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文長篇報告文學《命脈:中國水利調查》
將來我們喝什么?
陳啟文的長篇報告文學新著《命脈:中國水利調查》是一部厚重的大書,以洋洋灑灑60余萬字的篇幅,全面深入調查和梳理了黃河、長江、淮河、海 河、大運河、遼河和珠江7大水系的歷史及現狀,深刻反思了當下中國的水枯竭、水污染等水資源危機,對保持經濟社會和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嚴重警示。可以 說,這是一部立意高遠、視野宏闊、體量龐大、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大書。
水、陽光和空氣是生命的三元素。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植物體內90%左右是水,人和其他動物體內70%是水。沒有優質的、豐沛的水作保障,生命將 面臨嚴峻危機乃至滅頂之災。《命脈》描寫的正是水資源這個與我們每個人都生命攸關的主題。它通過詳盡的描述展現了我國因為某些不科學的水利建設、濫采濫 用、過度用水、水污染等所導致的水資源危機。不少地方,尤其是在那些大型城市和北方降水少缺水的地區,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都遇到了極大的壓力。正如有識 之士所指出的那樣,對于我國今后的發展而言,水資源的缺乏可能是比石油等能源的缺乏更為嚴重的問題。作者陳啟文站在水資源危機和國家水安全的高度,從宏觀 戰略的角度提出了水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問題,認為科學的決策、科學的開發利用,對于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至關重要。同時,他又將水視為與血液同樣重要的生命 血脈的高度,從生命的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水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水將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和人類的生存或毀滅的峻切問題。無論是從國家水資源安全還是人類生 存或毀滅的高度,都足以洞見作者高遠的立意。
水是最簡單又是最復雜的物質。水資源主題,擁有無比豐富的內容。陳啟文著重關注我國的水利建設,從開發利用水——主要是江河水的歷史及現狀入 手,描寫了與黃河、長江等7大水系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人物、主題、場景或問題。該書的內容千頭萬緒,如何搜集素材、選材剪裁、謀篇布局,都考驗著作者的 采訪和寫作能力。因此,這是一次極高難度的寫作。已有的涉及水資源、生態安全與保護主題的報告文學,如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長江生態報告》《黃河生態報告》 《淮河生態報告》分別聚焦3大河流,李林櫻的《生存與毀滅》聚焦三江源生態狀況、《啊,黃河……》描述黃河萬里生態大災難,徐剛的《報告中國,我們將失去 長江》、陳桂棣《淮河的警告》分別聚焦長江與淮河的生態問題,蔣巍的《渴》描述西部水匱乏與百縣千村飲水工程建設等作品,大多描寫對象比較單一,反映的范 圍比較有限。與這些作品不同,《命脈》可以說是將全國水利建設以及和水相關的生態環境主題全都納入描述和表現視野,由此可見作者的遠大抱負和可貴的社會擔 當。這種全景式的觀照及描寫,同時也讓讀者認識到,本書所涉及的生態問題決然不是局部的、個別的、暫時的問題,而是事關中國全境、發展全局、生存根本的問 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命脈所系。它足以引起我們每一個關心國家和民族乃至自身未來生存的人高度警醒。
《命脈》一書視野宏闊。作者善于站高望遠,從大局出發,從大處落筆,以7大江河水系珠串起中國廣袤的土地。而這7大水系正猶如中華大地的7大血 脈,穿行貫流于祖國母親之周身。陳啟文借助長年累月在大地上的堅韌行走,考察、采訪與水和水利相關的歷史往事、當今現狀和當事者、見證人,敘寫的內容包羅 了水利、灌溉、工業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也包括了水電、航運、防洪抗旱、生態環保,既有對現狀的觀照,也有對歷史的梳理。作者的敘述基本上是沿著自己實地 調查考察的路線、順著江河的流向,追根溯源,從源頭、上游開始,順流而下,沿途講述自己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講述歷史往事、古今巨變。如從黃河源頭的歷 史入手,沿河而下,講述龍羊峽電站、河套“二黃河”的灌溉工程、三門峽電站、小浪底水利樞紐,直到鄭州花園口,追述當年抗戰時期國民黨炸毀花園口所帶來的 空前的生態災難的歷史,一直到黃河下游和入?诘臐竦亍Ⅺ}堿地和墾利縣對鹽堿地的改造等。既有水利建設成功的案例,如歷史上的都江堰、大運河、靈渠等著名 工程,新中國成立后的小浪底工程,也有對一些失敗案例的反思,如三門峽水電站由于錯誤的決策造成了至今還是不斷為這一工程買單,以及隨之而來的收支不平 衡、巨大的移民問題等。書中涉及的許多水利工程,作者皆是持審慎的客觀的評價態度,如引灤入津、引黃濟津、三峽工程等。應該說,作者始終努力忠于事實,力 圖進行客觀的公正的描述。
陳啟文自2008年轉向報告文學創作,此后,他特別注重在作品中進行深刻的現實反思,賦予其作品鮮明的政論性和思辨色彩!赌戏奖﹫蟾妗肥菍 2008年初南方冰凍災害的實地田野調查,并根據自己采訪得來的事實對災難展開了深沉的思索!豆埠蛧Z食報告》則警醒人們,糧食安全關系國家安危與前 景,嚴峻地提出了“誰在養活我們”的社會問題!睹}》一書以歷史、時間和地域為坐標,以生態狀況及安危為權重,冷靜、客觀地反映了我國水利開發和建設中 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準確地反映出水利建設的得與失、利與弊,為將來的建設提供鏡鑒,傳達出作者深切的憂思。
首先,過度的、不合理的水利開采利用,造成了河流斷流、下游供水不足、城鄉用水危機,也造成了泥沙淤積、洪澇災害。而缺乏環保監控的工業發展、 大量污水排入江河則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于是,在某些河流和流域竟出現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惡劣狀況。我國是一個貧水大國,30多年來,我國經濟迸 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對水資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水資源的匱乏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將來我們喝什么?這絕不是一 個聳人聽聞的質問,而是一個理應引起億萬國人警惕和沉思的話題。
在缺水的地區,草場退化、干旱頻仍,工農業用水、人畜用水緊張。于是出現了水的過度開采,包括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甚至將地下幾百米的水都開采出 來,喝光了子孫幾代人的水,造成地面塌陷、生態惡化。另一方面,許許多多的人還在肆意地浪費或破壞寶貴的水資源,使本就緊缺的水變得愈加匱缺。于是,我們 看到了西南大旱、洞庭湖大旱,八百里洞庭幾乎縮減了一半、湖區荒草狂長、鼠患肆虐,我們看到了北京特大暴雨中,山洪暴發、道路淤塞。作者的描述是尖銳的, 直刺當下水利的弊害,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命脈》一書內容宏富龐雜,貼近現實民生,思想厚重。“命脈”不僅僅指出水是生命的命門、要害,更指出水是國家、民族的命脈,直接關聯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及未來。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厄境下,將來我們喝什么?這聲喝問來得無比的及時,也無比的震撼。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黨和政府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并開始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專門為水利而發,鄭重提出:“水是 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明確指出水利關系農業、經濟、生態乃至國家安全,開始對全國25條主要江河進行水量分配,并確定了“三條紅線”的管理目 標,即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湖排污總量。黨的十八大響亮地提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建設要五位并舉,將再造秀美河山、“美麗中國”的理念傳 遍了中華大地。
《命脈》一書以記事、反思為主,同時注意在記事中讓人物立起來,描寫了一批富于個性的小人物。如不屈不撓將千萬身家全部投入水利的張慶利,用 10年時間改造了10萬畝鹽堿地。淮河岸邊臨淮關水文站的記錄員李嵐,幾十年風雨無阻進行水文監測,在她心里有著堅定的信念支撐:即便是不給工資她也要這 么做,因為那也是為了顧自己的性命。北京暴雨中,密云縣的李建民鎮長,危難面前毫不退縮,確保了全體村民安然無恙,而他自己卻倒下了……水能載舟,亦能覆 舟。人類在與水交往的過程中,既得到了太多的教訓,也汲取了有益的經驗。水至柔又至剛,至弱又至強。我們敬畏水、善待水,就是在尊重自己、善待自己!睹 脈》一書向我們發出了及時而尖厲的警告。這本書應該受到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