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創(chuàng)新與文藝審美(張晶)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1月12日09:43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繼毛澤東同志于72年前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關于文藝的又一次重要講話,是黨對當前文藝工作的重要指針,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講話高度肯定了文藝的地位與作用,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這個定位是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重要理論內涵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為我們的歷史使命而自豪,為我們從事的事業(yè)而自覺地擔當。

        講話指出了近年來在文藝界出現的一些不如人意之處,有些也可以說是弊端所在。講話中說:“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而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聯系文藝界的現狀可以看到,習近平同志的概括是非常中肯的,這些也是文藝界較為普遍的問題所在。就文藝各個門類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些現象。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很多,作品數量也呈幾何級增長,但因有些人缺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更沒有“創(chuàng)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的使命感,而是急于成名,爭于獲利,且很多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并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沒有長期的藝術訓練,也缺乏在人民生活中的審美發(fā)現,因而形成了文藝界作品數量眾多卻罕見“高峰”涌現的現狀。在文藝領域,往往一個作品獲利成功之后,便會有許多作品跟風模仿,很多情節(jié)抄襲雷同,使人在審美上產生了厭倦之感。如諜戰(zhàn)劇《潛伏》獲得巨大成功后,馬上出現一大批諜戰(zhàn)劇充斥熒屏,人物形象、語言情節(jié)多有雷同,罕有新意。軍旅題材劇《亮劍》播出后也是如此,一批刻畫另類軍人形象的電視劇紛紛仿效,看上去很有個性,其實并無深度,情節(jié)也頗多模仿。究其原因,是作者思想深度和藝術修養(yǎng)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缺失。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明確提出“文藝審美” ,并將其與人民聯系起來,這是頗具深意的。那些低俗和惡搞的東西,其實是不能稱其為藝術的,可是在熒屏和舞臺上,還頗有市場。我們的藝術空間,應該把這類東西排除出外,這樣的制作人也稱不上什么藝術家,這些作品當然也進不了“文藝審美”的范疇。有些以低俗的語言和下劣的運作來賺取人們眼球的節(jié)目,其實是展示丑的東西,毫無審美可言。“文藝審美”在講話中的提出,我以為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管理的意義。文藝作品以創(chuàng)造審美價值為其存在的理由。離開了審美,文藝作品沒有存在的必要。文藝審美是對文藝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如果在作品中不能把美的東西奉獻給人民,那還有什么資格在文藝領域里立足?

        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人民的心聲,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看起來是很普通的說法,其實是立足點很高的。人民作為一個歷史性的范疇,當下的人民在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方面已經遠非數十年前可以同日而語了。文藝作品是要滿足人民的審美需要,對于作品的創(chuàng)新度則有了更高的要求。講話深刻地揭示了這個歷史性的變化,因而,也就對文藝審美有了新尺度。習近平同志強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fā)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這里是從時代發(fā)展和人民的審美需要發(fā)生重要的變化來對文藝創(chuàng)作提出的要求。

        文藝作品要成為值得人民觀賞、閱讀的對象,夠資格成為審美的對象,創(chuàng)新是其根本性的要義。從作品的生命力來看,創(chuàng)新則生,抄襲模仿則死。這是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都明白的道理。因為無論何種藝術形式,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給人們的審美感知帶來震撼,形成亮點。有的是語言的創(chuàng)新,有的是人物的創(chuàng)新,有的是情節(jié)結構的創(chuàng)新,有的就是視覺或聽覺的創(chuàng)新。有了創(chuàng)新,能夠使受眾或觀賞者產生審美上的驚奇感。我認為,在審美上,驚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環(huán)節(jié),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因素。沒有驚奇感,也就不可能從非審美的狀態(tài)進入到審美狀態(tài)。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揭示了驚奇在審美觀照中的重要作用:“藝術觀照、宗教觀照(毋寧說是二者的統(tǒng)一)乃至于科學研究一般都起于驚奇感。 ”筆者曾有《審美驚奇論》一文,對于驚奇有這樣的闡述:“驚奇是一種審美發(fā)現。在驚奇中,本來是片斷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為一個整體,觀賞者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撼動,而作為審美對象的作品里潛藏著的、幽閉著的意蘊,突然被敞亮了出來。觀賞者處在發(fā)現的激動之中。也許,沒有驚奇就沒有發(fā)現,也就沒有美的屬性的呈現,沒有崇高和悲劇的震撼靈魂,沒有喜劇和滑稽的油然而生。 ”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受眾或讀者一定會產生審美上的驚奇之感。抄襲和模仿只能造成審美上的反感、厭倦,不可能產生驚奇感。

        文藝審美要求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這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主體方面的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yǎng)、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yè)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這是對藝術家作為審美創(chuàng)造的主體提出的要求,真正要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要從這個根本出發(fā)。清代詩論家葉燮稱作詩的根本在于詩人的胸襟:“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fā)生,隨生即盛。 ”作家藝術家如有真正的創(chuàng)作追求,首先是從為人和藝德做起。

        藝術創(chuàng)新還源于藝術訓練。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對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從事文藝工作的人缺少長期的艱苦的藝術訓練,卻想一夜成名,這是南轅北轍的。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無不是有深厚的藝術功力,而這并不能全指望自己是“天才” 。現在媒體有些節(jié)目在這方面導向不好,使很多人誤以為無須長期的藝術訓練就可成名,就可以成為明星。這是不負責任的,也是行之不遠的。藝術訓練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功課。藝術家應該有意識地自覺地進行藝術訓練。

        講話還提出這樣的觀念,就是“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 。這是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美學觀點。文藝工作者要對自己提出創(chuàng)新的要求,千萬不要把人民想象成只有低俗的需要。人民是文藝的主體,也是文藝審美的主體。人民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是越來越高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會有自己的隱含讀者或預期受眾,人民才是真正的鑒賞家和評判者,這個認識對于作者而言非常重要。那些低俗的東西,抄襲模仿的東西,從作者方面講往往是把受眾預想成鑒賞力和審美水平都很低,以為滿足了那些低級趣味就能有票房和收視率。這是嚴重的誤判。不尊重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主體地位,恰恰會成為自己在藝術上的墮落。

        創(chuàng)新對文藝審美而言是須臾不可離開的;文藝審美是以創(chuàng)新為對象的。領會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使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