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為人民創作,當下尤其不能松懈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10月27日11:06 來源:中國藝術報 陸建德

        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多次使用“人民”這個詞。我認為“人民”的包容性是很大的,應該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士。延安時期是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現在是文藝創作“以人民為中心” ,而“人民”的范圍要比“工農兵”更寬廣。我之所以這么說,是想強調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這巨變恰恰是中國夢的體現。

        以往,在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和受眾之間,有著一條不小的鴻溝。在當時的普通工人、農民和士兵中間,識字的人是不多的,有人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由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輕人和中年人不僅都會讀報,還有一定的寫作、表述能力,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有研究生教育背景,在高校學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畢業后服務于各種新興行業,戰斗在改革開放的第一線。各年齡段的業余文藝愛好者、創作者,可以說比比皆是。他們見得多,善于比較。上面所說的那條“鴻溝”變得不明顯甚至不復存在了。正因為如此,現在文藝作品的受眾對文藝工作者的期待要比72年前高,甚至高出許多。而且,這種期待,并不是單一的。中國的現實五彩繽紛,他們期待的密切聯系現實的“真善美”的表現形態,也是五彩繽紛的。

        且以我的家鄉浙江為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從農村、鄉鎮走出大量個體戶、商人、公務員、教師、醫護人員、企業家、公司雇員、自由職業者,也有不少作家和藝術工作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余的。他們的孩子過著跟他們小時候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些得益于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們總想對自己的家鄉有所貢獻。在他們的家鄉,還有不少人繼續從事農業、養殖業和多種經營。所有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其實都是和國家政策緊緊相連的。一般來說,迅速改變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人,對文藝作品的期望不很穩定,或者說有待形成。要在這樣的社會創作出人民真正喜聞樂見的作品來,有相當的難度。如果說他們的趣味始終停留在某一層次,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要負一點責任。但是,為什么不以積極的態度反映以這些普通人為主體的生活經歷?文藝工作者根據具體的觀察和經驗把上述變化寫出來,不就是在講述著中國夢的故事嗎?

        如果做一些社會調查,不難發現,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家境都比較好,有的出自大戶人家。而當代作家不然,他們中很多人來自農村,年幼時生活艱苦。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得益者,也是有力的推動者。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得到今日中國前進的步伐,也看得到中國夢如何實現于個人。北京的打工者中間有著非常活躍的文藝活動,據我所知他們之中還有出色的歌詞作者、詩人。誰能斷言他們中間出不了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呢?我曾經在魯迅文學院講過課,那里很多學員來自社會基層。“基層”這個詞本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變得更加多元了。我見過一位北京郊區的農民,他也從事文學創作,不久前還曾出國探親,他的女兒在海外工作。他說的一句話我不會忘記:作家不問出身,作品決定尊嚴。這樣的聲音以往是聽不到的。他還說,自己已經近七十歲了,但是不畏懼死亡,他把死亡當做節日,只求為那個節日寫出優秀作品來。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是非常可貴的。這位業余作家是農村戶口,他的語言新鮮活潑,從不裝腔作勢。要寫出讓他滿意的作品,絕不簡單。這樣的人民中的一員,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候著“消費”文藝作品,他也會坦率、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換句話說,他也可以是批評家。

        在這種背景下,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才有可能不負眾望。正因為我們面臨鑒賞水平大大提高了的人民,尤其不能松懈。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習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而體現其基本精神的作品必須是具體而形象的。文藝應該是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念最深刻、最細膩的體現,這些觀念并不是口頭禪,它們滲入人們的潛意識,內化為本能或習慣。文藝工作者并不是在消極地記錄價值觀念,他們還在不斷改變舊觀念,形成新觀念。正是在此意義上,他們走在時代的前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