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如今,城市化已經成為百年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最新潮流,城市正取代鄉村成為國人生活的主流,城市文化正取代鄉村文化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主導。但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是,本應與城市崛起同步的城市文學卻沒有獲得與之相應的地位,城市化時代如何書寫城市文學成為當下學者關注的熱點。
城市文學與都市文學不同
涉及文學與城市的關系,許多作家和批評家慣常使用的兩個術語是“都市文學”與“城市文學”。什么是都市文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提出,“都市文學是以當下時代為背景、以現代都市為場景,書寫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一定的現代都市的內在情緒和獨有的精神風韻的文學寫作。”
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城市文學”這一概念一般都與“都市文學”通用,兩個概念基本上可以隨時互換。不過,在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光芒看來,都市文學與城市文學二者在概念內涵上還是有差異的。“‘都市’特指大城市或者都會,而‘城市’的范圍就大得多,不僅包括大城市,也包括新興的中型城市和小城市。”這樣一來,“都市文學”這一概念的涵蓋性就不如“城市文學”大。
持相似意見的還有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炎秋,他認為描寫都市生活特別是區別于中小城市和鄉村的生活方式,即都市特有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條件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學。那么,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所謂“都市”應該是僅限于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大城市。
張光芒認為,“都市文學”的說法更加強調都市味道、都市感覺、都市心態和都市神韻,也就是說更加側重于都市文化傳統與現狀的描摹,而“城市文學”的說法更加強調城市之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性,更加側重于對城與人的關系、城市化進程與人性嬗變的關系的挖掘。
城市文學遠落后于鄉土文學
現代城市在帶給人們新的生存體驗的同時,也改變著大眾的倫理意識,重構著民族的文化構成。在這個意義上,不斷推進的城市化和漸成主角的城市生活是中國社會正在進行和經歷著的對民族歷史構成久遠影響的重要事件。
“任何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學都應該有對民族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的深切觀照與富有成就的藝術表現,這是一個民族文學所擁有的氣魄與所能達到的深度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文學藝術活力與生命力的體現。”吉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張叢皞表示,今天的中國文學能否切入和融入城市與城市文化崛起的歷史進程,能否表現它所有的復雜與深刻,也是考驗其藝術發展力與藝術創造力的主要參照。
有學者直言,從整體上來看,城市文學已經陷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之中。當下城市文學數量上的眾多乃至某些城市文學在市場上的繁榮,絕不意味著它在創作質量、審美品格和思想成就上也成為最令人矚目的一個文學種類,甚至相反,它們之中較少有作品能夠躋身于一流文學之列。
張叢皞認為,雖然中國作家很早就把城市與城市化納入到藝術視野之中來,但時至今日,在城與鄉兩極文學格局中,城市文學無論在創作規模,還是寫作水準上,都遜于鄉村文學,這從各類權威文學獎項獲獎作品和當代著名作家深耕的題材上可以明顯識別出來。
“當下的城市書寫最大的弊端就是人物的雷同化和類型化。”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謝曉霞表示,城市文學創作自身也存在著很多局限和問題。“成功人士、中產階級和都市男女們掙扎在欲望的泥潭,但他們并不能代表或者呈現城市個體的真實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
書寫城市個體的靈魂
“城市文學能夠進一步拓展中國文學的表現空間與審美格局,為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提供深廣的展示空間,使市民多樣性的審美追求得到充分的體現,并為新型的閱讀審美感受形成提供基礎。”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蔣述卓對城市文學寄以厚望,這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文學范式。
然而,當下的城市文學,或因沉浸于小資的生活與趣味而缺少宏觀視野與宏大格局;或因囿于對苦難底層世界的想象而導致作品觀念大于實際;或因把媒介信息作為理解現實的主要渠道而造成主題模式的雷同與重復……在受訪學者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城市文學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張叢皞認為,中國文學要在當下快速城市化的時代有所作為,不僅要勇于直面快速擴張的城市和不斷建構的城市文化,善于發現和書寫城市文化崛起過程中的人的各種精神征候與心理動向,還要樂于表現城市給社會歷史帶來的進步與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福利。只有這樣,城市文學才能真正樹立起自己的文學史界碑,才能成為當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主流。
“繁榮中國的城市文學,作家不僅需要深入對城市生活的研究,還需要擴展他們的文學視野,并表現出一些勇氣。他們應當寫出城市獨特的生活與情感狀態,尤其是靈魂的追求與掙扎。”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談崢對城市文學創作者提出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