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軍事文學就該具有“軍味”“戰味”(陳先義)

      ——學習習主席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兼評軍旅長篇小說《藍軍出擊》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24日10:42 來源:解放軍報 陳先義

        在不久前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主席要求文藝工作者一定要牢記,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在談到軍事題材創作時,他特別強調指出,軍事題材的作品一定要有“軍味”“戰味”。這是習主席對軍隊文藝明確而具體的要求,給軍隊文藝工作者指出了一個創作的基本方向。

        什么叫“軍味”“戰味”?我理解,那就是要從你作品的字里行間能夠聽到戰馬的嘶鳴,能夠聞到那濃濃的硝煙,能夠感受到新軍事變革發展的滾滾浪潮。習主席的這個要求,是廣大人民對軍事文學的由衷期待,也是軍旅文藝不同于一般其他文藝的價值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不論社會思潮多么紛繁多變,在我們的軍旅文學作家隊伍中,始終有一些面對市場多種多樣誘惑氣定神閑的堅守者,不管外邊的世界多么喧囂和浮躁,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打造具有“軍味”“戰味”的軍旅文學作品。就在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前后,一部表現新一代知識型軍人沙場較量的長篇小說《藍軍出擊》應運而生,這部由軍旅老作家鄭方南創作的作品,以鐵板銅琶般的雄渾壯美的吟唱,為“軍味”“戰味”做了最好的解讀和注腳,也為社會奉獻了一部真正提振民心士氣的精神大餐。

        這部浩浩50萬言的著作,從頭到尾聚焦的是能打仗打勝仗這樣一個主題。雖說作品描寫的依然是“紅藍”軍實兵對抗這樣一些故事,但因為故事置于現代化作戰這樣一個環境下,新戰法、新裝備、新技術、新戰術以及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型新軍人,共同構織和營造了復雜多變險象環生的戰場環境,一場本是演習的實兵對抗,卻讓讀者的心緒完全置于真實的戰爭環境中,著實讓讀者聞到了濃濃的戰場硝煙味兒。

        作品濃墨重彩地描述和塑造的是一支頗具現代化意義的部隊——山豹旅。這支部隊專門研究外軍的最新戰法,使用一切敵人可能使用的非常規手段,為常規部隊提供一個真正的強有力的對手,提供一塊砥礪三軍的“磨刀石”,它的人員組成是一大批具有高學歷勇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在緊接著的一場場實兵對抗演習中,山豹旅從現代化作戰的實際出發,把當今世界上一些最先進的戰法用于對抗作戰。曾經有過輝煌歷史、被稱為王牌部隊的808師和909師都相繼敗在了山豹旅的手下。慘重的失敗在指揮員層面也有兩種結果。808師面對失敗奮發圖強,總結教訓,開拓新思路,下決心打破慣常思維,按照現代化戰爭的要求帶兵練兵。相反,909師卻依然在訓練中對“米秒環”“跑跳投”這樣的陳舊觀念津津樂道。此后,在又一場無預案的實兵大演習中,909師又一次吃了敗仗。而808師按照全新的戰法,出奇制勝,打敗了山豹旅,取得了演習的最后勝利。

        《藍軍出擊》之所以充滿了硝煙味和火藥味,不僅僅是因為各類現代化兵器的廣泛使用給“紅藍”雙方造成的劍拔弩張的戰場實景,更主要的是這種火藥味來自每一個參戰人員心里,對一支幾十年未經戰火的部隊來說,發自內心的這種新舊觀念的沖擊和碰撞,才真正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因為要變法圖強,必然伴隨戰爭觀念的變革與創新。要打破常規戰斗力生成模式,要沖破守常思維的陳舊羈絆,走出一條發展變革的新路,必然有一場對傳統思維的革命。描寫這種新舊觀念的沖擊和碰撞,成為《藍軍出擊》最為精彩的篇章。

        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創作方法時,有一段寓意深長的話,他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藍軍出擊》這樣一部寫軍事演習的小說,能寫得讓讀者讀后覺得蕩氣回腸,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故事結構一波三折,就在于作者對他所描述的對象有著深刻的生活體驗。據說為了寫好他筆下的人物故事,作者鄭方南不是數天數月而是成年累月蹲點在演習部隊。對于筆下的人物和故事,他都能如數家珍般予以講述。他所表現的是真正的“現在進行時”的生活,他所塑造的人物是活靈活現的軍營當代人物。

        在《藍軍出擊》的人物群像中,除了韓鵬、余大剛、徐曉村等一個個充滿個性的人物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808師師長王可爭。作者通過這個形象,打造了變革年代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敢于擔當的新型指揮員形象。作為808師的最高軍事指揮員,對與山豹旅以強對弱的失敗,他的確有不可推卸的指揮責任。作為一個任職年限到杠待提拔的師長來說,很多人認為這次失敗無疑對他是一次打擊。但作為一線帶兵人,他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好好利用山豹旅這塊磨刀石,為國家打造一支完全適應現代戰爭的作戰師。所以他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帶領全師研究山豹旅戰術,研究種種現代作戰新戰法,終于使808師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這樣一個看似不同尋常的舉動,表現的是一個當代知識型軍人的責任擔當和大局情懷。《藍軍出擊》正是通過王可爭這樣的一些軍人形象,表現了我軍一批軍隊建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的成長。

        習主席在對文藝家的要求中,特別提出“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藍軍出擊》的成功,就在于作者記錄的是人民軍隊向現代化進軍的偉大實踐,作品中的生動故事來自于生活的源頭活水,而不是習主席批評的“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是因為作者從生活中發現和傳播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去弘揚和贊美我們這個民族和軍隊充滿希望的偉大力量。我認為,對每個文藝家來說,像《藍軍出擊》的作者一樣,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創作更多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就是對習主席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最好落實和實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