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作品研討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青年文藝工作者暢談網絡時代如何深入生活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27日09: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楊曉華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

        青年文藝工作者暢談網絡時代如何深入生活

        “藝海問道”文化論壇第四期舉行

      “藝海問道”文化論壇第四期舉行      本報記者  劉 茜 攝 本報記者 劉 茜 攝

        主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青年文藝工作者座談網絡時代如何深入生活

        主辦:中國文化報社、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承辦: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

        時間:11月22日

        地點: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中國文化傳媒集團

        與會人員

        何吉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國戰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教師

        孔德辛  中國歌劇舞劇院導演

        魯太光  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說選刊》副主編

        李玥陽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文化國際推廣研究所教師

        劉  巖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石一楓  青年作家、《當代》雜志編輯

        項筱剛  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裔  萼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

        谷  泉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慧瑜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  瑜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編輯

        李松睿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編輯

        蔣慧明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研究員

        董  陽  人民日報文藝部記者

        祝東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云雷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

        究員、《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副主編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博士

        徐  漣  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兼理論部主任

        高  昌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副主任

        楊曉華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副主任

        劉  茜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編輯

        11月22日,中國文化報社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約集20多名來自文學、美術、舞蹈、電影、戲曲、曲藝和哲學美學等理論和實踐領域的青年學者和藝術家聚焦“青年文藝工作者如何在網絡時代深入生活”的論題,進行了認真而熱烈的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承辦,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兼理論部主任徐漣主持。

        研討會為中國文化報社“藝海問道”文化論壇第四期。論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為主旨,以21世紀網絡時代的現實生活為背景,探討青年文藝工作者如何深入生活!霸谫Y訊發達的網絡時代,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樣性受到極大沖擊,互聯網不僅改變生產方式更極大改變生活方式的今天,文藝工作者包括文藝評論家,如何深入生活?深入誰的生活?這是不是理論問題,或僅只是態度問題?藝術創作的本質是什么?在創作實踐中如何體現深入生活等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毙鞚i說,“對于當代青年文藝工作者而言,在今天的網絡時代,深入生活即是深入到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當中,擯棄小我,絕不一味沉溺于個人的情感、遭際和個體的極端感受,而是追求大我,能夠將個體感受與痛苦升華為大時代中對普羅大眾的關切與悲憫。無論是青年藝術家還是文藝評論者,都應當擁有廣闊的視野、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以直面社會生活的勇氣,不屈從于喧囂的流俗與時尚的自我堅持,最終成就大我,留下無愧于時代的抒寫與抒情,并以此彰顯自我的存在價值!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重大命題需要當代闡釋

        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是72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表述的核心內容,也是影響后來黨的文藝工作和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全局的重大理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正確處理文藝和生活的關系,首先在于根據時代發展,正確地理解這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層內涵。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副主編李云雷對“深入生活”的本體特質進行了分析:“‘生活’和‘深入生活’兩個術語看起來很平常,但其實有其理論背景和知識背景,F在來看,只有在生活的公共性和政治性的意義上,才有必要去深入生活!崩钤评渍J為,延安文藝座談會是把“深入生活”納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框架,認識到文學本身是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前提下,去深入工農兵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學和時代精神聯系在一起,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人民文藝的理論視野,要求新的人民文藝應該有先進性,能夠引領嚴肅文藝,也能夠引領通俗文藝。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吉賢認為“深入生活”之所以成為當代文藝創作面對的難題,是因為現代社會分工導致知識和文化生產的專業化,一部分人被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知識和文化的生產和傳播,尤其是文化和文藝又是關于人的工作,與人的情感、具體的生活感受息息相關,這就產生了文藝與生活脫離的可能性。在網絡時代,全面城鎮化的進程,使得鄉村原有文化生態不復存在,“鄉村敘事”面臨終結,怎樣去表達鄉村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面對這種分離狀況,左翼文藝界其實一直在探索和解決,獲得了很好的經驗,比如1949年之后,趙樹理、周立波、柳青以及浩然等,都曾長期扎根于自己的故鄉,牢固地掌握著自己創作的源泉,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這些經驗應該學習,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新的條件下還需要從類似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等經驗中,獲得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教師陳國戰分析了重提“深入生活”的現實必要性。當前的文藝創作在深入生活方面存在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現實的復雜性、傳奇性、荒誕性已經遠遠超出了作家和藝術家的想象力,他們常常感到力有不逮。另一方面是一些文藝作品,主觀上放棄把握現實的愿望和努力,而是致力于打造一個現代社會的“幻城”,一些“超現實”的藝術文本,相互復制、相互指涉、相互印證,隔斷了文藝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人民日報社記者董陽認為,文藝創作和生活之間存在著正相關,但是生活積累并不是文藝創作走向成功的唯一變量,要防止簡單地把深入生活和優秀作品對應起來的機械的反映論觀念。中國歌劇舞劇院導演孔德辛,以自己創作舞劇《孔子》和舞蹈《蠶花姑娘》為例,說明了深入生活激發創作靈感的重要性。對創作《孔子》而言,“雖然我是孔子的后裔,但是和他相距2500多年,這個時間距離必須借助現實文化遺存的激發才能消解。”對舞蹈《蠶花姑娘》而言,則必須從實景實物的觀察中,從對蠶桑文化的真切感受中,捕捉創作的意象和邏輯關系。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副主任、詩人高昌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在“劍外忽傳收薊北”這一瞬間的情感爆發和心靈感受,同時又是長期生活積累和社會觀察之后的藝術結晶。這種作品不是帶著某種功利目的到景點中走馬觀花逛上一圈就能寫出來的。“深入生活”有五個關鍵詞:第一個是“熱愛”,對生活、對人民的深厚情感。第二個是“參與”,就是聞一多評價田間時說過的“積極的生活欲”。第三個是“思考”,對社會現象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反思。第四個是“開掘”,對生活素材要有理性的揚棄和提升。第五個是“回答”,對時代課題提出創造性的答案。這里的基礎,首先是熱愛。有了對生活的愛,才會有對生活的深入體驗。愛的深淺程度,決定了“深入生活”的深淺程度。他說,一個熱愛生活的文藝工作者,應該走光明的道路,傳遞溫暖的情感,做干凈的人。

        當代文藝創作

        凸顯生活積累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了當代文藝創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他提醒,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與會青年文藝工作者從不同藝術領域,圍繞作品和深入生活的關系問題,闡述了對當前文藝創作現狀的理解和思考。

        中國作協《長篇小說選刊》副主編魯太光從年齡分層的角度指出青年一代作家在藝術表達中存在的個人化、情緒化、碎片化偏向!拔阌怪M言,我們的確需要生活。為什么這么說呢?從我熟悉的文學領域來看,不是作家們生活太多了,想象力包容不了,而是生活太少了,即使想象力再豐富,也難以支撐起一部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所要求的藝術空間。”他以一些作家喜歡創造“靈魂出竅”或“靈魂附體”這樣的創作現象為例,說明作家企望通過“通靈”的角色設定來彌補生活不足!暗牵瑥牧硪粋層面看,又不單純是生活問題。就我個人的經驗看,一些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作品中呈現的生活還是比較多樣的,那為什么給人以沒生活的印象呢?因為文學并非自然主義地呈現生活,而是作家用思想和情感提升生活。從這個層面看,我們當前的文學創作,一方面是缺生活,另一方面是缺思想,尤其是缺乏一種帶有整體性的大思想!

        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項筱剛博士總結了青年作曲家在深入民間、為人民服務、謳歌時代、尋找傳統和現代的平衡點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他認為中國文藝家其實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深入生活的傳統,無論在“開發邊疆,開發民間”的潮流中涌現出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邊寨歌曲”、流淌著甘美旋律和斑斕色彩的《長征組歌》、帶有鮮明地方色彩和時代特點的《喜洋洋》和《春節序曲》,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在希望的田野上》、《亞洲雄風》、《我和你》等都以其高揚的主旋律、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雅俗共賞的大眾性,當之無愧地成為所屬時代的代言人。在他看來,歷史的經驗表明,一個作家只專注所謂內心聲音,忽視或者漠視大的時代潮流而存在,是難以創造出既為專業人員肯定,又被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的。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文化國際推廣研究所教師李玥陽分析了網絡時代下電影工業在市場化時代的商業邏輯和商業追逐的內在缺陷。她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對當下的電影來說非常重要。一直以來,電影都有兩種現實:票房的現實和電影工業的現實。新世紀以來,電影一直密切關注票房,忽略了可能更為重要的電影工業的建設!翱偸窍雽W好萊塢,但是中國電影和好萊塢完全不同。中國電影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化改革削弱了此前中國電影工業基礎,大制片廠消失了,緊接著,又受到好萊塢大片和全球化資本的沖擊!蔽乃嚬ぷ髯剷崾疚覀儜摱糁茊我坏钠狈繕藴屎褪袌鲈V求,從壯大電影工業本身真正推動電影的發展。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編輯劉茜說:“現有我看到的現實題材影視劇作品題材扎堆嚴重,多集中在都市情感劇、偶像劇、家庭倫理劇方面,對其他廣大群體的關注卻比較少,如表現農村生活很少,僅有的一些還多是‘東北風’系列,反映全中國農村現狀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題材的失衡與收視率、票房有關。對比戲曲現代戲在這方面做得好一些,不乏反映當下社會各階層的優秀之作。劇作家有沒有好作品出現,跟個人責任心和努力有很大關系,同時也應該要有一個更好的激勵機制。當前來看,文藝工作者從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出發切實地去提高,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令人期待!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研究員蔣慧明介紹說:“從收視率以及網絡評論等方面觀察,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的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明顯有所衰退。從參賽作品的題材看,社會民生、日;閼、熱點話題、人性弱點等等都有涉獵,但總的來說還是缺乏能立得住的優秀作品。為什么會這樣,歸根結底還是‘深入生活’的問題。”現在的曲藝作品有“生活”,但不夠“深入”,表面化、碎片化和創作思維的模式化,是相聲創作的現狀和癥結,并通過電視大賽無形中被“放大”。她認為年輕的創作者要格外在“深入”這兩個字上下功夫,要有世界觀、價值觀的立場和態度,發現和反映出生活表象背后的內涵。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研究館員裔萼追溯了唐宋以來中國人物畫的興衰,曾經在唐宋光耀畫壇的人物畫,元代以后漸趨式微,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藝術家脫離現實,固步自封。她認為20世紀以后,新的時代思潮沖擊封建舊文化,隱逸、遁世的文人畫受到質疑,積極、入世的藝術得到提倡,藝術家開始關注現實,深入生活,他們從象牙之塔走向人民大眾,人物畫得以振興。在今天這樣的網絡時代,畫家獲取視覺資源的方式和以前很不相同,在感受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出現了創作上的表面化、碎片化,人物畫家如何在圖像泛濫的今天,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創作出時代精品,決定了藝術創作的高度。

        窮形盡象

        刻畫大時代的典型細節

        既然深入生活不僅具有歷史和理論的合理性,那么在當代條件下,究竟如何深入生活?我們要深入的生活本身是否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需要我們進行什么樣的準備?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慧瑜認為,在當代深入生活必須認識到30多年來文藝生態的巨大變化,這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藝生產,這種轉變帶來兩種后果,一是體制內的相當一部分文藝工作者轉變為市場中的寫手、藝人和明星,二是文藝生產的出資更多地來自民營企業。與這種生產體制相匹配,文藝形態也從工農兵文藝變成了市場體制基礎上的大眾文化,這一方面帶來文藝創作的繁榮,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把市場效益作為唯一標準、只滿足特定消費群體需要等。青年作家、《當代》雜志編輯石一楓也認為當今文藝運行的總體特征和文藝來源的生活本身都已發生顯著變化,因此青年深入生活的形態、目的、手段都應有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孫佳山博士認為網絡時代的來臨的確更新了我們對世界的本體認知,但是理解網絡時代的深入生活一定不能脫離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的框架結構。在20世紀的“四個現代化”曾引起文學、電影、美術、音樂等各個藝術學科都以“現代性”的名義,追求過自身藝術語言的“現代化”。然而時過境遷,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也不得不開始要重新調整各自的歷史坐標,這也構成今天文化藝術領域的普遍性困境的歷史原因。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劉巖提醒網絡時代也可能帶來一種設置自我邊界,使人更加疏離自己的危險性。他以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為例說明,作家蕭紅的生活世界是與五云嫂、有二伯們血肉相連的,以一顆童心傾聽和分享底層經驗的跨越階層的生活世界。我們今天的通訊和交通可以容納不同階層的社會空間,但大家被資訊的泛濫包圍,沉浸在各自的“朋友圈”里,生活世界就被隔斷。一個創作者要突破這樣的壁壘,即要“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改造自己的私我邊界,真正深入生活才有可能。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編輯李松睿認為文藝工作者大概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深入生活”。一種是趙樹理式的。這樣的作家本身就來自底層,有著異常豐富的生活經歷。因此他們的寫作也就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另一種則是魯迅式的。這類作家基本上生活在書齋之中,離基層生活相對較遠。但他們還是以深邃的洞察力,寫出了生活背后的本質!霸谖铱磥,第一類作家接近生活的方式可遇而不可求。今天大多數文藝工作者的生活狀況可能更接近第二類作家。這就要求他們在創作中拒絕任何對于生活的人云亦云的理解,真正關心現實生活提出的各類問題,并作出富有洞見的解答!

        同為《藝術評論》雜志編輯的陳瑜從對傳統音樂理解的角度說明深入生活必須走進生活背后的文化土壤進行深層開掘,以在中西融合的基礎上找到一種能夠真正體現中國精神內涵的音樂語言。對傳統音樂旋律音調、節奏、曲式結構的運用只是音樂表現的表層元素,作曲家需要更多地深入生活,觀察傳統音樂在地方社會不同文化語境、各社會階層中的生存狀態,觀察它們在近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因現代經濟、文化沖擊以及傳統觀念的改變等所面臨的一系列現實遭遇,理解傳統音樂背后所隱含的幾千年來中國人對生活的認知邏輯。只有這樣才能促動文藝創作的結構性轉變。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谷泉多年堅持美術創作和研究的田野工作。他從文化的維度表明,深入生活要重視文化的多樣性,要注重民族地區文化的不同特質。文化的保護和創造一樣,都需要在發展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推進文化的現代化。各個民族只有通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才能夠與時代同步,分享其他民族、國家以及全球現代化的進步紅利。在這樣促進文化和藝術全面進步的事業中,青年文藝工作者,一定會大有作為。

        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副主任楊曉華說:“深入生活是對我們黨的文藝政策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理論問題。為什么要深入生活?為什么我們黨有這樣的歷史自信、理論自信,反復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倡導藝術家深入生活?至少有四點支撐。第一,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廣大、細膩又不斷時空轉化的世界,和作為認識者的個體之間存在深刻的對立關系,但世界及其規律又是可以認知和把握的。第二,人的社會性本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辟了一種新的理解和發展文化藝術的道路,人作為類的存在不斷地通過對象化,和他人的生活親密連接在一起。第三個是政黨理論。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我們黨這樣對文藝如此重視如此敏感。最后一點是藝術生產理論的支撐。這種精神的力量和憑借物質力量批判世界的現實的物質的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一個開放在當下又不斷面向未來展開和積淀的過程。”

        “深入生活,是一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命題,最早系統論述這個命題的是毛主席的延安《講話》,盡管沒有用‘深入生活’這個概念。這個命題來自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更基本的命題:生活是文藝唯一的源泉,以及文藝應該寫工農兵或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如果不承認前面這些命題,那么‘深入生活’的命題就會被質疑。”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祝東力在總結發言時指出:“上世紀80年代,人們曾認為文藝就應當寫人的內心或個人的生命體驗。結果這條路越走越窄,使我們今天的嚴肅文藝日益邊緣化。另一方面,深入生活也和傳統文藝體制有關。原來的文藝體制是把文藝家養起來,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和階層。這樣,就需要不斷走出去,走下去。今天環境變了,但文藝家仍然需要深入生活。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轉型和質變,對這種轉型和質變,僅有社會科學的理解遠遠不夠,需要文藝家來窮形盡象地呈現、刻畫大時代的典型細節。這就要求有出息的文藝家,特別是青年文藝工作者要突破個人生活的局限和區隔,深入到其他階層的生活中去,以完成這個大時代的課題。同時,在深入生活過程中,還應該形成或者提高世界觀,以便擁有更高的視野、更敏銳的眼光、更深邃的判斷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