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增強文學批評的可讀性(賀穎)

      http://www.fxjt168.com 2015年01月26日09:59 來源:中國作家網 賀 穎

        文學批評是文學眾多體裁的一種,那么文學批評的文本可讀性,無疑與任何文學體裁的文本可讀性一樣,有著深刻而非凡的意義。

        文本可讀性并無概念上的定論,但并不影響我們的理解,拓展開來也許會有多個層面的指向,但究其核心,大約是指文本所具有的吸引讀者的程度,以及 對讀者靈魂的震撼程度而言,關于溫暖、感動與疼痛等等如斯,這些與人類心靈息息相聯的精神力量。似乎可以這樣說,任何對讀者缺失吸引力的作品,已經從其根 本與源頭上失去了存續的一半可能,當然若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吸引,其文章所產生的審美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是極易消散的,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文本可讀 性本身,是一切文字作品內在意義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甚至是較為重要的那一部分。

        若一部作品是作者借由文章所建構的精神秘境,那么文本的可讀性應該是吸引讀者走入、直至走完這處秘境的惟一可能。永遠沒有任何真正的讀者,會對 或枯索、或乏味、或淺陋或晦澀,或莫名的作品,情愿交付自己認真的心靈與彌足的時間。如果說文本的意義是作品的內涵所在,那么是否可以說,文本的可讀性, 便是對一部作品的“意思”的吁求與考量。此間的“意思”,該是作者借由表達上的深度意趣,而完成的對文本意趣的賦予。但絕不僅僅是停留于消遣意味上的趣 味,一部作品真正的意趣,必定是那種趣味之后于讀者心神魂魄的深度蕩滌。

        文本的可讀性,必不會是晦澀的武林秘笈,更非刻意地幽而深之,相反,于一部作品的諸多意義而言,可讀性是先聲奪人的氣象萬千,亦是作者詩意思考 的最為智慧之表達,是對作品意義的另一種形式的闡釋。作者所要表現的內容是作品的意義所在,而完成這種意義表達的方式方法甚至技巧,以及其創造出吸引讀者 的強烈程度,是抵達其意義的必經之路。吸引了讀者,從某種意義而言,大約已經成功了一部分,若期待實現其全部的藝術審美,當然還包括其深刻的精神指向。而 在文本可讀性的內在意義中,事實上無論你的文本之內蘊涵著怎樣的深邃與高妙,若不能強烈地引人讀下去,讀完,那么一切無疑都將覆滅其間,或淪為寂寞的廢 話,永遠沉積于時間深處,或消失于沉默的空間之內,黯然灰飛煙滅。

        表現于另一種與文字相類似的語言表達上,就如同說一個講述事件的人,事件內容本身,無疑是講述的要點所在,而如何準確、精彩并意趣橫生地將事件 講述出來,并足夠吸引聽者,并令聽者最大限度地領會講述的事件,幾乎決定著“講述”這個行為的大部分意義。惟有如此,才有令人于此久久縈懷回味,引發想 象,啟迪心智,洞曉美德與卑劣,闡發人性的明與暗,揭示信念與理想,如此種種,方才完成了意義的全部。因此事實上,文本可讀性本身,是文本意義的另一種形 式的存在,也就是說,既是抵達意義的畢竟之路,更是作品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涵的補充與外延。

        于文本自身的意義指向而言,作品的文本可讀性,若細細探究,也許還有著其隱秘的繁復深遠的潛在內涵。不難感知,有時候,它竟不可思議地影響著作 品的基調,甚至是整篇作品運行的節奏,這種發現是迷人的,因為這一切遠不止吸引那么簡單。是一種更為細致入微的力量,穿過文本的表層,入侵到內容的深處, 令文本不由生發出別樣的氣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可讀性的入侵,有如一種神性的儀式,不是對文本內容或意義的僭越,而更近似于一種理想化的表明,或者說是 為了更為確切地,還原文本所蘊涵的全部真相。也許這便是趣味之后的那種永恒的力量。

        有一種對人的類型的歸納,稱人大約可分為四種:高級而有趣,高級而無趣,低級而有趣,低級而無趣。這樣的歸納果然有趣而易懂,并這其實又何止僅 僅在說人,想來文亦然。所謂文學作品,無論琳瑯滿目風起云涌前赴后繼,其實果然無非這四種而已,而好的理想的文學作品,必定如理想的人:高級而有趣。高 級,自然意指其文本的思想深度與內在蘊意,有趣,無疑便是對可讀性的概括。可以想見,一部有著深刻意義,同時亦充溢著無限意趣,并令人欲罷不能一氣呵成痛 讀全篇的作品,該如何令人感恩復感懷。甚至這樣的作品,我們情愿將之稱為對讀者的救贖亦不為過。對任何有著深度閱讀經驗的人而言,那種彌散于文本之間的強 烈的審美期待,磁石般的強大引力,甚至有著對讀者審美的啟蒙,不止是善良和力量,幾乎就是一種悲憫。

        語言,表達方式,謀篇布局,詩意的彰顯與隱匿,情緒的旋律,情感的節奏等等,這些無疑都是決定文本可讀性的關鍵與必須,對作者自身更有著強烈可 讀性的表達要求,這就要求作者本身擁有一個更為神秘的、有著強烈可讀性的、遼闊而深沉的靈魂。由此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一部缺失文本可讀性的作品,其所謂的 思想意義幾乎就是可疑的,就如同一個表現得枯索無趣之人,其內在的精神質地,我們可想而知,事實上也必定好不到哪兒去。簡而言之,一個高級而有趣的人,其 一切必定是由內而外的和諧統一,這是一種精神結構的倫理,更是文學作品健康呈現的規律,甚至是作品生存的藝術秩序。

        其實無論任何文本,包括文學批評文本,它的可讀性同樣具有這樣神秘的力量,打開作品的剎那,它的可讀性便有如巨人安泰腳下的大地,只要讀者輕輕觸碰,便剎那被給予了閱讀所帶來的無窮神秘力量,并一路將作者引向作品意義的最深處,那些人類精神賴以活命的審美彼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