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24日09: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 琰 楊鏑霏 苗 春
        漫畫    來源:豆瓣網  漫畫   來源:豆瓣網

        筆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中多次強調“人民”二字,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文藝的各個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文藝工作者“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等。怎么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二字的深刻意義?

        董學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人民”一詞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實為罕見。習近平總書記講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這是很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來重視革命文藝“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將其發展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習近平總書記突出了“人民”標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對恩格斯提出的著名的“美學的和史學的”的批評標準是一種豐富,增添了“人民的”和“藝術的”兩條,是一種理論的創造。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人民”放在了鑒賞家和評判者主體的地位,不僅有現實針對性,而且會引發一場文藝批評格局的變革。

        閻晶明(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的文藝,實際上也是我們文藝工作者身邊的文藝。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黨指導文藝工作的主要方針,也是黨的文藝工作的基本特征。我們可以看到,幾十年過去,這個大方針依舊得以貫徹,同時在理論上也有很多新的見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人民中引起了重大反響。實際上文藝座談會提到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民與文藝的關系問題。

        黨圣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習近平在講話中賦予了社會主義文藝“二為”方針和“人民性”范疇以時代的新義,進一步充實、拓展了“二為”方針和“人民性”范疇的內涵。從習近平在講話中所體現出的立場與觀點來看,所謂“文藝為人民服務”,說到底,就是文藝如何積極、有效地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

        筆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創作“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您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話有哪些現實針對性?

        黨圣元: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文藝創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正是有感于當前文藝中所存在的那些低俗化、過度娛樂化傾向而言的。消費主義思潮造成了文藝價值觀上的混亂。如果一味地被消費主義思潮牽著鼻子走,必然會導致文藝創作缺乏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我們很難強求所有的商業化文藝作品都能做到有益,但至少應做到無害。由于具有形象化等藝術特點,文藝傳達的道德價值觀等往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正確道德觀的正面涵育力會很強,但錯誤道德觀的負面腐蝕力也會很大。在市場條件下,賺錢等利益訴求應該合理、合法、合德,文藝創作者不能放縱自己的拜金主義欲望而沖決社會公德的防護堤。

        把文藝大眾化、民主化、多樣化與低俗化、娛樂化直接劃等號,實際上暗含著這樣一種模糊的假設:大眾的文藝趣味和需求始終是低級的乃至庸俗的。通俗文藝確實是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大眾的一種需求,但是不斷地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文藝欣賞水平,同樣也是大眾真實的文化需求。

        董學文:還有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類似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等不良現象,可以說是市場經濟對文藝帶來的效應,但認真分析,它不完全是一個市場經濟的效應,從更深層次看來,是這些文藝離開了人民、疏遠了人民甚至是背離了人民造成的,而且這顯然不是把表現人民、服務人民作為真正的動力,而是把文藝創作純粹地當作商業行為。人民大眾并不是必然的低俗作品的欣賞者,他們需要通俗,所以一些低俗的文藝作品實際上是變相地離開人民的真正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問題予以嚴厲批評,我覺得是非常有現實針對性的,其實老百姓看了是非常高興的。

        閻晶明:我們在百花齊放中要追尋一個主旋律,這樣的主旋律應當把握全中國的社會主流,將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涌現出來的人和事,表現在文藝創作中。除此之外,文藝工作者還應向大家前輩學習,比如魯迅、趙樹理在處理小人物的關系上,在對底層人物的刻畫描寫上都是值得借鑒的。

        此外,現在文學創作的大環境變了,創作方式也變了,網絡文學、手機文學的新興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傳播創作方式。面對千姿百態、稀奇古怪的文藝現象,倡導反映生活、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現在進入文學領域的門檻變低,大量信息缺乏過濾,寫手、作家們對創作的要求降低,靈感枯竭、思想薄弱的現象屢見不鮮,所以青年作家更應該走近人民,創作出接地氣的作品。

        筆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一段話對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文藝工作提出了什么要求?

        董學文:習近平總書記把作家“深入生活”具體化為“深入群眾”、“扎根人民”,把社會生活是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一源泉的思想,升華凝練到“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樣的闡釋,就使文藝上的唯物史觀得到更徹底的貫徹。文學藝術從歷史上來看,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在人民中產生的一種心聲、一種情緒。它是一個時代、一段歷史、一個社會群體的一些心理、情緒和狀況的反映。所以文學創作絕不是純粹的個人表現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在中外歷史上真正流傳下來的,真正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歷史有推動作用的文學作品,都是抒人民之情的,都是書寫人民歷史或者和人民的命運有關聯的。

        黨圣元:雖然人們每每嘆息當下的商業化氣息彌漫、市場化寫作興起、新媒體技術擠壓、后現代生活觀念風行等時代的文化、思想征候,對文學創作帶來了諸多擠壓和負面影響,但是我們不認為這些社會因素應該成為當下文學不再需要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與我們正身臨其境的生活相適應、相匹配的文學理想的理由。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迫切需要作家們對民族、家國興盛大業展示自己的精神思考和美學感奮,對人性、民生表現出自己的關注與關懷,對社會道德操守和審美情懷的凈化發出自己的由衷之言和警世之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