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詩性思維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
詩詞文化生態命題的提出,是在考察中華詩詞的生長、發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細細思之,我們發現中華詩詞與中華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進民族文化的滾燙血液,直接影響了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的形成。這就需要從根子上,也就是中華語言文字的原點來認識詩性思維、認識中華詩詞。
如果把“詩人”的標準放寬一些,那么完全可以說,凡是使用漢語言文字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詩人”,或者具有了“詩人”的潛意識。這是因為漢語言文字本身具有詩意特性。我們來讀讀下面這些文字,四個字的如“朝霞滿天”“月光如水”“大地歌聲”“長河落日”,三個字的如“彩云南”“西湖雨”“黃葉村”“碧云天”,兩個字的如“春風”“玉壺”“白鷺”“黃鸝”,甚至一個字的如“鶯”“月”“晴”“荷”等等,只要稍有一點理解能力與想象力的人,一接觸到這些字、詞,就會讓有形的自然之物同自己的生命發生情感聯系與聯想,生出某種詩意來。漢字的一字一音一義,經常的反復使用,對使用者就具有了心理暗示,產生或快樂或傷感的情緒變化。而人的這種情緒變化就是“詩意”產生的根由,也是詩性思維形成的原點。
我所理解的詩性思維,是從此物到彼物的跳躍式思維,是一種由物及心,引發詩意聯想的審美思維方式。審美,是詩性思維的目的,也是詩性思維的方法。審美的過程也是詩性思維的過程。
作為高等級生物的人,詩性思維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只是或多或少、或強或弱而已。但是詩性思維能否被激活,能否成為人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關系到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質量。詩意地棲居,對普遍意義的人而言,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但對具有詩性思維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優秀的民族總會有先覺的智慧,讓人們詩意地棲居,不僅生活上感到方便舒適,精神上更是感到快樂和愉悅。中華民族的詩性思維有其獨特性,它是與漢語言文字,與中華詩詞密不可分甚至是骨肉相連的。一方面漢語言文字催生了中華詩詞,另一方面中華詩詞又豐富了人的詩性思維。中華民族的詩性思維是把世間萬物看成和人一樣具有同等 智慧、同等情感、同等地位、同等意義的生命。從這一認識出發的詩性思維,由此產生了詩詞的“比”與“興”。詩人讓自然之物成為心中的一個形象。這個形象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別的什么“物”,都是一個會思想、懂情感的生命活體,同時亦是詩人情感的一個載體,詩人借此來完成其詩詞創作。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華詩詞是由自然物象和詩人心象相融而成的一個藝術形象。這正是中華詩詞的生命特征,是華夏民族詩意表達的另一種生命存在。
詩詞文化與社會息息相關
當下,談論詩詞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往往說的不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個人的身份不同,從事的工作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詩詞的理解也不同。因此,籠統地談論詩詞,往往會誤解詩詞,這就需要在概念上對詩詞與詩詞文化作一個區分。一般來說,詩詞,說的只是詩詞創作和詩詞研究,是極少的一部分人的事。而詩詞文化則包括詩詞創作研究、詩詞閱讀欣賞和詩詞的社會功用,是一種社會文化生活。對全社會而言,說詩詞文化比較符合實際。因為極少數人的詩詞創作與研究,大家不可能都去關注它,也沒有必要關注它。而作為一種備受人們喜愛的中華詩詞文化,必然滲透到社會肌體,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設產生影響,必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需要看到與明白的一個事實是,藝術只是詩詞的一方面,而文化才是詩詞的全部。從這個認識出發,就需要我們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理解“詩詞”。
從文化的角度看詩詞,我們必然看到詩詞的歷史作用。幾千年來,作為精神文明的一種方法和工具,中華詩詞不僅激活人們的詩性思維,拓展了民族的生存空間與精神空間,同時它又啟迪人生智慧,培養了人格操守,助推了中華文明的偉大進程。我們完全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中華詩詞史。
從文化的角度看詩詞,我們必然看到詩詞的當代價值。詩詞的社會正能量無時無刻不在解放。無論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親友間的書信電信往來,領導的講話報告,媒體的廣告宣傳,詩詞總是被經常運用。詩詞不僅成為人們感情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成為陶冶性情、人格修養、勵志成才的重要手段。詩詞的社會功能是明顯的。詩詞一經被人接受,就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人的一生。
從文化的角度看詩詞,就會看到詩詞藝術不僅僅只是詩人的,而且是全體民眾的。你會認識到把詩詞限制在一個小眾的圈子里是不妥當的,把詩詞安放在書本上、屏幕里、墻壁上同樣是不妥當的。如果把詩詞從讀本里,從固有的詩詞觀念里解放出來,換一種眼光來看它,則會發現,中華詩詞事實上活在世俗民間,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人們天天在與詩詞打交道,天天說著成語、習語、俗語、家語,這些都是上好的詩料,是詩的零部件,詩性思維不是你醒著,就是他醒著。一不留神,一首詩詞,甚至是一首好詩詞可就產生了。好詩詞可以說天天在中華民族的男女老少間創作著。只是沒人去統計,也無從統計,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就遮蔽了看待詩的眼光和對待詩的價值判斷。
詩詞是時代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民心、民趣是滋養詩的必要條件,也是產生詩詞作品的必要條件。那個叫作“詩詞”的文化,與我們的痛癢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用平仄格律寫作的詩人、詩作和專業詩詞研究者,那么事實上把詩詞看小了。詩詞是大的,大到可以承載一個民族的悲欣。詩詞的文化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穿越時空,完成人類的千秋夢想。詩詞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華美篇章。
培育詩詞文化生態
一百多年來,由于國家積貧積弱,在思想文化界長期受西方殖民思想和西方文化霸權話語的影響,中華文化遭受到嚴重破壞,需要重建文化的信心。雖然自1978年以來的三十多年,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華詩詞得以復蘇,但詩詞的大眾影響和社會認知度并沒有形成。我們今天有號稱百萬詩詞創作大軍,年詩詞創作量在數百萬首之多,但“詩詞”仍然只是詩詞,是詩人和詩詞研究者的事,與他人與社會并沒有太大的關系,這與數千年來詩詞與社會的親密關系、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一方面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加速損耗和透支資源環境,人與自然的矛盾異常尖銳。在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戰爭,但甚至制造了比戰爭更為可怕的環境污染、環境災難,致使生態失衡。自然界的有限資源,能否保障子孫后代健康、快樂長久生存,做到可持續發展,是擺在當代社會的一個嚴峻課題。另一方面,由工業文明引導的新的生活方式沖擊和破壞傳統文化及其價值體系,致使社會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道德淪喪、人心浮躁,人與社會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中華詩詞的詩性思維、詩性精神與生命智慧,已是療救當代自然病象、社會病象的有效藥方,做到“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今天國家的傳統文化熱、中華詩詞熱正反映了這種時代要求。這既是國家的文化選擇,也是民族的心靈渴盼。那么,重視詩詞,培育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就是重要和必須的。對于詩詞,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在民族經歷了一百多年來求新、求變,西化、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應當說看得比較清楚了,思想也趨于成熟,需要從民族長治久安,乃至人類長治久安的時代高度,來思考詩詞、發展詩詞。如此,便能恢復中華詩詞的民族自信,在全社會形成欣賞詩詞、創作詩詞、使用詩詞的詩詞文化氛圍。我們的詩詞理論工作者、詩詞教育工作者和詩詞文化組織者和領導者,要運用當代科學成果、教育成果與傳播手段,找尋打開傳統詩詞寶庫的鑰匙和發現當代詩詞的藝術魅力,讓中華詩詞的熠熠輝光,溫暖社會,智慧人生。對于今天的詩詞創作者,尤其對于詩詞初學者,要緊的其實不是創作詩詞,而是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詩詞思維”,即“詩性思維”。畢竟“詩詞”是作為文學藝術為人們所喜愛的。畢竟詩詞就是“詩詞”而不是別的什么。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風貌、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詩詞藝術作品,恢復詩詞的當代聲譽。
(作者為中華詩詞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