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全媒體時代文學的精神突圍

      http://www.fxjt168.com 2016年03月28日10:0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郝雨 李如冰

        我們今天這個對話從媒體問題切入,因為在當下這個全媒體時代,所有社會問題、文化問題以及學術問題的討論,都離不開媒體空前發展這樣一個重大現實。這里稱之為“融媒”、“全媒”亂世,是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前所未有的繁榮,“互聯網+”已經覆蓋了我們的各個行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而在這種繁榮的背后,實際上也隱藏著諸多混亂的因素,所以把這稱作媒體的“亂世”。

        近幾年,新媒體發展最迅速的是“兩微一端”。在這個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無所不在的時代,人人都可以建一個公眾號,極其混亂。這導致了信息碎片化、泡沫化、垃圾化越發嚴重。所以我們在討論當下文學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放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而所謂文學精神,首先就是要追尋文學的根本精神,即傳統的人文精神、啟蒙精神。這是當下的媒體亂世中最稀缺、最寶貴的精神。

        文學之痛

        李如冰:從總體上看,新媒體在改變人們信息傳播方式的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文學生產、文學傳播和文學接受的形式,進而導致了文學形態的總體改變。

        郝 雨:當下這樣的一場文學危機,準確地說是啟蒙文學所遭遇的困境。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是極其復雜的。

        首先,從根本上說,市場經濟極大地刺激了人的享樂欲望。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條件逐漸富裕,對物質的享受也就被充分地刺激起來。享樂主義橫行,人們更關心的是在物質上及時行樂,而精神世界的深層次需求就越來越被全社會疏離。由于市場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開始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費。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價值評判的標準不甚清楚抑或是全然模糊。在另一方面,處于后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往往更加注重生活的獨特性,也因此會改變這個社會原先固有的消費模式,創造出許多各不相同的消費文化。又是這些不同于以往的消費文化,導致藝術與生活、學術與通俗、文化與政治、神圣與世俗之間區別的消解和反叛,最終造成社會的動蕩,這又是人們需要警惕的重要一點。

        其次,網絡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信息的急速膨脹和泡沫化;信息超載、信息污染、信息碎片化也抑制了人們對于精神問題的深度思考。

        最后,教育體系的功利化,使得文學一直被認為是多余的、無用的,甚至很多年輕人讀小說、寫詩、看文學作品的愛好都被學校甚至家長認為是不務正業而被嚴令禁止。當一個民族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都完全功利化,忽略甚至幾乎放棄了人文精神培育之時,文學被邊緣化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李如冰:當下中國的嚴肅文學創作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從事文學寫作的人越來越多,網絡使得越來越多非專業作家投身文學創作行列。另一方面,嚴肅文學的創作難以締造新時代的高峰。我國的文學創作如何既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時又能保持文學純正的本心,在文學創作生產的同時肩負文學的啟蒙精神與社會責任?

        郝 雨:從需求方來看,可以發現文學市場嚴重缺乏消費的動力和購買的欲望。這正是當下啟蒙文學不景氣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文學生產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學具有一種社會承擔的傳統。文學對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文學曾出現了一股自我邊緣化的思潮。它主動放棄肩負歷史使命,放棄承擔社會的責任。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觀念就是“不要讓小說文學承擔其不能承受之重”,隨之而來的是小說創作無主題、無情節、無中心,淡化政治、淡化思想、淡化社會責任的思潮。以至后來愈演愈烈,到最后完全放棄所有的社會承擔。尤其是隨著網絡文學的飛速發展,文學的過度娛樂化、為文學而文學、盲目迎合市場需求的種種趨勢,形成了文學的各種畸態。

        文學自信的重建

        李如冰:當前,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數碼閱讀、電子閱讀從總體上說已獲得普及,成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新的增長點。互聯網、電視、電臺對紙質媒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閱讀、購買紙質圖書的人數大幅度減少,閱讀習慣也越來越碎片化、淺層化。面對閱讀方式的轉變,當代文學應如何對接?

        郝 雨:網絡文學成為市場化文學的助推手和主力軍,其基本的職能和風格就是娛樂至上。因為如果沒有娛樂也就沒有人肯付費閱讀,所以對網絡文學來說大家閱讀一部作品,就是為了減輕壓力、放松心情、填補空虛無聊,而不是花錢買說教。有一種很專業的說法,叫做“無聊經濟”。也正因如此,文學的思想性及它所承擔的社會意義就大大降低了。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找到了文學精神衰落的根源,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的癥結。而如何扭轉這種局面開展文學復興,進行文學精神的重建和文學使命意識的回歸,主要是靠文學自身的力量。要遏制文學精神的衰退和文學使命感的弱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重樹文學的精神自信、藝術自信以及文學使命感的自信。這樣的自信,并非憑空想象或杜撰出來,而是文學自古以來就具備的一種精神氣度,是其內在的一種力量。

        文學要想實現突圍,要走出當下的這種困境,首先就需要樹立一種文學自信。當然,我們強調的文學精神的自信并非僅憑精神思想來發揮作用。歸根結底,文學還是文學。要想讓文學真正地走進廣大受眾,還是應該強調它的藝術價值,讓文學充滿藝術的自信。

        當下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異軍突起,加之越來越視覺化的信息傳遞,如果文學沒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吸引力,是很難沖出低俗化、碎片化的信息包圍圈的。所以面對這樣一種嚴酷的現實,我們的藝術,我們的文學必須從古今中外那些經典作品當中吸收營養,增強作品的文學性與藝術性,以藝術震撼之力來爭取當下被新媒體淹沒的受眾。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文學的藝術境界,弘揚人文精神,用飽滿的藝術自信來戰勝當前的文學困境。開放的時代、多元的時代,藝術的表現也必將豐富多彩,這對于文學創作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重新開啟文學的啟蒙精神

        李如冰:當下除了重建文學的藝術自信,文學的使命在哪里,我們又怎樣才能肩負起文學的使命呢?

        郝 雨:除了藝術自信,文學的使命自信究竟是指什么呢?其實就是題目里談到的啟蒙主義。我們提出來的文學突圍,對藝術精神的堅守,歸根結底就是要以人為本,要重建人文精神,所以說文學要以啟蒙為最根本的使命。當下高科技新媒體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讓人喪失了自然屬性。機器和技術無處不在,使人在虛擬和現實世界中游離,人的情感也被無情撕裂。

        我在從河北回上海的高鐵上,看到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女孩。媽媽一路在刷屏玩手機,小孩靠在她身上無所事事,幾個小時的車程中,媽媽和孩子沒有任何語言的交流。這個母親通過手機在虛擬的空間里自得其樂,然而親情——這種實實在在的面對面的交流溝通關系,卻在逐漸割裂,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困境。技術剝奪了親情,泡沫的信息淹沒了常態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文學啟蒙就是要強化“人”的意識,人是自然之物,也是社會之物,要和自然進行深入的溝通,要和人保持親密的接觸。

        啟蒙主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提倡人文精神,要以人為本。在當下大環境下,文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抵抗商業主義、技術主義、物質主義。所謂抵抗商業主義,就是不要讓人心被金錢污染;抵抗技術主義,就是不要讓人被泛濫的信息淹沒;抵抗物質主義,就是不要讓公眾只顧埋頭于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要有精神上的高層次高境界的追求。在這樣的目標之下,文學的任務其實是極為艱巨的,文學的道路也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在一個人們普遍漠視文學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文學的熱情是極其不易的。雖然我們這樣的倡導不可能很快實現或完成,但也應逐步強化這樣一種意識。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夠任由文學遠離社會責任、遠離歷史使命,樹立文學使命自信,開啟文學的啟蒙思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