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我所懷疑和堅持的文學觀念(石一楓)

      http://www.fxjt168.com 2014年05月21日09:41 來源:中國作家網 石一楓

        作為寫字兒的人,想必都很羨慕那種“天成”的作家,或者“天成”的寫作狀態。那往往是文學史上的神話——養在深閨或來自深山的單純男女,從肉體到心靈都一塵不染,有感而發、提筆而就,一出手就是高峰。要不干脆就是孩子,比如7歲的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幾成天籟。然而很遺憾,水能提純、保純,但人不能,正如大部分人的人格都是滾滾紅塵造就的,大部分作家的文學修養也是通過對前人、同時代人的閱讀和思考來完成的。絕對的“未曾染塵埃”多半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徹頭徹尾的無知。

        那么,對于某些既有文學觀念的認同、反對以及再思索,也是能夠表明一個作家在某一時間段的文學態度的。作為一個也算接受過“科班”文學教育的人,我所接觸過的文學觀念估計算是比較多的——翻開文學史的課本,就有多少“主義”得記得背呢。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深受此道的熏染,張嘴盡是夾生洋詞兒。然而文學史上還有一個規律:剛冒出來時越是離奇、越是振聾發聵的文學主張,往往也越容易變成一陣風的事兒。尤其是寫起來以后,才發現一個作家最需要面對的,其實還是那幾個自古有之,如今仍在纏斗中的文學觀念——也就是那些還在“真實地活著”的文學觀念。

        首先,我對“小說是一門技藝”這個觀念一直持懷疑態度。寫小說當然需要琢磨人物,要謀篇,要鑄煉語言,也就是說,的確是需要技藝的,而且技藝越精妙越好。同行或者同好們在一起,談論得最多的好像也是技藝。然而也許是談得太多了,現代小說的技藝偏偏又越來越復雜,成了門單獨的學問,漸漸地就有了點用手段代替目的的意思,好像小說的好壞僅僅決定于技藝,小說幾乎可以等同于技藝似的。當然還有另一種邏輯,就是想說的話不好說出來,不想說的別人又逼著說,那么好吧,索性只談技藝,從此當一匠人也免了苦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覺得如果把小說單純地等同于一項技術活兒,那還真是有些辱沒這個歷時近千年才發展成熟的文學體裁。技藝僅僅是寫出一篇優秀小說的基礎條件,除了技藝之外,必要的因素還多著呢。其次,我也比較懷疑“作家只是為了自己寫作”這個觀念。要想讓作家全為了別人而寫恐怕不太現實,真能做到“我手寫我心”的作家,往往也有著單純而高潔的人格,這都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但是從小說的基本傳播形式來說,它歸根結底是一門“我寫你看”的藝術,它的主要審美過程,也是讓讀者看到“別人”的故事。沒有了看的,寫的人又忙活什么勁呀?還不如述而不作呢。當然,也不能把追求銷量的寫作等同于為人民服務,讀者和作者之間肯定還不是一買一賣這么簡單,那其中有著微妙的關系,值得寫作的人長期研究。

        那么,有必要堅持的文學觀念是什么呢?起碼在現在這個階段,我認為小說是一門關于價值觀的藝術。所謂和價值觀有關,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抒發自己的價值觀,二是影響別人的價值觀,三是在復雜的互動過程中形成新的價值觀。在文學興盛的時代,前兩個方面比較突出,比如古人“教化”的傳統,還有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然而到了今天,文學尤其是純文學式微了,影響不了那么廣大的人群了,也讓很多人認為過去堅守的東西都失效了。但我覺得,恰恰是因為今天這個時代,對價值觀的探討和書寫才成為了文學寫作最獨特的價值所在。且不說這是作家對時代和社會所應該負擔的責任,就是和影視、游戲這些新興的娛樂形式相比,文學也恰恰因為遠離了大資本、大工業的運作模式,才天生地和思想的自由表達、深度探索有了更緊密的聯系。

        懷疑必然帶來割舍和收獲,堅持則往往意味著更深的自我懷疑,乃至精神層面的磨礪。在這個時代,真正的懷疑和堅持都并不容易,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文學實踐中驗證自己的所思所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