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作品 >> 美文 >> “紅色家園”征文 >> 正文

      “長江跳板”上的記憶(范繼平)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7月02日13:04 來源:人民日報 范繼平

        “長江跳板”上的記憶(紅色家園·黨旗飄揚——紀念建黨95周年)

        素有水上花園美稱的揚中島,猶如一塊翡翠,鑲嵌在波濤萬里的揚子江上。東江邊靜臥在青松翠柏中的“渡江七烈士墓”與西江邊“我送親人過大江”的雄偉雕塑,已經把渡江戰役的歷史記憶,鐫刻在了這座被陳毅將軍喻為“長江跳板”的小島上。

        四面環水的揚中島南北長三十余公里,東西寬平均不足十公里。據有關族譜記載,南宋年間,已有人家遷居于此。“頭頂一江水,腳踩一只盆”的特殊地形,決定了它雖然年年經受著桀驁不馴的洪水的威脅,卻也因此避開了不少戰火的禍害,建置前一直稱作太平洲。抗戰時期,這塊不再太平的江島,成了連接江南江北的水上要塞,頗具浪漫情懷的陳毅將軍留下了激情洋溢的“長江跳板穩如山,眾寡懸殊不等閑”的豪壯詩篇。

        揚中島東北岸線面對蘇北,西南岸線面對蘇南,空中俯瞰,倒真有點像不規則的江中跳板,是天然的水上交通樞紐。一百二十多公里長的江岸線上,港口碼頭多,船只漁民多,水上交通比較發達。加之遠離城市和鐵道線,敵偽鞭長莫及,小部隊來了不頂用,大部隊進來施展不開,新四軍在這里可以建立牢固的抗日根據地。河港交織、樹竹叢生的地理特點,對新四軍開展游擊戰極為有利。揚中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軍隊的給養可以得到保證。陳毅經過實地考察,明確指示“挺縱”占領揚中,“把跳板架在長江上”。

        “長江跳板”于1939年年初架設完成。新四軍挺進縱隊管文蔚司令員率部進入揚中,迅速控制了揚中全境。半個月后,陳毅也來到了揚中,在“挺縱”司令部駐地老郎街與管文蔚會合。一見面,陳毅將軍抑制不住興奮地說:“老管,你們打得好!有了揚中,我們過江就容易了。這塊跳板,你們一定要守住,不能丟失。”

        揚中這塊“長江跳板”的架設,將日偽在軍事上、經濟上對新四軍的封鎖撕開了一道缺口,為新四軍的北進創造了有利條件。挺進縱隊在揚中開展的靈活巧妙的斗爭,粉碎了日偽利用長江天塹對大江南北的嚴密封鎖,保證了新四軍主力南北轉戰戰略部署的順利實施,使新四軍有了更大的回旋之地。

        1940年7月,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和主力部隊再次經揚中渡江,與江北新四軍挺進縱隊、新四軍蘇皖支隊順利會師,成立了新四軍蘇北指揮部。1943年1月,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大批船只,護送新四軍一師二旅渡江南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舉起白旗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于10月10日在重慶簽署了《雙十協定》,約定“和平建國”。我黨為顧全大局,履行協議,堅決避免內戰,決定把長江以南八個解放區的干部、戰士撤到長江以北。揚中縣委調集了百余條木船,完成了南接北送的光榮任務。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1949年的春天,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強渡長江,直搗蔣家王朝。就在這場著名的渡江戰役中,揚中島這座名不見經傳的“長江跳板”又一次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攻揚中前哨德勝港的是177團二營的突擊連。渡江戰役打響前夕,為了充分做好渡江準備,四十多條船從內河集中到北沙港,每個班一條船,按照戰斗序列,排列在北沙港入江口。戰前動員會上,指導員周文江帶領全連指戰員宣誓:“我們一定要最先把‘渡江突擊連’大旗插上揚中!”全連干部戰士個個摩拳擦掌,情緒激昂。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經過一番殊死搏斗,小船穿過了浪大水急的江中心,夜色下的德勝港已清晰可見。離岸越來越近,敵人的火力越發兇猛,船靠不了岸,周文江和連長果斷決定棄船泅水。進入一片蘆葦蕩后,他們利用便于隱蔽的地形,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很快搶占了灘頭陣地。

        深夜十二時左右,突擊連終于攻占了德勝港。拂曉,177團二營后續部隊相繼登岸。22日黎明,59師分別從揚中東線的二德港、東新港登陸揚中,一舉解放了揚中,揚中島獲得了新生。

        揚中人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歡呼解放的那首歌:“四月二十二哪,日子真難忘啊,百萬大軍渡呀么渡長江啊,人民出苦海喲,見到了紅太陽啊,處處敲起了翻身鼓,人人心里把歌唱,哎嗨哎嗨喲,歡呼大解放啊!”

        20軍59師登島之后,稍作休整,便于當日下午在粟裕的直接指揮下,馬不停蹄地從揚中島西線迅速渡江。在炮聲隆隆水柱沖天的江面上,只見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挺立船頭,正奮力劃槳,她一心想要船兒劃得飛快,好讓船上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盡快登陸對岸消滅敵人。這一歷史性的畫面被新華社隨軍記者鄒健東抓拍了下來,并以《我送親人過大江》為題,發表在當時的《新華日報》上。現在這張照片被珍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揚中解放五十周年時,鄒健東和揚中黨史辦通過新聞媒體多方尋找,終于找到了當年“梳著大辮子的姑娘”。姑娘名為顏紅英。當年她和妹妹兩人輪流劃槳,父親在船尾掌舵,父女三人駕駛渡船,把兩個班二十四名解放軍戰士送過了長江。

        蘆葦深處埋忠骨,紅色精神代代傳。在偉大的渡江戰役中,究竟有多少英魂留在了揚中這塊“長江跳板”上,現在已無從考證,許多英烈連姓名也未能留下,永遠悄無聲息地長眠于揚中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但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將如蒼松翠柏,永世長青。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