、經商方面的成就,均為祖先的蔭庇,為了使先人庇護自己兒孫超越自己,今世人的言行舉止不恭不雅不守誠都會叫神看見,都會招來禍福,神說,那就增減他們的壽命吧。

      專家發言 更多>>

      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生活才是作家創作的源泉
      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生活才是作家創作的源泉

      生活對作家的回報非常重要,生活才是作家創作的源泉。葛水平《河水帶走兩岸》讀了之后我想說:這是生活、土地對她的饋贈,可以用三個詞組來概括,一個是對土地和故鄉的一種溫馨的吟唱,這是我的第一個感覺。第二個感覺就是家族血脈的一種詩意的追尋,書中寫到了她的父親,奶奶、父親、小爺、表叔等等的一系列。第三呢,我覺得是一個作家用自己的特殊方式,文字與文學的特殊方式,對自己的一次心靈按摩,也是對讀者的一次心靈按摩,這是我的三個直接感覺。我讀到最后,更深切的感受是,其實隨著三十年城鎮化的建設,這樣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于他是國家意志和個人幸福的一種追求方式和在欲望下的山村、河流、民俗都將在城鎮化的在大潮變化中變化、消亡,包括我們空空的村落,年輕人進入城市,很多農民變成市民,這一切大的變化里面它存在很多很多是國家意志。當然所有人可能如果現在還在窯洞里生長的話,都不會喜歡,都出去會尋找自己的幸福,應該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選擇。但是呢,葛水平感受到的這種挽歌般的傷感和痛楚……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白庚勝:繼續著一個作家的使命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白庚勝:繼續著一個作家的使命

       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這項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了,它是中央宣傳部支持中國作家協會工作的幾項重大活動之一。今年中國作協的重大活動除了青創會,就是我們這項工作,去年的重大活動是這項工作和少數民族的駿馬獎評獎以及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會議。中宣部的領導也就是現在中共中央政局常委的云山同志,曾經在批示當中說道:“中國作協的這項定點深入生活的項目抓到了要害,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希望把他做得更深、更好。中宣部將會長期的關注這項工作,并且給予它足夠的、各方面的支持。”兩個月之前在長白山舉行了作家胡東林的現場會,那時中宣部還派了代表,這次本來白軼民同志要來,由于現在正開展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和實踐活動,很多重要會議還未完成,未能成行,但仍然通過電話讓我們中國作協創聯部的同志代表中宣部向葛水平女士表示祝賀,并預祝這次會議成功……

      山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張明旺:在葛水平文學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山西省作協黨組書記張明旺:在葛水平文學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葛水平是近年來山西創作成就非常顯著的一位作家。她從小在沁水的山水間自由地長大,后來在藝校讀書,從事戲曲工作,最初寫過詩歌、散文,出版過詩集《美人魚與海》《女兒如水》散文集《心靈的行走》等等。戲曲、詩歌、散文的藝術實踐活動,鍛煉、培養了她的藝術感覺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也初步地體現也了葛水平的創作追求和創作風格。在她的早期創作中,她寫了“女兒如水”,而現在,當她的創作達到了成熟之時,她又為我們奉上了“河水帶走兩岸”,“水”的文化意象與葛水平的生命追求和藝術追求結下了不解之緣,自由的生命對藝術自由表達的需要,奠定了她文學創作的堅實基礎。2004年,葛水平集中地發表了一批中篇小說,如《甩鞭》《喊山》《地氣》等等,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反響,2004年全國的中篇小說創作有了“葛水平年”的說法……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孫德全:定點深入生活對創作的重要作用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孫德全:定點深入生活對創作的重要作用

      感謝大家出席今天的座談會,也感謝所有為會議的成功舉行作出努力的朋友們!召開現場座談會的想法,是在中國作協組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的過程中產生和成型的。幾年來組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的過程,讓我們發現,在作家扎根生活、采訪和創作的過程中,有太多經驗值得梳理;在生活與創作密不可分的關系里,有太多問題需要探討;而作家在勤苦采訪、深入體驗之后創作完成的作品,也的確需要深入座談、關注評議和推介,來讓更多的人發現其價值。基于上述幾種原因,我們產生了為參與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的部分作家召開座談會的想法,希望借會議之機,評析作品、探索深入生活的新方式、擴大作家作品的影響力,也鼓勵和號召更多作家深入生活……

      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文學要在生活中汲取轉化從而創作出非常精美的藝術食糧、藝術精品
      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文學要在生活中汲取轉化從而創作出非常精美的藝術食糧、藝術精品

      我連續參加了兩個深入生活的會,長白山胡東林的會還有這個會。在今天突出生活與創作的主題,強調生活體驗非常重要。新時期文學發展三十年,很多作家一路走過來,特別是現在轉型進入一個深化的階段,我覺得生活體驗的問題顯得特別突出。在文學方面比如說原創力的匱乏,某些作家與生活的隔陌,一些捉襟見肘的感覺,自我重復的感覺都出現了,所以說生活是唯一創作的源泉,生活是解救作家最根本的東西,這一點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當然我們不能太機械的理解生活問題,也不是臨時抱佛腳似的去采訪,雖然那也是一種方式,但那些東西不能長期的為你創作解決問題,這種把文化、把生活內化為你自己的人格,內化為自己的血肉,那才是你的東西,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葛水平的《河水帶走兩岸》是內化為她自己血肉的。最近關于文壇我有一個想法,其實去年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于重新發現文學,特別是莫言的獲獎給大家一個很大的自信……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胡平:山神凹里出靈秀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胡平:山神凹里出靈秀

      實際上,古樸的鄉村天然更具有文學性。鄉村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城市是人文的,卻不是自然的,更不要說鄉村存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為創作帶來豐富資源。村里的一切似乎都能涉筆成趣,在葛水平文中,驢、貓、鼠、狗皆很生動,就是一只石碾子,也仿佛有著生命——她曾認一只石碾子做了“干大”,因為家里希望她命硬。這石碾子沉默不語,卻是溫馨敦厚的,有著人情味道,比城里的物件更具文學色彩。為什么如此呢?我想,這大約與人類的原始記憶有關。人類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大自然環境有著先天的親近感。讀葛水平的文字,你會不禁想到,她比許多城市作家要幸運,因為她可寫的東西太多。如她自己所說:“如果一個人出生在鄉村,童年也在鄉村,一輩子鄉村都會給人以飽滿的形象”,她的創作也的確總是飽滿的,不會枯竭。當然,更重要的是她對家鄉懷有的始終不渝的愛,鄉情給予了她的創作以無窮無盡的動機……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一種特殊的散文文本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一種特殊的散文文本

      《河水帶走兩岸》這本書的有些章節我反復在看,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點閱讀的體會,我建議大家要注意她每個句子之間那種排列和組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散文文本。這樣一種意境或者意象,對一個作者來說很重要,這也是我為什么會反復讀其中一些章節的原因。我覺得每一個偉大的作家或者走向偉大的作家最終都會注意到語言的表達,剛剛大家講深入生活啊、題材啊,鄉村啊,技術準備啊,包括理論準備,感情的準備,這都很重要,但它最終會落實到應該怎么去表達一個事情,表達一個東西,表達一個細節,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經常走的道路,這是必然的。因為表達才決定它存在著的價值。我當時在讀葛水平的小說中,我覺得她還沒有走到表達的自覺上來,當時我一直覺得她還早,慢慢來,別著急。但拿到這本書后我覺得那種東西提前到來了,我在想可能是這種厚實的生活給她一種刺激,不知道對不對……

      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尹漢胤:無限青山隨意好
      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尹漢胤:無限青山隨意好

      讀到《河水帶走兩岸》這部作品,我才真正知道生活對于葛水平創作的重要性,她對家鄉的這種依戀,對家鄉的認識,有她的自覺同時也有她的自醒,這種自覺自醒表現在沁水這條河對于她來說,就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血脈,此血脈不同于普通的血脈,她作為沁河的一個女兒,又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最知道臍帶血的重要性,那么我說這個沁河就像一個臍帶血,臍帶血對于人、生命和文化,不但有誕生生命,產生文化的作用,同時它還能救贖生命,就像人類的臍帶血中的干細胞可以修正生命,那么沁水這條河,葛水平就是把這條水當做臍帶血來愛護,來珍惜,而且不斷的用母親河修正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像剛才雷達老師講,現在許多作家離開了自己的母地、出生地、生活原本的基地,但是他的這種脫離就沒有能像葛水平一樣有還能自覺用這種基因來修正自己的創作……

      山西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占平:后趙樹理寫作
      山西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占平:后趙樹理寫作

      水平搞這個走沁河活動大概應該是在兩年前,她開始做這項活動時候就跟我交流過,所以這兩年我一直關注著,從一些報刊上,特別她的博客上也看到了她提供了一些文章。這次出書以后呢我也認真地拜讀了,我覺得水平這部書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信息和內容,包括文化的、地理的、政治的、歷史的等等,有許許多多。我想講一點,也就是剛才大家提到的葛水平和趙樹理的關系。大家說,談到葛水平,肯定離不開趙樹理,因為趙樹理是沁水人,葛水平也是沁水人。趙樹理的一些作品和葛水平的一些作品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相通相似之處。我本人也對趙樹理做過一些研究,也寫過一本《趙樹理傳》,所以對趙樹理也還有一些了解。所以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注意水平在這文章里面怎么表現或者說評價趙樹理,結果我覺得他對趙樹理的感情確實深厚,她整個書里面有好多處提到趙樹理,最集中的就是高洪波主席提到的那一篇叫《時間讓文字留下憑據》……

      中國作協創聯部綜合處處長高偉主持座談會:進一步張揚“生活是文學創作唯一源泉”的旗幟
      中國作協創聯部綜合處處長高偉主持座談會:進一步張揚“生活是文學創作唯一源泉”的旗幟

      從2003年葛水平的《甩鞭》在文壇炸響以來,中國文壇就一次又一次地把贊許的目光投向這里,投向這個來自山西黃土地的女作家,她的才情和爆發力,以至于讓批評家在盤點2004年全國中篇小說創作的時候,以“葛水平年”的標簽來概括當年的文學創作現象。從《甩鞭》到《裸地》,葛水平以她特有的沉靜和從容,一路走來,走在她摯愛的鄉土,用她扎實、厚重的中篇、長篇,不斷地給我們呈現這塊土地的歲月、人生和命運。“行走”已經成為葛水平文學創作的一個理念,成為她文學成長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姿態。她說:“我在路上,我的出生,我的親人,我的朋友和老鄉,他們給我他們私密的生活、讓我淚下的人生,已經成為我挪不動步的那個‘數’,我不能不陷進去,我活在他們中間我真實。”……

      深入生活作家葛水平:要走過幾世才知道自己該怎樣愛
      深入生活作家葛水平:要走過幾世才知道自己該怎樣愛

      沁河,即沁水,古稱少水、洎水,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干流流經山西省的沁源、安澤、沁水、陽城、澤州等縣市,于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出太行山峽谷進入下游平原,流經河南濟源市、沁陽市、博愛縣、溫縣,至武陟縣方陵村匯入黃河。全長485公里,落差1844米,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我于2011年10月開始沿著它的源頭尋著它走,走近它曾經流過的村莊。我看到繁華露出瘦削剛硬的筋骨,素凈的沁河與壯闊的秋風,無限擴大了村莊兩岸衰落后的蕭瑟,我不能夠歡喜。一座村莊,一代人的驛站,路上塵土飛揚,撲打人的臉,水成為村莊的終結,也豐沛了萬物。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人口增多,一方面,沁河兩岸的土地面積日趨緊張;另一方面,由于人為設障、縮窄河流、開采煤礦,一條河流,在孤獨和將要面對的絕望下雖愛于執著,然,不得不面對它最后的宿命:瘦弱……

      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傅書華:
      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傅書華:

      第一點,“神性”觀照。這突出地體現在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時間觀念。河水即是時間的象征,在時間的流動中,空間具有了新的內容與內涵、意義的變化,帶走兩岸,即謂此。海德格爾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把對事物的觀照,從三維空間,因為時間維度的引入,成為四度空間。從而賦予事物更為豐富的含義。第二個方面是個體性,對每一個不同的一次性的個體生命的有限性給以價值認可,這種一次性的個體生命,在葛水平筆下,既是大自然形態的花草樹木、是日常生活的器皿物件,也是一個個曾經生活在她身邊的家鄉人。對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與時間的引入,導致對生命虛無感的形成,海德格爾講: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他將此引入對荷爾德林詩歌的研究,認為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認為人生是“林中路”。所以,葛水平這篇散文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各種一次性生命過程中美好瞬間的消失的惆悵感……

      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葉廣芩:文字靈動,有詩一樣的韻律
      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葉廣芩:文字靈動,有詩一樣的韻律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外面走,從北京到內蒙,從內蒙到陜西,一路上都在看這本《河水帶走兩岸》,而且在不停地做筆記,做了很多。并不是因為要看這個研討會我才看才做筆記,是因為我覺得我要向她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我自己的文字語言、表達都太實,太陳舊,太笨重。讀她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覺是她對于歷史的敬重,對于文化的推崇,對于民族精神的審視和追尋都是發自于內心的,這種素材,你如果不深入下去是尋找不到的。我想葛水平出生在這片美麗的土地,那么她受到了先天的滋潤,而她回過頭來的追尋,是一種很難得的拷問,對歷史、對自身的拷問,對于鄉村自己生活過的地方的拷問,這種素材她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所以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做作,是于心的一種流出,比如她寫到陽城的琉璃塔,她說“琉璃澄明的特質契合著佛教明心見性的境界。”……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蔣韻:消亡可以是如此艷情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蔣韻:消亡可以是如此艷情

      厚重的一部大書,是葛水平對沁河、對故鄉、對北中國鄉村、對農耕文明所孕育出的情感方式、審美觀以及一切的致敬、嘆惋、憑吊。我要承認,是這部大書,讓我讀懂了,水平的美,她獨一無二的美和魅力,來自何處。那無可取代悠長而堅韌的美和魅力,是由什么豐沃的母體誕育生養。所以,在她這里,消亡是如此無奈悲傷,卻又如此艷情,如此性感,如此風情萬種。也許,那就是大美山河自身的裊裊余音和絕唱吧?只不過是借了這個人世間的生靈發聲。一切都那么有情有義,荒草中的小石雕、老時光中的柱礎、佛塔上的琉璃、二百年前的眠床、木雕窗欞、刺繡和老銀器、象征現世安穩的土炕、端正嚴謹的古老民居……它們不是物,不是物件,它們就像她前生前世的戀人一樣,來到此生與她踐三生之約……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農業時代鄉村文化的憑吊式書寫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農業時代鄉村文化的憑吊式書寫

      葛水平,不管怎么說,都應該被看作是當下時代一位難得的優秀小說家。然而,只有在讀過這部裝幀設計特別精美、圖文并茂的《河水帶走兩岸》(北岳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版)之后,我才進一步認定,葛水平,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其實,早在以小說創作一舉成名之前,葛水平就曾經有過時間不短的散文創作經歷。或許因為葛水平是以小說創作而知名于文壇的緣故,說到葛水平,人們大多都只關注她的小說創作,都只是把她視為小說家。即使在我,情況也同樣如此。盡管此前早就知道葛水平曾經出版過專門的散文集,但因為一直沒有能夠寓目閱讀,所以,自然也就無從領略作家散文創作的風采。我之所以延遲到現在才認定優秀的小說家葛水平同時也是優秀的散文家,根本原因顯然在此……

      名作欣賞雜志社社長、總編輯趙學文:不動聲色的幽默
      名作欣賞雜志社社長、總編輯趙學文:不動聲色的幽默

      大家說了很多,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沒有談到葛水平這個文本當中的幽默,我在看這本書時,關于前面大家談到的語言等等那些都有感覺,但她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我感受更多一點,比如說她父親要死了,但不想死。葛水平就跟她父親說,毛主席都要死的。再比如說寫一篇貓叫春的那個故事,看到貓叫春之后葛水平就想她也要叫春,然后她就跟別人說,村里面的人就笑她,后來她以后一聽到春這個字就很惶恐,連這個春字都不敢說。再比如以前看這個《地氣》這個小說的時候,在茅房,一個女的在里面,一個男的在外面,一根紅褲帶搭在茅房墻上,兩個人一個在這邊拽,一個在那邊拽。我就感覺她的這種幽默是不動聲色的,那么細想的話,首先源自于你的天真,實際上我感覺這還是一個農民式的幽默,農民所擁有的一種寬容和忍耐,是這種幽默產生的一個根本……

      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胡學文:她是一個有才情的作家
      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胡學文:她是一個有才情的作家

      葛水平的作品凡是能看到的,我是都要讀的,讀肯定因為喜歡,喜歡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寫作多是鄉村生活,這是我喜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的語言,剛才高主席還有其他幾位老師也都談到了葛水平的語言。余華曾經說,他對格非的一個比喻句像迷戀了很久,格非寫一個人的死亡說像歌謠一樣消失。葛水平的語言也非常的棒,同樣讓人迷戀,比如她說:“嘆息一聲,像春風吹花瓣上的浮土一樣,輕得都要跳起來。”好多這樣的語言,確實是非常的美,我過去一直認為葛水平能寫出這樣一個語言,是因為她是一個有才情的作家,最近讀了《河水帶走兩岸》,我想固然她是一個有才情的作家,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與她的深入生活,與生活的親密關系是分不開的。這部書中有一篇《高與大地的廟脊》,寫廟中住的一個老人的那段描寫,關于建筑的那段描寫,我就有這樣一個體會,如果給一個作家出一個這樣的題目讓他寫,憑著作家的想象力完全可以寫出來……

      《文學報》社長、總編陳陳歆耕:一個有著現代視角的對作家
      《文學報》社長、總編陳陳歆耕:一個有著現代視角的對作家

      葛水平這部新著《河水帶走兩岸》它精致和優美的文字讓我隨時可以沉浸其中,昨天我在虹橋侯機廳也在呼吸著沁河水溫潤的氣息,三個多小時的侯機的原本應有的煩躁,在閱讀這樣的文字時變成了一種愉悅享受,這是一個題外話。 葛水平在《河水帶走兩岸》里寫到沁河的源頭有一通紀念碑,我想做一個比喻,:葛水平用她的文字為沁河樹立了另外一座文字的碑。碑上刻寫的即有歷史的諸多記憶,也有對沁河現實的生態的考察和記錄,這里面有很多的東西:古物、建筑、戲曲、手藝、廟宇、名人故居、歷史文物等等,也有很多的現實的、人文的思考,在葛水平的這個文本中都能看到,這一文本對于沁河來說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她在后記里講到,“我理由知道她的美麗’,但她的《河水帶走兩岸》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呈現,同時它也傳遞給我們蒼涼、憂傷,無奈、苦澀等等五味交成的感受。因此我說葛水平既是一個對傳統文字、優美的文化深深迷戀的一個作家……

      北岳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續小強:一個女人的身體和靈魂的感觸
      北岳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續小強:一個女人的身體和靈魂的感觸

      首先感謝中國作協搞這樣一個很好的活動,作為一個出版人,我也經常在思考,作為一個文學出版或者說文學組織者如何去呈現文學。這本《河水帶走兩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當然在出版過程中趙學文老師,還有我們名作欣賞的很多同志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對于這本書我談一下個人的感受,我覺得《河水帶走兩岸》這本書,是一個容量很大的文本,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自然與城市的、從現代文明的、甚至哲學的,乃至于當下我們生活與創作的這種關系的,還有我們中國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都在談,但我最看重的是,它是一個還原性的作品,就是說作者不是帶著作家的面具或者作家的身份標識去進入這個世界,進入這種生活,它是一個人的講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女人的講述,剛才葛水平非常動情,我覺得這也是她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一個女人的身體和靈魂所感觸到的都給我們呈現出來了,我覺得這是最最有價值的東西……

      采訪對象、散文家孫喜玲:讀葛水平的《河水帶走兩岸》感言
      采訪對象、散文家孫喜玲:讀葛水平的《河水帶走兩岸》感言

      中國的農村,始終是孕育和培植華夏文明的基地,農業文明曾經的輝煌繁榮與今天的衰落破敗,讓葛水平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慨,充滿了嘆傷。心靈因此打結的時候,除了寫作,她會選擇喝酒。在《高于大地的屋脊》一文的末尾,葛水平問:“消失的東西固然就消失了嗎?”說:“那一晚我喝了半斤酒,……我想用那半斤酒把自己放倒。……只為曾經的手藝,消失的比風還快。虔敬不在,我們拿什么來堅守?”而這樣的詰問,在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是軟弱無力的,作為一介文人,她知道自己改變不了農業文明毀滅與消亡的宿命,她所能做的,就是借助文字表述她的糾結和痛苦,并企圖用此喚起人們的思考和反省。她說:“我們喪失了許多,恰恰可能是有關生命最高秘密的隱喻和福音。不能知,在衰敗中,我唯一不想放棄的是想入非非。”在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在無法抗拒的毀滅中,她能做的也僅僅是想入非非和用文字來表述她的想入非非……

      微博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