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描寫中國北方農村、學校生活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大變革前后,兩個青年、一個家庭、一個村子、還有那些牲口們的故事。小說以以詩意般樸素寫實的手法:
一是反映了當時農民、土地和牲畜那種相依為命的感情,以及農民樸素簡單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通過對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開會、耕田、收獲、打碾、分田地、分牲口、耍社火、婚喪嫁娶等的細致描寫,藝術地再現了當時中國農村特有的生活場景,傳達出了人民的呼喚,歷史的必然。
二是通過對當時農村青年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的描寫,反映出那一代青年的苦悶迷惘、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的向往、對理想生活的不倦追求。首先,小說刻畫了一個“屢次受難”,被動地從農村走向城市的農村青年形象。其次,小說塑造了一個在做“生活里的人”、更在做“理想中的人”這樣一個文學形象。另外,小說還深情地描寫了春草、麥葉、香草、夏小雨、文麗麗、夏小苗、秋月月、相平平,還有春生、鐵娃,愛國、平社等生活中真實的小人物。
三是小說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傳性的特點。作者在對逝去的生活輕輕地撫摸,自然地傾訴,字里行間始終彌漫著淡淡的哀愁,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往日那段時光的深情懷念。另外,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的深情描寫,試圖想一想“大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日常生活的意義所在。”
——那是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在那一段歷史時期,普通勞動者的精神以及感覺是永恒的。無論現在人過上了怎樣的生活,都應該對他們曾經有過的生活肅然起敬。沒有過去的努力與經驗,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繁榮與成熟。特別是當歷史走到那個特定的年代,面對又一次社會大變革,這不僅對于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還有那些牛馬驢騾們,心情都是沉重的,都是潮起潮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