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土地、傳統與讀者(張煒)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28日09:4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 煒

        10月15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在文藝界和廣大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我當時正在歐洲訪問,身處遙遠之地,卻仍然能夠感受到這次座談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僅在講話后第三天,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即有聽眾向中國作家了解有關講話的內容,并提出問題,可見傳播及關注程度相當迅速、廣泛和熱切。

        中國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他們的創作及所處的社會環境都呈現出極為豐富和駁雜的樣態。怎樣認識時代,怎樣認識自己,似乎越來越成為無法繞開的重大命題。

        在藝術創作專業化程度日益增強、世界窗口更加敞開的當下中國,如何對待腳下這片土地,如何繼承文化傳統,極有可能會從深部決定藝術的走向,影響創作的內在品質。這里說的“土地”,在許多時候也可以理解為平時說的“生活”。

        “深入生活”是我們的一個老話題,在許多作家那里常常被說成“扎根土地”。一個藝術創造者積極而自然地參與時代生活,也許比什么都重要。但事實上,當代社會分工是清晰而細密的,也就是說,僅就藝術而言,其專業化程度也往往體現在更高度的職業化上。藝術創作常常被不自覺地等同于其他的專業領域,以行業的專門技能作為標識和區隔。實際上藝術創造具有更深刻的心靈和精神屬性,而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技術性專業。

        作為一個創作者,熱情投入時代生活,盡可能地做一些具體的生活事務,在社會復雜的實務分工中不做旁觀者,這大概是保持創造熱情和激情的最好方式。專業藝術工作制度使創造者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物質保障,但也會形成脫離生活實務、閉門造車、氣血蒼白之弊。這里不必評價專業創作制度的優劣及合理與否,卻可以討論投入生活實務的不可替代的益處。

        如果長期在室內讀寫,感官就會疲憊遲鈍;更重要的是對日常生存的痛感、快感等深刻的情感就會變得相對稀薄。從根本上講,藝術創作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沖動,過分的專業意識就會使自己的沖動剝離化、褊狹化、畸形化。也許專業藝術工作者增加一種“業余”意識,更多地、更自然地投入某種生活實務,才會令自己的藝術活動保持生氣勃勃的良好狀態。

        在當下中國這個急劇變化、大潮奔涌的時代,藝術家只要投入,就不會缺少激情。深刻的感動替代了浮淺的沖動,杰出的作品就會產生。

        除了與生活的關系,再就是與文化傳統的關系。因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抵達了新的階段,世界思想與藝術的窗口進一步敞開,所以各種豐富的異域營養都加入進來,這絕對是一次極好的、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這個時期無數的藝術成果,都得益于世界思想和藝術的滋養。但是我們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應該珍惜自己文化傳統里的正面元素,因為一種文化傳統能夠頑強承受時間的檢驗,汩汩不息地流淌在民族的生存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肯定有其合理的內涵。這正是一個族群安身立命的文化和精神之基,它一旦抽離我們就會懸空。中國文化傳統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質地迥異的一個組成板塊。

        我們這一代人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比較薄弱,當然我們在接受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方面也同樣薄弱。傳統文化一直受到大力批判和劇烈的揚棄,這可能是在特殊時期必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和我們的許多進步以及巨大痛苦的歷史連在一起的。時至今天,進一步地總結和鑒別的時刻已經到來了。藝術家滿懷敬意地回到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面前,也是必然的事情。

        山東的萬松浦書院是在11年前建立的,她同時也是山東省的一處重要學術基地,其宗旨即在于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書院作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制式,在學問傳承和文化保存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在今天再次煥發了青春。萬松浦書院11年來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開展中國傳統經典的研究和教育,接待眾多的古文化專家,并與當代大學的文學教學適當結合,在研習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一點微薄的貢獻。

        當代藝術創造者與傳統文化,雖然不能說是魚和水的關系,但也可以比喻為魚和眾多活泉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相逢,就會再次煥發和激動,與現實生活一起奔涌,極大地養育我們。

        山東一直被稱為“齊魯”,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儒家精神、齊國風韻一直強力地塑造著這片土地,并深深影響了中華大地。山東作家或者受齊文化滋濡更多,或者具備強烈的儒家情懷,或者二者在血脈中緊密結合已經不可分離。在文學創作中,山東作家的文化胎記是十分明顯的。

        山東作家一直有入世情懷,憂患意識較強,關注現實生存,表達民眾疾苦。在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產生了那么多卓越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今天,山東的寫作者任重而道遠,應該追隨先賢的腳步,不負歷史重托。

        為怎樣的讀者和受眾所創作,從來都是藝術優劣的重要分野。藝術創作者從過去到現在,都不能忽視受眾的數量。但對讀者的認識不能受一時一地的狹隘限制,而需要遠大和深長的目光,即常常說的,要經受時間的檢驗。相信時間就是相信未來。簡單的受眾人數的多寡說明不了太多的藝術問題,因為人性是有弱點的,人是有局限的,也許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里,低俗下流的作品有更多的觀賞者和閱讀者,甚至會引起轟動和圍觀,更容易傳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人的責任心、理性和良知良能,將給藝術創造者的一支筆以最好的驅使。

        僅僅為了博取圍觀,為了物質利益而創作,就背離了藝術創作的源頭——始于生命深處的詩與思的激越。

        在這個進入全球化市場化的眾聲喧嘩的數字時代,藝術家正在迎接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檢測,在新的挑戰下,需要他們付出更大的勞動,更加沉著也更加熱情,既不怕寂寞也不怕喧鬧,從而作出自己深沉的、扣動時代心弦的、全新的藝術表達。

        (作者系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山東省作協主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